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贸易不平衡成为一种常态,各国政府能够做的只能是控制不平衡程度,实现相对平衡。目前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较高,其基本特征是: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逆差;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顺差。在全球产业链和分工体系快速变革的过程中,过时的国际货物贸易统计体系放大了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程度,但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平衡。为了减少中国对美顺差和美国对华逆差,中国能够做的工作是:适当减少出口,合理增加进口,促进进出口均衡协调增长;美国应当做的工作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美元发行,控制政府和居民的过度消费,提高国民储蓄率,抑制过度进口,全面放宽甚至取消对华出口管制,放开对华出口市场,增加对华出口。实现中美双边贸易相对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促进货物、服务和投资的自由贸易。没有双边的自由贸易,就不可能实现双边贸易持续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2.
一、概况 自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进入90年代,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速,随着转口贸易的增加,中美双边贸易统计数字差距逐年扩大,于是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又一个新的热点问题。 1984年以前,中美两国贸易统计数字基本一致,没有大的出入。1984年以后,双边统计数字差距越来越大。按美方统计,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始于1983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际贸易》1997,(4):25-30
关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建交以来,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迅速,呈现出比较强的互补性和互利性,也不时出现一些摩擦和分歧。当前,美国方面所过分强调甚至渲染的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已经影...  相似文献   

4.
促进中美贸易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同时两国之间的经济摩擦也时有发生。中美贸易摩擦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反倾销"、"知识产权"、"人民币升值"、"反补贴"四个方面,而根本原因就是中美贸易不平衡。如何看待和解决中美贸易失衡已成为影响未来几年中美经贸关系乃至两国外交关系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同时两国之间的经济摩擦也时有发生。中美贸易摩擦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反倾销”、“知识产权”、“人民币升值”、“反补贴”四个方面,而根本原因就是中美贸易不平衡。如何看待和解决中美贸易失衡已成为影响未来几年中美经贸关系乃至两国外交关系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论重商主义思想与中美贸易不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它已经成为影响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经济因素。中国在与美国贸易中的顺差地位,以及美方针对逆差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都无不体现着重商主义的思想。在结合重商主义思想,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相关问题进行重新分析与审视。  相似文献   

7.
垂直专业化、公司内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总结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两个典型的结构性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在新的国际分工背景下,垂直专业化和公司内贸易是中美贸易不平衡不断扩大最为重要的原因。中美贸易不平衡反映的是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对美的产业链效应,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美-美”贸易不平衡。计量检验进一步支持了我们的结论。因此,不能仅就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表象来理解中美在贸易中的利益,仅仅依靠迫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单边手段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现有格局。  相似文献   

8.
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威 《北方经贸》2004,(10):45-46
文章对近期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综述分析 ,结合贸易理论分析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指出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继续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加大进口规模 ,以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为目标 ,并以此目标来调整相关的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9.
经贸关系是中美两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了积极发展,但随着中美贸易逆差的不断增长,贸易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对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中美贸易的不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产品内贸易模式、东亚地区对华FDI以及美国对东亚地区的FDI是造成中美贸易特别是高科技产品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如果将这几方面的原因考虑进去,中美贸易不平衡远没有通常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大,并且在中美贸易中美方获益远高于中方。最后基于此结论,本文提出企业应不断向价值链上游推进和修正国际贸易统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美贸易不断发展,双边贸易额不断提升。但与此伴随而来的是中美贸易的严重不平衡: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而美国的贸易赤字在急剧上升。美国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归结为人民币汇率过低,甚至声称将中国定义为汇率操纵国,不断怂恿并推动人民币升值。本文通过大量数字对中美贸易不平衡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币汇率并不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并根据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真实原因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中美之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此中外学有众多不同的见解。章的结构重新探讨了中美贸易问题的成因,比对各个因素在决定逆差问题上的重要性,对于巨额贸易顺差进行分析得出中美贸易由于比较优势上产生的互补性以及美国对中国长期的技术出口限制是贸易逆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了中美贸易格局当中受益最大的是美国。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需要摈弃两个过时的认识方法,相应地树立起两个符合时代的基本理念。美国当局者若能排除经贸问题的泛政治化,按“发展、平等、互利”的原则处理中美经贸关系,则两国间贸易不平衡问题就不会成为导致两败俱伤的贸易摩擦的导火索,而且也可以逐渐求得积极的贸易平衡。  相似文献   

14.
自1993年美国对华贸易开始出现逆差以来,中美双方对贸易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且争论至今。特别是近一段时期以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这预示着中美经贸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敏感时期。美国正在进一步调整和强化对华贸易谈判力量,其中贸易逆差问题是其用于讨价还价的一个重要筹码。因此,理性看待和正确处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一)中美双边贸易持续增长中美两国自1979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已从当年的不足25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2116亿美元,27年时间增长了85倍。特。…  相似文献   

15.
在中美双边贸易中,贸易收支不平衡问题始终存在,一直延续至今,并逐渐凸现出来,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起因之一。2004年和2005年,中方统计的对美贸易顺差分别为802.8亿美元和1141.7亿美元,美方统计的差额更大。引起贸易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是影响双方贸易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及早缓解目前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赵瑾 《国际贸易》2012,(2):25-2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持续逆差开始于1976年。作为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来源国,先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后是出现于21世纪初的中国。日本作为美国以前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其在美国贸易逆差中所占比重最高曾达到70%(1981年)。2001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  相似文献   

17.
(摘要)RobertC.Feenstra海闻WingT.WooJefreyD.SacsShunliYao在中美所有有争议的经济问题中,没有一个像贸易逆差问题那样令人困惑。中美官方的统计数据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相对其他原因而言,大部分的差异是因为对香港...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中美贸易巨额差额一直是影响中美贸易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从统计、经济、政治三个层面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首先,中美两国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夸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加上原产地规则存在不合理性以及美对华服务贸易的顺差,会大大缩小中美统计上的差距。其次,两国巨额的贸易差额还有其深层次的经济原因。中美两国的消费和储蓄结构的差异、中美贸易的互补性以及亚太地区产业转移的迁移效应都造成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最后,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是双边贸易平衡的重要障碍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赵东明 《价格月刊》2012,(6):45-48,57
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变量进行筛选,发现影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美中两国收入水平差距巨大、美国储蓄水平偏低以及美国国内过度膨胀的需求等,并对相关指标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0.
<正> 按照“关贸总协定”(GATT)于1993年12月15日结束的乌拉圭回合最后文本的决议,新的原产地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定于1996年7月1日开始生效。新规则在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包括分类、标志、统计、普惠制、关税、以及尤为重要的配额管理等均适用。原产地涉及到的情形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即使新规则也未能在所有问题上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