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避免的经济现象,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现象的出现己有200多年的历史,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严重的失业问题促使西方各国对失业现象的成因及失业问题的处理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在此理论基础上,西方各国产生了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并不断对其完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的讨论,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再来讨论它,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何异同?中国正在走“市场社会主义”的道路吗?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更容易受到指责?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相悖吗?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失业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和突出的社会矛盾,在传统体制下所形成的失业统计不能完整的反映整个失业统计的内容,存在许多弊端与不足,为了使失业统计资料能更好地反映失业的客观情况。必须对失业统计的统计口径、指标体系、统计方法等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4.
“公共产品论”是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它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经过200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科学性、合理性。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学习和借鉴“公共产品论”?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理论体系?这是当前财政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人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劳动就业体制进入了“就业市场化,失业公开化”的改革进程。如何正确看待失业问题,如何妥善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文着重从失业的根源、我国失业人口的特点,以及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失业问题作以探讨。一、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失业现象是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和市场资源变动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失业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模式和经济模式转型当中的必然现象。只要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失业现象的存在已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但是,对建立公开失业机制,发挥公开失业机制的自组织和自调节作用的研究仍然不够。笔者认为,建立公开失业机制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且是基于人们日益增强的社会承受力的现实选择;建立公开失业机制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但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通过发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制度优势,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8.
失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社会制度无关。资本主义存在,社会主义也存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失业的重要原因。失业的形式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其消极作用,必须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9.
在我近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本上保持着持续增长,但同时也常常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态来看,通货膨胀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物价全面上涨。实行市场经济之前,通货膨胀在我国是不被承认的。过去的观点是,通货膨胀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反映,与社会主义无缘。直到最近几年通货膨胀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通货膨胀概念才为政府和人民共同体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观点是科学的。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比较初级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实际上是马克思承认的过渡时期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所谓“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导致资本主义是有条件的,是以承认马克思关于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为前提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承认商品生产或市场经济的两面性,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一个幽灵——失业人口叩响了我国社会的大门。近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开始出现了上百万的失业人口。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失业人口问题?为何劳动就业成为当代全球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与挑战?失业人口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运动的共同  相似文献   

12.
相对过剩人口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在面临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老龄化加重的情况下,相对过剩人口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需要努力解决的难题。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失业并不是社会发展真的不需要这些人口,而是因为这些人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和身体因素使这部分人口不适合当前的生产方式而暂时性或永久性被淘汰。因此,论文从知识、技能、健康的视角全面分析当前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失业是市场经济社会必然的经济现象,但造成失业的原因却明显不同,因而世界各国在治理失业的对策上也大有差异。本文对当前中国失业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我国的失业不仅由总需求不足造成,而且有行业垄断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因而我国需要建立健全一个全方位的治理失业的政策体系,同时解决或削减总量性失业、行业垄断性失业和制度性失业。  相似文献   

14.
唐光斌 《企业家天地》2007,(10):143-143
当今世界,人狼共舞,和平与发展已是时代的主题。中国社会,人们的观念在时代的浪潮中激荡,信念在发展的波涛中回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借鉴资本主义用过的一些方法,有人就疑虑重重,误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即便是坚信仍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  相似文献   

15.
晋商文化·商业文化·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晋商五百多年的辉煌历程中,其商业文化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在明清时期的新发展。综观中国商业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发展,结合西方商业文化在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看到商业文化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历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阶段后,当代国际市场经济注重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向劳动要效益,民主与法治因此构成当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传统计划经济衍生的既得利益阶层阻碍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束缚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应有活力,这是中国多年来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走低的基本原因.民主与法治是推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深入的基本力量,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必须积极完善.  相似文献   

17.
<正>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本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变异复归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对于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十分有益的。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是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8.
"韦伯模式"的主要观点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伯是世界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第一人,后人称之为"韦伯模式".其主要观点是赞成市场经济,反对资本主义,主张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分离开来,反对垄断、宏观调控、消除贫困、保障民主、对外开放等."韦伯模式"的意义在于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为今天的中国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与剩余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与剩余价值虽然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时使用的两个范畴,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与剩余价值的障碍。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发达商品经济才存在着资本与剩余价值,而发达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因而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资本与剩余价值。马克思是从特殊意义上考察资本与剩余价值,如果上升到一般意义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与剩余价值,只是由于经济条件变化,作为经济范畴的资本与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了某些变异。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宏观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研究邓小平的宏观经济理论,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过程,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点是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果敢地发起了一场新的体制改革和革命,即对曾经在建国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来成为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障碍的计划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