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山东产业集聚的发展,通过分年度、分行业以及分地域的方式测算了山东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并以区位熵为指标分析了2010年山东制造业行业的产业集聚程度,通过对山东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和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得出两者相互促进的关系。最后针对如何合理使用外资和如何发挥产业集聚的带动作用提出: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促进山东产业集群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形成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
目前,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如何全面地认识江苏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对进一步合理规划江苏沿海产业发展布局,培育产业载体,增强产业活力,加快产业进程,促进沿海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区位熵和行业集中度这两个角度对江苏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江苏沿海目前产业集聚的现状以及不足,并对如何加快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区位熵Eij和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指标,对中国31个省、市、区高技术产业2000—2009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多数内部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也呈逐年增强趋势,产业内不同行业的集聚程度在区域间具有显著差异。最后,针对全文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集聚经济在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直接体现出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合理性、经济效益以及竞争力。本文通过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计算,发现成都市内部集聚经济、城市集聚经济在近几年有所发展,总体集聚效应呈上升趋势,但布局集聚经济略显微弱,工业总体集聚效应良好。  相似文献   

5.
王柏生 《科技和产业》2020,20(1):118-124
基于2011-2018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首先利用区位熵测度了中国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的产业集聚水平,然后从产业高端化、产业智能化和产业绿色化三个维度构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后计算产业转型升级指数。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政府支出、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同样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劳动力成本则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了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崸  王斌会 《特区经济》2009,(9):224-225
产业集聚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应用区位基尼系数这一测度指标,对2002~2006年我国五大高新技术行业的集聚效应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水平较高,且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也存在重电子轻医药等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产业静态集聚绝对指数、相对指数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三个指标对山东省制造业的集聚与转移趋势进行分析,将山东省制造业各行业按其所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类型,指出各类型行业的特点,为山东省制造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西部的制造业重镇,了解其制造业集聚水平有助于破解制约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业瓶颈。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1年和2019年的数据,运用区位熵指数法测度并分析制造业集聚水平。结果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的整体集聚状况不够理想,行业优势领域不多;2011—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31个行业专业化变动升降各半,新兴制造业崛起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退潮并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制造业集聚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凸显,重庆、四川各有优势领域,未来协同发展前景广阔。根据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行业布局、壮大新兴制造业、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冬梅 《山东经济》2012,(4):137-142
在运用就业人数、增加值及固定资产总额分别测算HHI指数、产业区位熵指数反映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基础上,采用2005-2010年山东17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高附加值制造业在地区间的集聚程度逐年上升,而且在地区间存在两极分化趋势;制造业就业人数集聚指数及固定资产总额集聚指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增加值集聚指数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带来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加剧了山东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李桂龙  魏恒姝 《科技和产业》2021,21(12):102-106
选用2011—2018年新疆各地州市的数据,测度新疆各地州市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区位熵和两产业的协同集聚指数。通过区位熵值和协同集聚指数的大小和发展趋势,分析各地州市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产业集聚、协同集聚发展水平,以及各地州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新疆各地州市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情况,指出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时展  李强 《新疆财经》2007,(1):20-23
本文采用横截面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线性模型及逐步回归方法,并结合怀特(White)异方差检验,对影响我国FD I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当前影响FD I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产业集聚,其中FD I自我积累的因果效应和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选取2007-2016年宁波市化工产业五个细分行业样本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对宁波化工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资源禀赋性行业的集聚度较高,且呈波动上升趋势;橡胶制品等行业集聚度低。并对宁波化工产业集聚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VAR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港口物流和就业结构对宁波化工产业集聚促进作用明显,而科研技术投入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对如何提升宁波化工产业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迅  陈军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2):33-35
制造业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文章采用区位熵对重庆市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然后以此产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提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15.
左正强 《特区经济》2011,(6):209-210
产业集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通过CES生产函数和时间序列分段回归方法对四川省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分析表明,四川省的产业发展具备一定的集聚效应,但是聚集效应并不特别明显,并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四川产业集聚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各地金融中心热和金融地理学的兴起,金融产业集聚现象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金融资源论这样一个崭新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省域金融产业集聚的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省域金融产业集聚的政策建议,对各地区打造金融中心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2000—2012年17个港口城市临港产业的面板数据,从空间、产业、时间三个维度,分析了三大经济圈之间及圈内临港产业集聚的动态差异,结果发现:环渤海地区唐山市的钢铁工业集聚明显,纺织服装业、石油化工业、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相对稳定;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纺织服装业、装备制造业集聚度变化差异较大,产业布局处于剧烈的调整阶段,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潜力巨大;珠三角地区临港产业集聚程度普遍较高,各城市特色产业明显,广州的食品加工业和能源产业、汕头的木材加工业集聚效应突出。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保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生命力的朝阳产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已成为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和商业竞争抢滩"布局"的新领域。产业不成规模、产业层次不高、分散不够集群、市场拓展困难、开发能力不足,是宁波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宁波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加快宁波生态环保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要着力做好产业规划,加快建设生态环保产业园区,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扶大扶强龙头企业,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快构建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基地,本文以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特征性事实为基础,从动态视角分析研究2002、2006、2010年上海、浙江等地27个细分产业转移变化,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研究该区域集聚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部分省市集聚水平正在降低,上海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高创新效率方向发展,在其产业转移中,高消耗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浙江主要承接对象,长三角存在集聚特点。最后笔者从资源配置、环境改善及产业发展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与人才流动等方面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集2001-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等有关统计数据,借助综合区位熵指数和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从旅游产业集聚基础条件、旅游产业要素集聚度和旅游产业集聚经济效果三个方面,探讨皖江旅游集聚水平的区域差异、时间变化趋势、经济相关性。分析认为皖江区域旅游集聚水平整体不高,且在徘徊中呈下降趋势,区域旅游核心城市初步形成,但集聚的资源依赖性和区位依附性较强,集聚水平处于低层次,扩大区域旅游经济规模是提高区域旅游集聚水平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