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互联网+农业"的重大意义 (一)"互联网+农业"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 "互联网+"与农业经济的融合模式,带来了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和可能性来进行创新,契合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向农业领域渗透,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及现代农业的拓展,"互联网+农业" 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将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现有的"旅游+""互联网+""旅游+互联网"的文献进行检索整理,分析了"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前景,共同开创旅游业和互联网经济的下一个"黄金发展期"。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因其综合贡献持续增长越来越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业的产业属性及当下时代背景推动其向跨界融合全域旅游的方向发展.本文以辽宁省为例,探讨以"旅游+"为原点,以"旅游+互联网"为平台界面,以"旅游+文化"为吸引力界面,以"旅游+新型城镇建设"旅游+金融"为内生动力界面,以宏观公共管理服务为保障,实现跨界融合全域大旅游的发展模式,将带动我国宏观产业结构调整及东北区域经济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当前,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数字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数字政府已成为落实国家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战略行动新的着力点.数字政府作为数据治理阶段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势,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明确数字政府内涵与外延,理清与网络强国、大数据发展战略的关系等,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何行  王帅 《科技和产业》2020,20(9):63-67
随着全域旅游的兴起和民航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航空业与旅游业的联结度不断提升,逐渐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首先分析了我国航空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现状,探讨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而后提出“三网”融合理念及其体系构建,最后给出了“航空+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桥头堡"战略是云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对外开放的最新发展战略.当前,云南省面临着劳动者数量供给大于需求、结构性矛盾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劳动者技能素质不高等一系列的就业问题."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对解决云南省就业问题采说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对此应该采取实施就业培训计划、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发展、全面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等措施,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实现就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共享经济已经在我国的商业经营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今天,探究"互联网+"模式下共享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实际发展前景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文章对"互联网+"时代下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作了简要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研究共享经济模式不断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辉 《改革与战略》2011,27(7):157-159
目前,我国已步入高速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快车道,有力地促进了区域融合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业也产生一系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江西省应前瞻性地把握高速铁路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向、新特点和新规律,顺势而动,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更好地推动江西旅游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传统旅游构建"是"互联网+"在旅游业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互联网+传统旅游构建"的绝对优势,在足不出户体验祖国壮美风光的同时,既可以保证其自身的健康,也可以为社会减少一些负担."互联网+传统旅游构建"既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人群的选择权,也是可以带领人民开阔视野的载体."互联网+传统旅游构建与传统旅游相结合,就是为更多人提供选择的空间,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互联网+传统旅游 构建"与传统旅游相结合是我们所展现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邹丽 《特区经济》2014,(1):109-110
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用"1+4+8"模式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紧密遵循应用技能和全面教育的宗旨,分别从校内教学资源、校外教学资源、信息化资源、学科专业教育资源四个方面,针对八门经济管理类公共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经过整合与共享,使教学设计合理化、内容多样化、教学资源多元化、共享化和信息化,增强技术实践性、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培养现代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云租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所有权消费向使用权消费的转变,是针对新的消费特征的模式性探索。在反消费主义和绿色消费理念指引下,互联网+云租赁向云共享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共享经济的本质和资源优化对延续资源使用价值的常态化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在如今自主旅游盛行的时代,我国自助游、自驾游已经日益成为旅游发展新常态。以往单一景点景区的旅游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基于移动互联网自主化旅游的需求,高质量、全区域、不同行业资源融合的新兴旅游需求推动着"全域旅游"的形成。那么怎么对全域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全域资源旅游化,从而推动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旅游业的发展由点状分布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而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建设特色小镇的通知提出,特色小镇将秉持以特色产业为导向,依托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打造其某一特定区域范围的小镇。花卉旅游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花卉产业作为从第一产业衍生出的新兴产业,提供了美化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种资源。花卉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打造了旅游特色小镇中的业态创新,文章针对花卉旅游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了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中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吴曦 《开放导报》2021,(1):79-87
旅游业所特有的辐射和联动作用是拉动消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蕴含着国内经济大循环所需的强劲动能,旅游业的进一步完善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旅游业国内游市场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旅游业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旅游线路、项目及产品加快推陈出新,低碳旅游进一步推广,在线旅游资产进一步丰富等."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国内游市场,深度开发入境游市场,优化旅游业对外开放,广泛推动低碳旅游模式,深入实施"旅游+"工程,积极构建在线旅游资产,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共享经济正在不断向各行各业发展和渗透,并逐渐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就经济欠发达的新疆而言,应以共享经济孕育兴起为契机,以"互联网+全产业链"为导向,以共享经济发展模式为支撑,以共享平台、共享空间为载体,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着力补齐重点领域发展短板,着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以创新思维驱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光伏+农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成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和农业协调高效发展的新路径.2020年7月,华能大理风电公司洱源分公司光伏电站为提升土地使用效率,采用"光伏+农业"模式对部分光伏板下的土地对外出租,该项目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以4925元/年的价格挂牌,经过146轮激烈竞价,最终以5.1万元/年成交,溢价率达到936.04%.该项目的完成,既促进了"光伏+农业"新模式在新能源电力企业的落地实施,也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很强的示范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是顺应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20年浙江启动"两业融合"工作以来,已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驱动"的"两业融合"发展模式.企业作为最前线的践行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伸产业链条,转变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8.
伴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城市区域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业。文章围绕四川大邑的旅游业"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发展,探析了"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围绕大邑县的几大的特色旅游点展开,以达到对论题的阐述。剖析"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关系。以期能够为其他地区或单位开展"融合与创新"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相关路径或借鉴。  相似文献   

19.
"县域"和"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情条件下特有的概念,本文在简单分析了县域经济与旅游业的关系后,阐述了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作用。然后,提出了推动县域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旅游"发展观念——强调旅游业与当地其他产业的交汇融合,谋求整个旅游产业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和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最后,对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三产融合是基于"农产"的价值增值和利益分配过程,是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抓手.我国农村已经形成了农业内部进行交叉融合的"农业+"模式,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的"1+2"模式,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1+3"模式,农业与二三产业交互融合的"1+2+3"模式等三产融合模式.坚持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