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在校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地方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可以让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文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分析了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正外部性及由此导致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学方法,提出地方政府应从建立完善创业教育支持政策体系、完善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金融支持体系及营造良好创业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补贴,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创业教育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拓展的根本任务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视角下,要重点突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定位协同、主体协同拓展、协同层次提升、保障协同拓展。选取典型地方高校进行了个案分析,为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协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大有可为。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创业指导服务分工模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匹配、政府创业支持落实不到位、创业实践育人形式化严重是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地方工科院校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向,形成育人合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学生、企业、教师、高校等主体,系统运行涉及教学互动、培养资源、校企合作等关键平台。文章以吉首大学商学院为例,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措施和运行保障机制。针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中的难题,从系统平台构建、基础条件完善、主体积极性激发、协同系统治理等层面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关村     
《西部大开发》2016,(4):112-113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誉为"中国硅谷"。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在推动创业创新和招商引资方面,探索出了一套成功并日渐成熟的模式和经验。这对其他地方招商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1.构建创业生态体系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包括6大要素:一是行业领军企业。联想、百度、新浪、搜狐、大唐电信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不仅本身有着较强的创新活力,而且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二是高校及科研机构。仅中关  相似文献   

7.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离不开政府、企业等多方积极参与。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还存在评价指标泛化、评价过程行政化、评价结果形式化等问题。文章提出,要构建一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凸显高校特色,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解决好“三缺四低”问题,协同高校、企业等多方参与主体,共同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水平,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三个层面分析"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的必要性,尝试整合高校、政府和社会支持体系等三个方面的资源,使之构成"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的主体。本文研究目的在于为地方政府规划"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提供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二丽 《理论观察》2022,(9):174-176
中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创新思路,并在服务民生方面做出探索。基于这一需求,地方高校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探究,并提出改革策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提升师资力量;搭建产教融合一体化发展平台;构建新型参与模式,促使人才多元发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多元教学评价,深化教育改革等。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培养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传统、思想认识局限、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师资力量薄弱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并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两个角度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人才培养在时间、空间、肩负使命和内容上相辅相成,互相推动。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提出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于素质教育、建立多层次复合型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等5个方面,构建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竞争力提升和维持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近年来,闽台高校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立足于闽台"产学研金"合作,根据福建省与台湾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根据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主体在闽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结合闽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瓶颈,从闽台双方双向互惠、双赢互补的角度,重点分析了闽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体地位出发,探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培育路径,其中,包括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体系、壮大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师资队伍、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创设独立创新创业学院4条主要路径。在对各个路径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发现路径短板,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完善培育课程体系,打稳双创教育根基;内外结合,打造数量足、质量优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实行“走出去”战略;优化组织目标,加强创业学院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4.
袁俊 《浙江经济》2023,(11):74-75
<正>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积极探索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加速推进创新创业是激活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浙江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围绕创新创新教育生态体系建设进行了新一轮的积极探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科类研究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需要不断激发创新能力。高校科技成果实际转化过程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视程度、立法层面、保障体系有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配套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为此,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法治体系,提供资金等政策性保障。文章研究表明,高校要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完善工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工科类研究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构建科研安全保障体系;组建导师研究生团队,打造“互联网+”工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创新驱动发展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青年是创业的主力军,高校肩负着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管理类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创业欲望,但与工科类学生相比缺乏显著的专业技能优势,创业困难重重。管理类人才创业更应在"互联网+"背景下整合资源与技术,开发新模式。文章提出构建"一导向、二要素、三主体、五模块"创业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以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输出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管理类人才,做好"创业型人才产业链"输出的供给侧。  相似文献   

17.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选择自主创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大学生人力资本优势的重要体现.本文基于武汉市十所一类高校的实证调研,分别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和家庭四个主体出发,分析了武汉市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原因,并从四位一体化角度提出构建在校大学生创业体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地方高校响应教育部号召,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创新创业"简单粗糙"、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文章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在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寻求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欧融 《改革与开放》2023,(3):49-53+6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和美丽家乡建设的愿景,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任务。文章提出,地方高校积极参加乡村建设事业,需要构建更新顶层理念、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三位一体”培育模式,增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自信心和使命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构建政府、乡村、高校的创新创业良性生态圈,通过政策帮扶、资源帮扶、人员帮扶、结对帮扶,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而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则更应强化地方性、应用型特点,主动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文章研究表明,金陵科技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度践行“南京化战略”,积极融入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以科技创新服务南京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在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构建科技服务平台、优化政策制度建设、打造科技服务专业团队等方面做了深入探索,这也为其他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