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需要信息中介充分发挥其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作用,而分析师预测收益作为信息中介的产品之一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本文在关注分析师预测收益的预测价值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市场对分析师预测收益的过度反应这一问题,揭示了市场时分析预测收益过度反应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于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能更好地测量市场的盈余期望的研究之后,人们开始更多关注预测偏差的具体特征,即分析师的预测是否是对与未来盈利的无偏估计。国外的一些学者从动机理论和行为理论的角度对分析师乐观倾向及其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国内则有少数学者研究分析师预测行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平均收益率计算方法 ,系统地比较了恒生指数、B股指数和A股指数的短期过度反应行为及其后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变化特征。本文的研究认为 :由于国内股市涨跌停板制度的实施 ,其波动程度已经小于香港股市。国内A、B股市场在发生正向激烈变化后 ,次日往往存在惯性上冲 ,但在第 2到第 3天存在过度反应现象 ;第 5天到第 10天存在明显的反抽 ,即与事件日方向相同的变化。国内股市在发生大幅下跌之后 ,无论哪个市场都有惯性的下跌动量存在 ,A、B股市场的异常波动存在一定程度的“隔年现象”。本文进一步的回归模拟发现 ,在上涨期间 ,香港股市发生异常波动后的第 1天、第 5天和第 10天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和异常波动的幅度相关 ,B股和A股市场的第 1天和第 5天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和异常波动幅度相关。而在下跌过程中 ,三个市场都无一例外的和异常波动的幅度强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Daniel etal(2001)所给出的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定价模型进行了修正。在市场均衡条件下,不对投资组合进行再次市场调整,而是调整期望回报中的风险补偿。风险补偿的调整使得资产的市场定价可表示为,理性风险补偿和因投资过度自信而引起的错误定价两部分;而错误定价又包括,对信号期望收益的高估所导致回报的降低和因风险低估所要求风险补偿的减少。修正后的资产定价模型,不仅与其它研究结论更相一致;而且还意味对于等量的正、负信号,资产定价中前者所引起的增量大于后者所导致的减量。该非对称反应特征恰能有效地解释",牛市"中的异常现象——利好被高估、利空却被轻视。  相似文献   

5.
文章引用德博特和撒勒的研究理论,采用深圳证券市场的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是否过度反应作了实证检验,得出了我国股票市场近年来总体发展是趋向于规范而有效的,深圳证券市场不存在过度反应现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2000年,美国股市旧网络股神话的破灭对传统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中所介绍的模型在卖空限制的前提下,通过研究投资者过度自信,对市场上存在的泡沫和价格过度波动现象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我国启动创业板以来,大量的上市公司在创业板市场上进行融资。由于发行价格偏高,资金超募集的现象愈演愈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这种过度融资行为则相当于杀鸡取卵,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将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尤其是违背了投资者初始意愿,严重损害了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极大地挫伤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最终影响上市公司的利益。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上市公司理念缺陷造成过度融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缺陷造成过度融资,中介机构功能缺陷造成过度融资以及投资者行为方式助长过度融资等。研究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寻求防治这种非理性融资行为的对策是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经济系统中,由于人们精力、能力、信息等方面的局限性,在面临投资选择问题时很难达到经济上所说的理性人假设,而往往是“主观上是理性的,但客观上做不到”,因而经常会出现与传统金融理论相悖的金融异象。如果引入心理变量,放宽理性人的假设条件,就能很好地解释金融市场中频繁出现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投资需要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常见的几种心理现象并分析其是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5,(32):1-5
本文初步将上市公司主动更名分为三种类型,从收益率和交易量两个角度来探讨市场对股票主动更名事件的反应,并对不同更名类型进行对比分析。且进一步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和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对金融监管体系,上市公司及投资者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股市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股票市场上存在的与理性人假设不符的异常现象,本文参照Debondt与Thaler(1987)的研究方法,以2000~2009年间的上证A股股票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非重叠法和重叠法对反应不足与过度反应现象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12个月内出现了不太显著的过度反应现象,而大于12个月时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反应不足现象。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心理周期"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