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在马克思的各个主要著作中都有提及此思想。它涉及到生产关系、交往方式、基本历史、文明交流、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更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逻辑相一致。在当代,习近平主张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逻辑关联。因此,只有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联系,才会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该文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和特征等,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过程及国内国际的响应。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加强周边外交;加强全球治理,担负起大国的责任;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新常态。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特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的历史的飞跃,也是在中国本土化的创新过程和"一带一路"等具体实践检验的过程。文章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背景并阐述其重要意义、挖掘其现时价值。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帮助解决全球治理新问题,为促进全球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的.当前学术界主要是从外交和国家安全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阐述,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不应仅仅从国际事务层面,而更应该从国内事务层面上来理解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我国的发展价值.如何实现"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通,是本文阐述的重点.根据不同的载体,本文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分为社会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 区域共同体、 精神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等,以此来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实现"中国梦"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罗馨 《改革与开放》2016,(20):50-51
习近平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此种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国情的战略规划,是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力向导,是推动型国际关系建设的强大推手,更是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它既是中华民族"和合"哲学思想的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史观哲学思想和世界交往理论时代性的体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资本扩散的无尽过程不断将整个世界卷入到资本的循环圈,从而呈现出了一个资本全球化的过程,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回答了我们应该和怎么对待世界性问题。在世界经济大潮中,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凝聚各国共识,为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观念的提出,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提出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基于普遍安全、共同发展、绿色美丽、合作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倡议,凸显中国的大国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与合作平台。但"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持续有力、高效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其本质关系、逻辑进路和有效途径等在学术及实践层面尚不够清晰明确。在已有相关成果基础上,探索形成良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践的作用方式、联通机理和驱动途径,以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能够通过建构牢固有效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更好地驱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政治格局新动态所提出的创新性共同体形态。为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文章在深入分析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三大思想意蕴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继承与时代性革新。  相似文献   

9.
科学诠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旨趣,是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丝路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和合"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新时代丝路精神的弘扬要凝聚思想共识,扩大丝路精神弘扬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展现丝路精神弘扬的生命力;有序推进国际合作,提升丝路精神弘扬的实践感染力;坚持新发展理念,发掘弘扬丝路精神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以全人类幸福为出发点,创造性提出的中国方案。由各国相互依赖加深和共同挑战出现而生发的共同利益是人类的命运交汇点,即人类命运共同体起于利益共生。但利益的纽带会因为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而断裂,要想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期可持续的构建,必须达成基于共同利益的文化共识。在此过程中,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更是推动者和实践者,要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力;继续推进全球化,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基础;不断推进民心相通,以人文交流合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充分厘清了共同体脉络,并指出"真正共同体"思想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清当前全球大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世界新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现实产物,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紧密联系,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共享发展理念的培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来理解共享发展理念需把握好共建、共享、共富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重要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具有密切联系,并且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和构建共享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3.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蕴含着“天下为公”“同舟共济”等思想内涵,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应对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积极尝试,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道路。针对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开展细致研究,深入理解相互之间的共通点,再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和合文化层面得到启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予有力促进。  相似文献   

14.
"贵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质。传统"和"概念,由最初的"音声相和",发展到"和实生物"再到"和而不同"的哲学思辨,最后发展到追求"保和太和"的宇宙和谐境界,热爱和平、企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天、地、人整体和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基因。习近平积极倡导的"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是对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深入理解传统"和"文化的哲学内涵、深刻领会和切实贯彻习近平的"和"文化理念,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构建休戚与共、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民族是基于人们的主观意愿及人类深层意识心理的文化"人造物",是来自于文化的、社会历史的、心理认知的、意识形态的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想象的共同体"理论将民族看作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其独特思想和逻辑方法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当代中国具有很大影响,对加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建设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内外形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地论断,其目的在于为解决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式贡献中国智慧,在逆境中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文章从马克思的交往观理论出发,深刻剖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马克思交往观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资本社会的批判根本上是对资本文明景观所依附的资本逻辑的批判,这一经济哲学批判所呈现的公理,构成了全球化、市场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看,人类社会应当从经济利益最大化、社会利益最大化和人的发展最大化三者目标间平衡发展的综合逻辑向度上,来全面认识和实践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方向,这一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社会发展综合逻辑,必将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时,也为和谐世界的深层推进与历史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形成受到康德、马克思哲学等批判哲学的影响,并与反全球化浪潮、反实证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等思想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主张实证主义不能全盘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国际关系理论既要解决问题,更要关心人类解放,技术统治旨趣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中的大敌,建设世界共同体有必要限制战略理性,提倡沟通理性。它对于国际关系认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重新界定了社会科学的概念,动摇了新现实主义的话语霸权,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多元发展,为社会建构主义的诞生准备了知识基础,为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了其正义观,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种正义观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其正义价值,具体表现为独特的法治正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国际法的调整。为了践行这样的法治正义,中国需要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升为国际法准则,并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实践,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倡议是现阶段实现人类繁荣发展的中国式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探索。“六大全球倡议”是呼应现阶段世界历史发展现实需要的根本举措,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新秩序合作为平台,是塑造各国经济文化共同繁荣的新示范;全球发展倡议以提升“发展”议题为目标,是塑造各国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新遵循;全球安全倡议以消除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为规范,是塑造国际社会共同安全的新思路;全球文明倡议以打破西方文明迷思为前提,是塑造多样文明共同互鉴的新观念;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凝聚共识为基础,是塑造科技发展共同治理的新尝试。中国“六大全球倡议”从多个领域共同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并提出未来的发展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