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人成文,以文化人"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原则,"文以载道,道以文传"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内涵.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凸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对生命价值内涵的主体性把握,表露的是对人的价值内涵的文化生命力的持久影响.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反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对民族兴亡的责任担当,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起点;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是文化自信生成的理论逻辑主线.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发展前景的正向信念.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对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盲从和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不自信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我们要全面树立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和升华,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彦 《当代陕西》2011,(11):12-12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实质是呼唤人的生活的阳光.正道。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延续了五千年,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民族戏曲无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体现者和传播者。历史证明,能够流传下来的民族戏曲作品,一定是持守正道,持守恒常价值、恒常伦理,向上向善的,在生动感性的形式中扬善惩恶、寓教于乐,更易于收到春风化雨、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健康的文化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本文探讨了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成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增强文化自信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增强文化自信则需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两个维度的关系,既要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又要结合时代背景创新文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否则,民族复兴就是空想.九十七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一系列艰巨任务,就在于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而高度的文化自信,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文化精神的自觉维护以及对文化前途命运的确信。如今我国被日韩文化的影响较为严重,在这一历史节点,坚守中华文化,弘扬传统学术思想,建立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时代的迫切要求。明晰文化自信思想的主体性逻辑,解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体系中的灵魂地位,还原中国千年文化,寻找中国深厚历史中的文化瑰宝,建构具有我国特色文化体系,是实现文化自信历史使命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提高和增强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在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中,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等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完善管理制度,倡导学术自由,丰富课外活动,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责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责任教育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繁荣和祖国的强盛.责任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社会和谐发展、民族文化繁荣、国家强盛四重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而且深刻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省委书记娄勤俭要求我们,要用好独特文化资源、打造独有文化品牌,为坚定文化自信做出陕西应有的贡献.这既是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推动文化陕西的大旗世代传承.  相似文献   

11.
岳静  许林 《理论观察》2022,(11):122-125
文化自信的生成是一项系统性的整体活动,其中,文化主体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根本前提,文化场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必要条件,文化实践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最终呈现,三者环环相扣,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文化自信生成机制的整体结构。文化自信的生成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史曲折过程,通过克服多重困境,最终实现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因此,全面认识影响文化自信生成的多重困境及实践理路,有助于建构促进文化自信生成的内外机制,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正文化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大发展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创造力和可持续动力。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确立了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框架和  相似文献   

13.
陈烨  王仓 《改革与开放》2021,(12):55-59
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文化自信与高校通识教育都将立德树人作为其共同价值追求,为实现二者思政功能聚合,高校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内生动力、发挥聚合效应、实现内生聚合,旗帜鲜明地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打造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自信和通识教育相结合之路,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张道坤 《发展》2016,(12):52-5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强调文化自信.在当天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改革的攻坚阶段,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决心更重要的是担当.要有真正的担当,就必须要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要真正做到“三个自信”,就必须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5.
权静 《新西部(上)》2013,(Z2):172+187
克服阻力,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使命。一要注重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加深对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担当;二要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责任担当意识是一种基础性、公共性的道德意识,责任意味着担当。加强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既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应有之义,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但当前我国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仍面临着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薄弱、家庭责任担当意识弱化、自我责任担当意识淡化等现实困境和问题。因此,在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过程中,发挥高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突出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强化社会实践教育的实效性等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立足基本国情,增强文化自信,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育文化自信深厚根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许多深刻阐述。  相似文献   

20.
赵磊 《中国经贸》2011,(24):85-86
一、企业文化的演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