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十二五"规划成为2010年中国最热的政经话题.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这个经济转型的节点和迈向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期,中国经济将会迎来怎样的新周期?中国经济新的热点区域又将在哪些地方出现?新的"十二五"规划又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它将延续原有路径,还是打破窠臼,作出方向性的修改,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
日前,国际上一些人在唱空中国, "中国经济要崩溃".国内的房市正出现价量拐点,又一些人纷纷要求放松银根"保增长".到底怎么看中国经济?2012年中国经济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3.
徐炜  陈东 《资本市场》2008,(11):18-21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纷纷降息以救市,中国更是打出"降率免税"组合拳。我们不得不问,降息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中国是否还会进一步降息?  相似文献   

4.
何为中国投资吸引力的主要"秘密"?中国的经验可以激励我们,也可以被俄罗斯运用吗?我们应当做什么以实现我们的投资潜力?一、中国在尝试和错误的方法中取得瞩目成就。"如今中国展示的是相当神奇的例子。"俄中经贸合作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谢尔盖·萨那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意味着需要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哪些新增长点?创新将在未来中国发展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新经济"成为总理工作报告的新词,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最近在接受团中央旗下《中华儿女》人物专访时,记者问我:"新经济"意味着需要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哪些新增长点?创新将在未来中国发展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对此,我们试着从"新经济"的本质出发做以下回答:  相似文献   

6.
正从最大的范围划分,中国只有两大区域经济,也就是城乡二元经济。如何寻求城乡二元经济的未来发展之路?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在最近的三十年里我们在城乡社会做了什么?可以肯定地说,在前三十年破坏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之后,又把美好的乡村毁坏了!西方人称中国为China,中国人则译"中华帝国"为Flower Kingdom,也就是"花的王国"。"中华"者,花中也!中国如诗如画、似锦似花,"华"即花,华山的"华"也是花,五峰分峙有如盛开的莲花,实为花山也。中国七分是山,处处花果遍地,可是今天的乡村和城市呢?  相似文献   

7.
孙婧 《商周刊》2015,(6):40-41
"中国制造"的明天在哪里?孙明波认为就是"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企业作为质量强国、质量利民战略的落地主体,要不断地满足和引领消费者的需求,让中国百姓享受真正属于中国制造的品质消费,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在奥运激情尽情燃烧、中国健儿佳绩频传的欢庆气氛中,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和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人们也普遍担忧奥运之年中国的经济表现.中国经济能否逆行于世界经济衰退而继续保持稳定健康的高速增长势头?"后奥运"时期的中国经济是否还能后劲十足?中国会不会陷入"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陷阱"?政府能否有效控制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进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稳定提高?  相似文献   

9.
2012年3月,为扩大和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吸引中国投资以及扩大两国企业间合作,波兰政府启动了"走向中国"项目.同年4月,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局长斯瓦沃米尔·马伊曼(Slawomir Majman,以下简称马伊曼)飞抵中国并围绕该项目进行了深度推介.他曾在接受《经济》记者专访时强调,中波间的合作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 时隔一年,"走向中国"项目取得哪些进展?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采取了哪些措施?2013年波兰招商引资又将围绕哪些重点领域展开?带着这些问题《经济》记者再次专访马伊曼,希望从他的视角了解波兰"走向中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吴嘉伟 《资本市场》2010,(6):108-111
<正>它是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吗?它会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变化?中国企业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以符合它的需求?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下简称"《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下简称"《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相似文献   

11.
李维安 《资本市场》2009,(1):108-110
继"三鹿事件"后,众多企业均因同样问题深陷"三聚氰胺"漩涡,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企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连向社会提供质量安全产品这一最基本的责任都无法做到?  相似文献   

12.
《经济》2014,(11)
正人民币国际化的话题近几年颇受国内外关注。"中国成为欧洲‘新闺蜜’"、"人民币将取代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货币"等外媒报道不绝于耳,甚至有国家高呼"狼来了"。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深化合作究竟是"狼来了",还是势不可挡的历史选择?在这一热潮中,英国为何成为第一个发行以人民币计价国债的西方国家?人民币的在岸市场——中国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和监管来夯实自身基础、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经济》记者深入观察,采访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  相似文献   

13.
我们现在的经济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争论也比较大,说"中国经济是不是过热"、"全面性的过热还是向过热的方向转化"……那么去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到底怎么把握?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转型国家,中国是否有属于自己的"大稳健"(GreatModeration)增长时期?它起于何时?终于金融危机吗?后危机时代处于何种周期状态?本文利用条件马尔可夫模型首次对这些问题进行正式的经验识别研究.结果显示,以1995年第四季度为界,中国的经济周期从高波动与低波动交替出现的"活乱循环"时期,进入以微波化为主要特征的"大稳健"阶段.与美国因金融危机于2008年中断"大稳健"不同,中国的"大稳健"由于经济过热的累积在2006--2007年间中断,因金融危机负向冲击的叠加而重返,并迅速地于2010年第一季度进入"低波动、高增长"的最优状态,后危机时代元年并未出现过热或二次探底等过度波动情形.对大稳健可能原因的初步分析显示,不同于发达国家,存货投资并不是中国GDP增长稳定化的原因;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货币政策则呈现出与GDP增长类似的波动结构变化,是大稳健的重要潜在根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现代化的学术源起,并给出了一般性的涵义,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意涵,即中国的现代化是开放的、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的、是内生和外源的统一、是以经济现代化为先导、渐次拓展的全面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促成了我们对现代化中诸多问题的反思,这就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边界如何确定?区域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特殊性何在?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式如何变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如何"脱钩"?如何摆脱"贫困化增长"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全世界是怎么样一个形象呢?全世界的媒体、政治家、老百姓,大家感觉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大的转变时期.有一个说法,世界上有三个金牌国家,大家可能知道就是巴西、印度和中国.为什么说他们是"金牌"呢?因为这是三个人口大国,经济起飞之后,对全世界的经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时代,呼唤"中国法律理想图景"问题乃是一个"问题束",它所隐含的至少有这样三个在逻辑上紧密相关的问题:第一,既作为观察者又作为参与者的中国社会科学或中国法学论者,我们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和面对中国置身于其间的"全球化"?第二,为什么说建构当下中国法学或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性条件是我们对中国现实以及中国置身于其间的世界结构的"问题化"理论处理?第三,中国法学乃至中国社会科学为什么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始终缺失对中国的实质性关注以及对中国"理想图景"的根本关注?在基本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后,作者强调:第一,以"世界结构"为观照,包括法律秩序在内的中国社会秩序的建构必须服务于中国的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第二,我们不仅不能将当下西方化的世界秩序模式作为"历史的终结",更应当利用中西文化资源,其是中国优秀的哲学文化传统为世界秩序的重构做出我们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由于各种因素的快速叠代,让我们无法理解和想象,这些因素正在如何发酵?会否在未来十年之内酝酿一次大的转型?上周参加了一场午餐会,有幸与几位经济学大家共话"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席间,李稻葵教授指出,中国未来十年"二八分",经济问题只占20%。其分析逻辑如下:为什么经济问题不大?中国仍然是人均发展水平非常低的经济体,如果按照当前实际的汇率计算,只是美国人的20%,而且老百姓能接受市场经济。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即便中国非常不幸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转型国家,中国是否有属于自己的"大稳健"(Great Moderation)增长时期?它起于何时?终于金融危机吗?后危机时代处于何种周期状态?本文利用条件马尔可夫模型首次对这些问题进行正式的经验识别研究。结果显示,以1995年第四季度为界,中国的经济周期从高波动与低波动交替出现的"活乱循环"时期,进入以微波化为主要特征的"大稳健"阶段。与美国因金融危机于2008年中断"大稳健"不同,中国的"大稳健"由于经济过热的累积在2006—2007年间中断,因金融危机负向冲击的叠加而重返,并迅速地于2010年第一季度进入"低波动、高增长"的最优状态,后危机时代元年并未出现过热或二次探底等过度波动情形。对大稳健可能原因的初步分析显示,不同于发达国家,存货投资并不是中国GDP增长稳定化的原因;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货币政策则呈现出与GDP增长类似的波动结构变化,是大稳健的重要潜在根源。  相似文献   

20.
刘璐 《经济》2013,(Z1):120-121
2012年3月,为扩大和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吸引中国投资以及扩大两国企业间合作,波兰政府启动了"走向中国"项目。同年4月,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局长斯瓦沃米尔·马伊曼(SlawomirMajman,以下简称马伊曼)飞抵中国并围绕该项目进行了深度推介。他曾在接受《经济》记者专访时强调,中波间的合作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时隔一年,"走向中国"项目取得哪些进展?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采取了哪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