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我国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边界模糊的征地制度、不合理的土地增值分配以及膨胀极化的土地财政,严重地损害了农民权益,让城市化沦为空间的大跃进。现有的土地制度无助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和市民化福利,没有让他们分享到城市化红利。改变这一状况,需要重新界定征地标准,缩减征地范围,先保障后征地,优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遏制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的冲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出于公共利益或商业利益的征地规模不断扩大。在征地过程中,农民非但没有充分享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成果,反而成了利益的受损者。为了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应从立法上确认公平补偿原则,明确农民是唯一的补偿对象,以市场机制确定征地补偿价格。同时,还要完善土地征收中的司法救济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农民土地权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权益实现的根本在于农民的土地权利。保障农民权益的实现首先要明确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归属,由农民自主成立集体经济组织,代理农民掌握土地所有权。在土地所有权归属尚难确定条件下,切实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明确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侵犯。在征地时,只有在“公共利益需要”时政府才是征地主体,非公共利益需要征地,政府不能直接插手,只起管理监督作用。征地必须给予合理补偿,要充分考虑到级差地租Ⅱ,借鉴国外经验。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权益保障问题突出.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征用社会保险补偿机制,是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顺利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保障农民权益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事关农村改革发展成败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农民权益受损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维权主体的弱化或缺失以及对农民权益需求的偏离密切相关。因此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构建"三主体"维权模式,实施四个方面的并举,在推动城市化、工业化良性发展过程中着力保障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与农民权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合理配置和流转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也存在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虚位、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农民土地产权权益被侵犯等新的制度问题,需要采取明确土地产权主体、稳定集体土地承包权并辅以定期微调、规范政府征地行为等措施,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是指"种田无地,投资无钱,就业无路,保障无门"的"四无"状态的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问题排在首位,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亟待且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应规范政府征地行为,维护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使失地农民享有应得利益;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现行土地管理法的约束,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不能享有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权利,不仅所有权得不到尊重、使用权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土地的主人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土地权益也得不到合理补偿,由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探索保障农村集体土地权益的有效途径,缓解社会矛盾,我国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必须创新。从尊重现行土地管理法的思路出发,对广大农村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集体土地采取不同的政策,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从尊重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思路出发,变土地管理法主要是约束农民集体行为为约束政府的征地行为,才是最终之本。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失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产物。由于受制度缺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失地农民的权益严重失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危害。只有在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市场补偿机制、规范征地程序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的联动,构建起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才能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省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征用了农民的土地,并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之所以出现大量失地农民的原因,是多种制度、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农地产权立法,改进征地补偿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形成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农民有职业和身份两个层次上的涵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身份上的农民概念和职业上的农民概念在农村非农化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失地农民开始出现。在经济现实与制度跟进不对称的情况下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研究表明,土地产权模糊、征地补偿标准不科学以及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混乱等是造成失地农民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失地农民被边缘化了。为此,改革现行土地产权制度、规范征地补偿标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是因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化所致。并且,由于征地方面的法律制度尚不够完善,特别是征地过程中程序被虚置、被废弃现象的存在,使得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力支持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征地不合理、补偿费用低等农民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护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中失地农民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并指出就业是城市化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保护农民土地权益需要农民内力和社会外力的共同作用才能有效实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地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目前我国农民自我保护意识普遍较弱,对其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从教育、法律、组织、制度等层面引导农民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5.
从巴泽尔产权保护理论的视角对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损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解释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存在的本质问题。产权不完全是农民权益受损的根源所在。进入公共领域内的价值较高以及他人攫取公共领域的价值是农民权益受损问题的主要来源。追求经济权利价值最大化,是他人攫取行为和农民保护行为的根本原因。农民个人与政府保护农民权益的途径是减少公共领域内留存的价值或降低被他人攫取的价值,并通过产权限制避免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6.
生存权与发展权既是当代农民权益保护的焦点,也是后代农民权益保护的核心。面对农村土地流转集中的趋势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以生存权与发展权为中心来思考土地流转“集中度”与代际公平的关系问题。代际公平视域下,农村土地流转过度集中会产生损害后代农民土地上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以及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风险。合理把握土地流转“集中度”,维护土地权益分配的代际公平,可以从“法律保障→权益代表→权益实现”的逻辑来思考,并建立起代际法律保障机制、代际权益代表机制以及后代人权益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农村被征地拆迁农民需要通过再就业的方式才能继续维持正常的生活。有限的拆迁补偿不可能保证长期的生活开支,寻求农村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就业路径便成了当务之急。应完善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就业保障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和补贴;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被征地拆迁农民就业。  相似文献   

18.
征地补偿安置作为一种权利保障与利益平衡的有效手段,已成为我国征地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选取X市W村为个案,通过农户问卷调查与访谈两种方式展开为期2天的实地调研,系统剖析和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补偿安置问题,思考进一步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权益的政策路径,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解剖一只麻雀”。  相似文献   

19.
刘冬梅 《全国商情》2006,(6):104-106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这一进程,城市住房和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大量的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土地被征用后,因失去土地或土地减少而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相当普遍,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亟待且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本文从失地农民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建议措施,希望能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被征地农民安置效果是影响被征地农民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因此考察征地安置实施前后被征地农民生活的差异性,以及被征地农民与未被征地农民的差异性,能够有效检验安置的政策效果。选取安徽省307份实地调查数据及《安徽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引入收入、支出及消费水平作为测度指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被征地农民安置效果进行纵向分析。研究发现征地安置对被征地农民收入增长、消费水平提升呈现显著的正面影响,但也导致被征地农民支出的显著增加。基于此,提出多措并举拓宽被征地农民增收渠道,有序核减被征地农民后续费用等附加支出,对安置政策进行靶向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