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理论分析的视角,探讨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总路径,诠释了五种类型的农民典型落后思想素质导致农户家庭贫困的具体路径,反之亦然.我们发现,这一具体路径遵循了发展经济学家关于人的思想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总路径.最后通过对中国反贫困历程的反思,得出"贫困者自身落后的思想素质乃贫困之总根源"的结论,提出"新时期思想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道德意识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道德是人们必需的行为方式,是人的一种能力和生产力,人的道德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内驱力。道德通过激励人的经济努力,影响人的精神取向、人格素质和工作态度,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减少交易费用,促进相互合作、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推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形势仍很严峻。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源开发是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的长久之计和根本途径,应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培养农民脱贫自救的能力,作为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重点。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教育培训,完善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转移贫困人口,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微观政策与消除长期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反贫困战略中,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效率导向原则,也就是政府在反贫困这一公共行动仅仅定位为“扶贫开发”的微观的、局部的政策,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反贫困中起着重要作用。微观经济学在机能不健全的土地、劳动以及信用市场上的作用,以及非正式的网络和机构在应付市场失灵等方面,可以起到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微观政策在消除长期贫困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消除长期贫困的微观政策主要包括扶贫的目标瞄准机制、卫生、教育、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小额信贷等。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是在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内在规律与主要特征,包括经济增速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趋于平稳、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国内消费需求拉动和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要素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是指导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6.
穆晓 《经济导刊》2010,(3):92-93
人的精神因素是包括个体和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精神气质和风貌等在内的人们内外在行为表现的综合。人的精神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密切相关已经被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实践所证明,因而也成为经济学者们日益关注的话题。探索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精神因素,既是重大的学术课题,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贫困内涵、贫困的性质和原因的认识日益加深,反贫困战略也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向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并重的方向转变。换句话说,反贫困战略日益重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有效的反贫困战略是:既实现惠及贫穷人的经济增长,又实现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再分配;而增加贫穷人的受教育机会,提高其知识水平,使贫穷人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改善其健康状况,解决穷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改善其营养条件,是再分配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与国民幸福快乐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实现国民幸福与快乐的必要手段,国民幸福与快乐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和精神动力。处理好它们间这种辩证关系,对于国家确立"以人为本、为民谋福"的经济发展目标,对于改善民生问题和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政府公共政策转变,对于国民增强"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是幸福之源"的观念,对于在新时期寻找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人的精神原因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贫困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下个人和家庭劳动力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相对贫困下个人和家庭劳动力虽然可以维持再生产,但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受到严格限制。消除贫困必须在增加社会剩余的基础上,建立促使更多社会剩余劳动转化为必要劳动的社会制度。从劳动力再生产视角看,中国特色反贫困实践是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为剩余劳动的转化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为剩余劳动的转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精准扶贫促进剩余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坚持党对扶贫事业的统一领导,塑造贫困人口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贫困人口的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有序演进;坚持扶贫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丰富和发展贫困人口劳动力再生产补偿方式;坚持扶贫与“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人口劳动力再生产的非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6,(8)
经济增长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出水平持续提高,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经济研究领域的基本共识,而技术进步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都较好地分析了增加要素投入尤其是技术投入对经济发展能产生积极的作用。现有的各种理论模型都不同程度地印证了对外贸易能够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以Solow-Swan等人提出的以技术进步为中心内容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为基础,主要讨论了与经济增长理论相关的趋同假说的来源及其相关的经济含义。通过对理论模型与实践的分析认为:在经济发展现实过程中,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趋同的因素可归结为:初始的增长条件(人力资本)、一般增长条件(工业化率)、制度和政策变量(市场化水平)。如何正确把握这些因素,是缩短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关键,也是趋同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增长与减贫关系问题上,大量的实证研究仅仅用经济增长以及伴随增长过程的收入分配状态作为解释变量,其结论与现实的契合性不够稳定。通过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扶贫与发展政策等关键性的中间变量,并采用跨越"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和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两个发展时期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在农村减贫中具有重要地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减贫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与现有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不同,本研究表明不同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农村减贫的影响是不同的,三次产业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逆转。因此,新时期反贫困战略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保罗·罗默对新增长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以索洛(Solow)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但是,或许是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难以摆脱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被外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所决定的这个令人“不愉快的结果”,70年代初期以来,有关增长理论的文章突然从西方各主要学术期刊上基本消失了。直到80年代中期,在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等人的论文发表以后,情况才有所改观。随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西南四省市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的收支变动情况,分析了出现这种变动趋势的原因及对当地反贫困需求的影响。从收支水平看,西南四省市的反贫困任务仍然任重道远;从收入结构看,增加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是反贫困的重要途径;从支出结构看,丰富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不容忽视。提出了西南四省市反贫困的战略。  相似文献   

15.
人的思想观念素质是一个被经济学研究所忽视的领域.主流经济学来将人的思想观念素质引入经济分析,人力资本理论也没有将人的思想观念素质纳入人力资本的范畴.事实上,人的思想观念通过支配人的经济行为而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应当被纳入经济研究的视野之内.  相似文献   

16.
许曦  刘方 《经济师》2004,(7):27-28
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思想”解释了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原因 ,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文章主要分析了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 ,并对其作了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 届研究生科学讨论会 ,是一次以“推动我校研究生科研创新 ,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为宗旨的、深刻学习十六大理论创新的大会。首先 ,谨代表我个人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并且 ,作为一次和大家集体学习的机会 ,谈谈自己对十六大报告中有关经济理论创新方面的体会。党的十六大报告理论创新的内容很多 ,涉及经济理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等各个方面 ,要经过认真学习才能深刻领会。而我自己也正在学习中。(一 )关于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发展 ,是在新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完成其宏伟事业、坚持其目标的重要的思想建设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新世纪的中国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要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二 )关于社会主义财富创造的思想党的十六大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财...  相似文献   

18.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重视经济道德基础的构建,为经济增长质量建立价值判断。道德基础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体现在:道德能够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道德能够促进自利行为公益化,道德能够促进社会文化人性化。经济增长质量道德基础构建的目标是:在经济增长中理性求利、理性消费、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基础的稳固。经济增长质量道德构建的价值判断包括:经济增长与伦理建设的和谐统一,经济增长的结果必须惠及到大多数劳动者,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使人的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把人文关怀作为经济增长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苏振天  李蔚 《经济问题》2012,(4):23-27,73
通货膨胀是一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频发的经济现象,它的形成有结构性原因。基于B-S(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分析结构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内在机理,然后利用中国30多年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对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部门生产率增长差异是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货币供给量、汇率也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扶贫项目如何准确瞄准贫困农户是反贫困理论的焦点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文章从政治关联的视角深入分析了这一问题.通过对5省30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1)具有政治关联对农户参加扶贫项目有显著正向影响;(2)村级治理不完善是导致政治关联影响扶贫资源瞄准的重要原因;(3)政治关联影响扶贫资源瞄准的外部原因是政府主导的扶贫项目过多,公益组织在扶贫领域发挥作用太小.因此完善村级治理,鼓励公益组织在扶贫领域中发挥作用,降低政治关联对扶贫项目瞄准的影响,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文章揭示了村级治理不完善与扶贫项目瞄准之间的矛盾,并从政治关联的角度分析了公益组织在扶贫领域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性.研究结论对我国治理贫困和完善精准扶贫机制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