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速实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基于金融科技的“赋能”效应和“挤出”效应,考察了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整体上能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但贷款结构调整、银行竞争程度分别在金融科技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过程中发挥着竞争性的间接作用,此外,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科技“赋能”效应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金融科技“挤出”效应有反向调节作用。研究从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视角出发,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和监管部门制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探讨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与外部监管本质统一于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但由于内部驱动力的差异、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困境以及监管的成本问题,两者又存在矛盾与冲突,因此,要想协调好外部风险监管与内部风险管理的关系,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绩效,还必须充分发挥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前提作用,提高其在风险资产确认中的能动性,监管部门必须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基础性的制度保障,在监管内容、方式与手段方面加强调整,培育起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经济金融深化改革时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以补充信贷需求缺口的方式而导致资产规模迅速膨胀,其系统风险必须加以防范。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现存体态特征分析出发,从源头上把握影子银行发展的根源与风险特征,并就提高系统性风险预警,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全面监管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其特殊风险将会给金融监管带来很大的挑战。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制度安排方面应采取多元化监管模式、严格资本充足率监管并加强防火墙建设和管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呈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工作特别是西北地区金融监管工作将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一是在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背景下,西北地区金融机构多元化步伐迅速加快,外资银行及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在西北设立机构,金融市场规模扩大,金融监管的任务日益艰巨;二是在网络化、电子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下,金融组织和业务创新层出不穷:虚拟银行、网络银行、电子支付及各种衍生工具的涌现将使传统的监管手段难以监测银行风险;三是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会迫使中央银行变革现有的监管理念和方式乃至监管体制,以适应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由三大支柱组成:最低资本要求、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其中,市场约束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和强化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这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较旧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创新和突破,他标志着新巴塞尔协议适应新的金融环境引入了多层次、多元化透明度监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试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当前银证合作的主要形式,其“经营分业,集团混业”的特点能较好地适合我国目前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的特殊情况。但是金融控股公司是多种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的聚合体,也就成为多种风险的聚合体,对其必须从宏观监管和微观控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风险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从而对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资本监管是国际银行监管的最新趋势,能有效约束银行风险行为.但我国实施的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短期内有效,但中长期的有效性不足.本文主要从资本监管制度、充足率计量两个方面探讨了资本监管有效性的约束机制系统.  相似文献   

9.
现代银行监管必须在保持金融稳定与提高金融效率之间进行权衡。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银行监管当局一直对银行机构的监管持审慎态度,市场准入监管比较严格。这种监管政策虽然在理论上限制了银行的竞争和发展,但却是监管当局为解决现有银行风险和保持金融稳定的一个较好政策选择。近年来中国为促进竞争而实行的利率自由化(市场化)政策至少在短期内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0.
金融衍生工具是国际金融创新的产物,其效应具有二重性,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又隐含了新风险的引发。各国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应健全和完善衍生交易风险监管制度体系,引导市场参与者实现自律性约束和监管,加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监管的国际合作,保障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以全球76个样本国家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Panel-Logit模型研究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会加剧银行系统的不稳定,此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整体效果不够显著,而且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还将下降;银行监管制度的强化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同时与存款保险制度配套使用时,能够一起构成现代金融安全网,显著提升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设计中,存款保险机构较强的独立性与监管职能、存款人共同参与保险以及风险调整费率等有助于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2.
从银监会的设立解读中国银行监管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银监会的设立,标志着我国银行监管理念的变革与发展。但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遗留问题,银监会成立后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协调,银监会应对入世挑战等问题,成为了摆在银监会面前的三大难题。银监会应从完善银行监管立法,改革银行监管手段,建立各方协调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应对现实困境与未来挑战,维护银行业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3.
从合规性监管为主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的转变是我国银行监管制度的必然选择。本研究课题通过考察、比较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风险评级体系以及取得的监管成效,从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面临的“风险”和“内控”两大主题出发,初步探索了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风险评级体系。  相似文献   

14.
网络银行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管理体系和业务运作模式,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其虚拟性,必需对其实施风险监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银行监管制度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从监管体系的构建、市场准入条件的完备、银行内部监控制度的强化等方面完善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实行"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即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与货币政策有关的监管职能,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分别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分业监管机关。从证券监管视角研究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能够从中发现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银行业当前主要面临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央行票据供给放量、地方政府信用透支、农信社增资扩股不实、不良资产处置悬空等十大风险隐患。面对新的银行业风险苗头,基层银行监管部门必须把握风险变化的趋势和规律,适时更新监管理念,调整监管重点,转变监管方式,不断创新风险的计量消化、防范控制和检查处罚机制,才能管到点子上,管到关键点上,增强商业银行的自控能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7.
《西部金融》2012,(7):4-7
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于一个国家金融体系有效发挥金融资源分配功效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系统总结有关金融市场结构理论研究进展基础上,选取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00个县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含农合行、农商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法和非结构法进行分析研究,指出:西北县域银行业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竞争偏垄断状态,且垄断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该在加强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放开县域地区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提高县域金融的竞争程度。  相似文献   

18.
较弱的自身实力和非完全市场化的外部环境,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制约因素。其中,内部制约因素表现为:有效资本补充机制缺失;处置不良资产手段有限;金融创新能力弱,赢利来源单一;信息化不均衡,整体水平不高;金融人才缺乏,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体制不协调,治理结构不健全;市场定位不明确,发展方向模糊。外部制约因素表现为:加息呼声高涨,经营压力骤升;人民币频频升值,外汇流动性风险凸显;利率逐步市场化,利率风险放大;资本市场日益繁荣,资金与客户分流加剧;区域经济不平衡,行业两极化严重;整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不强;金融政策不平等,发展后继乏力;外资银行涌入,市场份额下滑;银行业改革深入,行业竞争激烈。文末,分别从城市商业银行、中央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与中小企业四个层面给出简要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金融监管的制度稀缺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度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好的制度具备信息、降低交易成本、激励和约束四大功能。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制度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当前我国的银行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监管制度短缺性风险。本文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建立风险性监管制度、激励型监管制度、规范监管操作和监管行为、建立金融监管的再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监管制度创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后 ,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是国内金融机制还很不健全 ,另一方面是国际金融风险更容易波及我国 ,这对中央银行的监管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的效果 ,相关各方面进行的改革及采取的措施 ,应力求在成本最小化下的前提下 ,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