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券市场欺诈是资本市场的毒瘤,故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因为民事诉讼形式直接决定了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制度设计的成败.我国现行的代表人诉讼和公益诉讼尚无法满足证券欺诈民事赔偿诉讼的需求,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证券集团诉讼之经验,例如美国,借以挖掘我国本土的司法资源,构建中国特色的证券集团民事诉讼形式.  相似文献   

2.
证券争议:两种法律解决途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兴加转轨的中国证券市场中,披露虚假信息、内幕交易、非法关联交易、操纵市场等欺诈行为猖獗,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证券争议.证券争议法律解决途径主要有证券侵权民事赔偿诉讼以及证券纠纷仲裁制度.笔者认为,中国目前有关证券侵权赔偿的司法救济途径存在较多问题,应当在司法解决途径之外,考虑借鉴美国的证券仲裁制度,在中国大力推广非诉的争议解决方式--仲裁.  相似文献   

3.
申玲 《财经科学》2006,(10):17-23
新修改的《证券法》对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以及欺诈客户的侵权行为都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无疑是在立法上的重大进步,而我国现行立法对证券侵权民事诉讼中诉讼形式的规定根本不能适应我国证券侵权纠纷诉讼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国外相关制度的分析,以期推动我国证券侵权诉讼形式的合理构建,有效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培育出更加稳定、成熟的证券市场.  相似文献   

4.
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宣布,开始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这是我国建立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重大突破,意味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欺诈行为将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法律障碍逐渐扫清 2001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对证券市场上发生的因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等侵权行为而引起的民事赔偿纠纷案件曾下发了“暂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证券欺诈行为之一的操纵市场行为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就操纵市场行为的概念、特征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对现行证券法律法规所确立的操纵市场行为的归责原则进行考察,认为实行相对的过错推定更有利于保护一般投资者的积极性。在分析我国现有证券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的缺陷后,提出应制定统一的证券交易法,以协调现行各个证券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在加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基础上,建立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三方博弈模型 ,对证券侵权行为进行博弈分析 ,揭示证券市场机会主义盛行的制度原因。证券侵权争议解决途径中 ,证券侵权民事赔偿诉讼存在制度性缺陷 ,而证券仲裁机制则受到忽视。事实上仲裁有“商人解决争议最优选择”的美誉 ,通过对比正式的诉讼制度与非正式的仲裁制度的交易成本 ,作者建议应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仲裁经验 ,发展包括证券仲裁在内的多种交易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王天敏 《经济师》2003,(11):118-118,144
20 0 3年 1月 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公布 ,是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发育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正式启动 ,但还存在一些有待于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证券欺诈民事赔偿制度通过激励广大投资者诉请赔偿而形成的监督力量,是证券监管的有益补充,更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而相对于学界和中小投资者的积极呼吁,当前相关民事赔偿的立法进程却明显缓滞,文章试图通过探究如何突破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的立法困境,提出相应构建民事赔偿机制的建议,以期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重拾信心。  相似文献   

9.
1·完善证券民事赔偿运行机制。我国证券市场上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整个市场仍不成熟,强化监管部门的公共执法固然必要,但完全依赖于来自政府的监管是不充分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通过民事责任的方式动员广大投资者来参与监控,形成一种利益机制,遏制欺诈等不法行为的发生。证券民事赔偿制度在我国现在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司法实践,由于民事赔偿本身在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方面界定的复杂性,推行证券民事诉讼对我国司法系统是一个挑战。我国证券市场尚没有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保护渠道,近年来出现的若干起券商财务困难事件均通过行政性合并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美国证券集团诉讼与我国证券民事诉讼形式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志勇 《现代财经》2005,25(11):72-77
最高人民法院之所以排除美国式集团诉讼有法律、经济、政治三方面原因,而且证券民事侵权诉讼适用共同诉讼有三大局限性。我国证券民事诉讼形式的完善可分三步进行:(1)引入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2)对共同诉讼加以改造,使之向集团诉讼演进;(3)待条件成熟时,修改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全面引入集团诉讼。  相似文献   

11.
证券民事赔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1月15日发布《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对投资权益的保护开始从政策层面转化为务实的具体操作。然而,《通知》的发布虽然为我国建立证券民事赔偿机制开辟了道路,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本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对建立和完善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黄保勇 《经济师》2004,(3):71-72
按照大陆法系的司法体制 ,向法院请求司法救济的前提是当事人必须证明其依法应享有实体法上的权利 ,并且提出诉因。证券投资者对于不法行为导致的投资损失应有权请求民事赔偿 ,但要明确投资者享有的具体权利及请求民事赔偿的法律基础。依据我国的证券法 ,应该明确投资者享有知晓权、公平竞争权和交易自由权及侵犯这三大权利而产生的投资者请求民事赔偿所依据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状、成因及其危害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财务造假的民事责任的性质和构成要件,并对财务造假的民事责任主体和诉讼形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期望通过对财务造假民事赔偿责任主要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对开展民事赔偿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一个三方博弈模型 (及假设的递推扩展 )对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博弈分析 ,揭示了证券市场机会主义盛行的结构性原因。只有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运用第三方治理机制 (证券诉讼和证券仲裁 )对中小投资者实施法制保护、加强规制以及市场监管和规范 ,证券市场有效性才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2002年3月6日,上海9位股民起诉“红光实业”虚假陈述一案,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举是在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有条件受理证券民事赔偿案后,继哈尔滨中级人民法院在受理“大庆联谊”案件之后,第二家被起诉并予以受理的上市公司。其中这9个股民将可能是在众多因“红光实业”股票作假而受损的股民中,有希望能够获得民事赔偿的幸运儿。早在1998年12月,这些股民就已经向法院起诉,要求红光公司对其造假行为进行赔偿。2000年诉讼被终审法院驳回后,他们又提起申诉,去年申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一直进展缓慢。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下称《规定》),这是继2002年1月15日下发《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后,对该类案件的受理程序和适用法律的问题作出的全面具体的司法解释,市场期待已久。  相似文献   

17.
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中外法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立法内容与需承担法律责任两方面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虚假陈述的行为及不规范信息披露制度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中外比较。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应该对禁止的交易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 ,加大执法力度 ,并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正一、公益诉讼赔偿金归谁所有?《民事诉讼法》和新《环境保护法》只规定,符合公益诉讼法定条件的原告,享有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但没有明确原告是否可以请求金钱损害赔偿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当一项环境行为既损害环境公益又损害环境私益时,环境私益的受害者可以通过提起环境私益侵权救济之诉,要求得到赔偿或是补偿。那么,环境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赔偿问题怎么办呢?目  相似文献   

19.
我国证券侵权诉讼的司法解释确立的诉讼形式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上的代表人诉讼存在诸多不同,是对代表人诉讼的变通适用,包括取消了代表人诉讼的人数限制、对代表人诉讼进行分割组合、扩展了代表人的权限、取消了立案阶段对诉讼形式的要求等四个方面.以上变通措施具有合理性,可以作为我国改革代表人诉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9日公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是继2002年1月15日发布《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后,最高法院公布的审理证券民事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第一个系统性司法解释。《规定》有以下几个新突破。第一,明确了可能的被告。与《证券法》相比,《规定》对作为虚假陈述行为人的被告范围的界定更加明确,将证券市场中的以下可能造假者基本一网打尽:发起人、控股股东等实际控制人;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证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