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我认为开放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一、开放劳动力市场是改革统包统配劳动制度的必然趋势传统的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因而也不存在劳动力交换和劳动力市场,劳动者可以无条件地直接由国家统一分配,进入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力的经济运动过程仅仅经历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阶段,而不存在交换阶段。我国社会发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迫在眉睫,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的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必将形成一个全方位开放的、通畅、协调的体系,正是这一新的经济调节机制,必然形成加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本文仅就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流动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农户根据家庭净收益最大化来优化配置劳动力,该优化配置决定了劳动力剩余状态;家庭净收益最大化使得兼业家庭偏好把劳动力投向非农行业,导致农业生产的中间要素和劳动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家庭根据净收益最大化来配置劳动力之后仍存在劳动力剩余。贫困地区非农工作机会少,加之农户受教育程度低,且多为少数民族,找到非农工作的机会渺茫,这就解释了我国城市"民工荒"与贫困地区劳动力剩余并存的现象,但劳动力剩余规模并不大。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补偿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或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消耗掉的体力和脑力,必须得到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补偿,劳动力才能得到维持和再生产。这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包括三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状况所需要的食物、衣服、住房及文化娱乐等;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劳动者总有一天要丧失劳动能力,这就需要有新的劳动力来接替,因此,在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中应该包括劳动者为养育其家属、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三是培养熟练劳动者所支付的教育费用。随着科学技术的  相似文献   

5.
6.
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使社会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配置到效率或效益最高的部门或领域。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过程,同时就是劳动力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的分配过程。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一种理论抽象,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并由此引伸出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理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实际之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7.
<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特别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阐述得很明确。那时候,已经有不少经济学家使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提法,后来又有经济学家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但既然这样,为什么又说十四大明确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8.
从身体的长成及维持、技能的获得及维持两个方面分析了劳动力形成过程的特征,认为劳动技能是外部条件和内在禀赋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分化。劳动技能的高低是确定劳动力价格的主要因素,它是市场竞争做出的必然选择。劳动者享受了超过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劳动力价格的相当部分是劳动力要素参与分配得到的利润。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使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劳动力流动对本地劳动者就业率和工资的影响。我们发现,外来劳动力对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和工资均具有统计上显著的负向作用,但是影响的规模非常小。对于全部教育组平均而言,外来劳动力每增加10%,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下降0.3%,工资下降0.65%;对于中低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的城市本地劳动力而言,外来劳动力的影响程度相对高一些,但是仍然不算大。另外,我们发现,外来劳动力对本地职工工资的影响,要大于对就业率的影响,说明城市本地劳动力对于外来劳动力存在有限的反应,主要体现在降低保留工资,而非放弃工作机会。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劳动力流动对本地劳动者就业率和工资的影响。我们发现,外来劳动力对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和工资均具有统计上显著的负向作用,但是影响的规模非常小。对于全部教育组平均而言,外来劳动力每增加10%,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下降0.3%,工资下降0.65%;对于中低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的城市本地劳动力而言,外来劳动力的影响程度相对高一些,但是仍然不算大。另外,我们发现,外来劳动力对本地职工工资的影响,要大于对就业率的影响,说明城市本地劳动力对于外来劳动力存在有限的反应,主要体现在降低保留工资,而非放弃工作机会。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迟迟未能形成,由此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1.国民经济计划过度集中,人为地造成了劳动力流动的障碍。过去,我国的就业政策一直受“统包统配就业观”指导,这个就业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劳动力计划权过度集中,  相似文献   

12.
13.
如何改革我国现行的劳动力管理体制,实现劳动力合理流动,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速四化建设,就必须改变我国劳动力不能灵活流动的局面,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此,有些文章主张“开放劳动力市场。”应当说,实现社会主义的劳动力合理流动同开放劳动力市场有着不同的含义。现在,就如何看待劳动力市场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合理流动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初始劳动力市场条件通过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和工作搜寻行为对个体的收入水平和工作质量产生长期影响,并最终影响个体终身的职业发展。本文基于1986—2009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UHS)数据,实证检验了初始劳动力市场条件对个体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利的初始劳动力市场条件会降低个体未来的收入水平,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失业率每上升1%,个体的年收入平均将下降2%。在考虑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因素、不同的样本构成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政府面对不利劳动力市场条件应采取何种政策举措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劳动力主体的逻辑和历史依据 1.劳动力主体的逻辑依据 实践是一个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以及二者相互创造关系组成的系统。劳动对象是实践客体子系统,劳动者是实践主体子系统,劳动工具是实践中介子系统,生产力是实践系统的整体功能。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源于劳动者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利益。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要靠劳动者的创造和使用。劳动者不仅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且凭借他们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文化科学知识,熟练掌握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并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率。同样的劳动资料,在不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工成本的关注虽然是帮助企业提高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只关注用工成本.而不看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也即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对企业在对待员工的做法上会产生很大的误导。因此.我在此特别强调.在我们讨论用工成本时,一定要连带其他几个相关指标,即劳动力投入的工时和得到的报酬,劳动力创造的产出.以及劳动生产率。其中尤以劳动生产率为核心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劳动力产权的产生与劳动力个人所有;劳动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劳动力所有权和劳动力商品;原始劳动力产权与法人的劳动力产权等理论问题。明确了劳动力所有者和界定了劳动力产权的科学概念,有利于尊重、承认和发挥劳动力人才的社会价值,促进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2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则通过在赫一俄模型中加入要素收益的变量,建立了要素收益与赫一俄一般均衡扩展模型,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资源优势,为什么没有能够转化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得出的农业比较利益影响农业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结论,也为进一步理解我国劳动力要素的特征和赫-俄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