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完美风暴     
自《直销管理条例》出台半年多来.安利、雅芳等直销企业纷纷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安利一次性追加投资12亿美元扩大生产规模.雅芳则计划每年新开500家专卖店,原本沉寂了多年的直销公司,也迫不及待地发表“重振江湖”的声明,直销行业再度群雄鏖战.硝烟四起。  相似文献   

2.
阮少军  陈佳 《商场现代化》2005,(11):133-134
一.直销进驻中国大陆 1990年1月23日,世界上最大的直销企业“雅芳”,第一个登上中国大陆。1990年11月14日,广州雅芳公司成立。它的到来,从此引起了一股不小的直销浪潮,尽管广大民众对此还很陌生.可是这种新的销售方式很快让不少人津津乐道,很多企业纷纷效法。之后出现了诸如雅婷公司.斯汀摩公司、龙权珠宝公司、北京康神保健科技开发公司、中国地区开展促进会直销中心、武汉华顺无线寻呼有限公司等多家直销公司。1993年,美国第三大直销公司仙妮雷德公司也进入中国市场。直销公司异军突起,截至1993年,全国诞生传销公司近200家,从业人员不少于100万,并迅速在30多个城市蔓延扩张。到1997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传销管理办法》之后,  相似文献   

3.
《经贸世界》2005,(12):22-24
2005年4月8日,雅芳总裁钟彬娴发布“国家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雅芳(中国)有限公司进行直销试点”消息,称首家拿到试点资格,在北京、天津和广东全省进行直销试点。  相似文献   

4.
直销罗生门     
7月初,因公布“雅芳成为中国首家直销企业”而一夜成名的“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再次成为直销界关注的焦点。该网站“企业有关声明”一栏.突然出现了多家直销背景企业的声明。这些声明类似向政府及社会公布的自律保证书,内容基本为:如果获得商务部批准增加直销经营范围.公司承诺遵守直销法规有关规定。短短几天之内.发布声明的企业就从3家迅速增加到19家。  相似文献   

5.
2月22日,雅芳拿到中国直销行业第一批唯一一张牌照,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虽然雅芳的情况跟其他直销企业有很大不同,但是这个“标杆效应”使得其他“该拿牌而没拿到”的直销企业多多少少受到了大众的质疑,那么,雅芳拿牌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因素?那些没有拿到牌照的、又不能不拿牌照的企业该何去何从?一纸牌照到底会成为企业的负担还是契机……这些问题对于企业、经销商还是业界人士来说,既困惑又迷惘。  相似文献   

6.
邹玲 《经贸世界》2005,(6):42-44
核心提示:4月8日,雅芳超越其竞争对手,成为中国批准的第一个直销试点企业。相关人士因此分析,雅芳的单层次直销模式与即将出台的《直销法》规定最为接近。又有传言,中国直销相关法规似乎即将出台,而在最近的这一两个月,国际直销大鳄和国内新兴的直销企业似乎都在“一夜之间”遍及我们的身边。各类直销店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相似文献   

7.
曾华 《经贸世界》2006,(10):80-80
最近,笔从有关渠道获悉:自2006年2月22日雅芳(中国)有限公司荣登商务部直销管理系统,在它拿到第一张直销牌照的幸运儿以及成为我国第一家获得政府批准的直销企业以来,联合利华、宝洁等日化巨头都传出了进军直销领域的计划,但率先向这一领域迈出步伐的却是本土日化企业隆力奇。笔就隆力奇是否进入直销以及企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进入直销领域等一系列问题采访了隆力奇的董事长徐之伟先生。  相似文献   

8.
王琰  刘加莹 《市场周刊》2009,(11):23-23
中国直销行业一直备受争议,近期,伴随《直销管理条例(草案)》和《禁止传销条例(草案)》的原则通过,中国直销业巨头如何规范队伍成为焦点。日前,包括安利(中国)、玫琳凯(中国)、完美(中国)、雅芳(中国)、宝健(中国)、新时代(中国)在内的中国直销业领头企业高层出席了在北大举行的“中国直销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论坛。论坛上,研究专家代表、国家监管机构代表,以及直销企业代表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  相似文献   

9.
自2005年12月1日(《直销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对中国直销未来命运的关注便在业界持续升温。而2006年2月22日第一批唯一一张直销牌照花落雅芳,“雅芳模式”一夜之间成为中国直销的“红色模式”,更是引发业界对中国直销模式的空前大讨论。这样的讨论同样源于对中国直销未来命运的关注,就像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一样,直销模式将决定直销的命运。中国直销在历经坎坷之后浮出水面,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它即将踏上的旅程。中国直销将诞生什么样的新模式,将面临什么样的新形势?将迎来什么样的新命运?  相似文献   

10.
广州美时美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时美刻”)组建于2005年,其前身为组建于1997年的广州美时美刻日用品有限公司,是2003、2005年中国美容业十大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在中国直销行业里是一个颇具实力的“新品牌”。美时美刻从组建的那一天起,公司总裁赵博琛先生就提出以“体贴中国”“体贴直销人”为企业宗旨进行大手笔经营,并提出“诚信、尊重、规范、稳定”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1.
4月10日庆祝15岁生日之前,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收获了销售额从十亿级到百亿级再到200亿的三级跳:2009年,安利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突破200亿元,位居中国直销行业首位。排名第二的完美和第三的玫琳凯分别突破70亿元和50亿元,另一直销巨头雅芳仅以25亿元排名第五。如果再追溯一下2006年末中国直销企业全部完成转型后的业绩,2007年和2008年,安利的销售额分别为138亿元和176亿元,完美分别为40亿元和50亿元,雅芳为26亿元和30亿元。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安利全球最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12.
朱红 《经贸世界》2006,(10):29-29
2006年,中国直销元年,来自瑞典的欧瑞莲(Oriflame)喜获直销牌照,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直销版图中首次注入了欧洲企业的力量。9月12日,欧瑞莲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正式获国家商务部批准,成为中国第一家取得直销经营许可证的欧洲直销企业,将获准在江苏省部分城市开展直销业务。欧瑞莲集团CEO马博朗先生表示:“中国政府授予欧瑞莲直销经营许可证,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也深感荣幸。欧瑞莲是第一家获得直销牌照的欧洲企业,我们相信,这是对欧瑞莲在欧洲化妆品直销行业的领导地位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更坚定了欧瑞莲长期承诺及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相似文献   

13.
早在2005年雅芳成为中国首家直销试点企业以后,它的营销策略就倍受业内关注。2006年,雅芳拿到了直销牌照。雅芳大中华区CEO高寿康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雅芳接下来就要进入品牌形象的提升期了。  相似文献   

14.
1000亿的中国直销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木 《经贸世界》2005,(1):11-15
2005年的中国直销市场.弥漫着浓浓的风云。一场鏖战的前奏,暗地里悄然拉开……立新世纪、莱科萨斯、永久、日晖、长青、克丽缇娜、优莎纳等一大批海外直销企业,已经在为进入中国直销市场.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而相对的内地本土直销企业,也在四处现身,如雨后春笋。知情人士透露,“保守估计全国有近2,000家这样的企业……”无利不起早,在这场剑拔弩张的暗战里,处处透露着一个信息:中国直销市场,潜力巨大!2003年,安利(中国)在中国内地的销售额突破100亿元,2004年,更达160亿之巨……中国直销市场究竟有多大?  相似文献   

15.
喻志 《经贸世界》2006,(10):81-81
雅芳(中国)有限公司按月支付直销员报酬。直销企业支付给直销员的报酬只能按照直销员本人直接向消费销售产品的收入计算,报酬总额(含奖金、佣金、折扣等各种形式的奖励以及其他经济利益等)不得超过直销员本人直接向消费销售产品收入的30%。  相似文献   

16.
《广告导报》2007,(3):53-54
2006年为中国直销行业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包括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在内的13家直销行业巨子正式拿到了直销牌照。可以预料,这些拥有“合法身份”的直销企业以及旗下的营养保健品品牌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2006年,由安利纽崔莱全力赞助的安利纽崔莱健康跑活动迎来了5周年,在活动规模和品牌推广上进一步升级,充分利用了网络营销手段为整体营销添砖加瓦,将活动的官方网站打造成为健康跑品牌的体验沟通平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阳光 《经贸世界》2006,(5):66-67
近段时间,笔曾感叹:中国缺少有素质的直销经理人,现有的一些直销企业的管理很不专业。和一些行业朋友聊天时,大家也都一致认为,“伪直销经理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直销行业和内资直销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相似文献   

18.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990年,“雅芳小姐”叩开了中国直销的大门,也拉开了直销行业在中国正式登台的序幕。而1998年,“一刀切”下,不管直销还是传销,从此在中国销声匿迹,唯十家外企因“转型”而残存于世,颇感凄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单介绍了雅芳公司背景资料.并且概括了雅芳公司在进入中国之后的被迫转型.放弃了传统的直销的销售模式而采取专卖店的销售模式.又在2006年获取直销许可之后新的契机.通过分析了雅芳在中国的种种现况.综合考虑了顾客、市场、成本、各方面的协调与一致.提出了对于雅芳渠道设计与选择的一些意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雅芳拿到第一张直销牌照,意味着政府将通过单层次直销模式加强对中国直销市场的监管,这可能要求直销企业付出更多的转型成本,也使其面临着对新盈利模式的探索。[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