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额巨大,问题相当严重,为此政府专门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在借鉴国外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重组的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应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是:充分认识处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应尽快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大市场;政府资源与非政府资源应配套运作;立法支持和制度创新相结合;防止金融风险向财政转移;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应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与经济学之间有着内在的学科联系。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需要划定自身的研究范围,其研究范围体现着经济法的特征,这些特性可以用经济学的视角与理论加以分析,进而支持经济的制度安排和明确其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3.
不良资产是困扰世界银行业发展的难题。日本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始终不容乐观,其根源在于以主银行制度为核心的特殊银企关系、宽容性的不良资产监控体系以及行政色彩严重的政府监管。这些与我国不良资产处置中遇到的问题极为相似。我们可以吸取日本的教训,理清银企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确认识政府的作用,运用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完善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4.
商法对经济运行消极调整,而经济法对经济运行是积极调整;商法体现个体利益,经济法体现社会利益;经济法是商法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商法反作用于经济法。商法与经济法对微观规范与宏观调控两方面的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防止与遏制金融危机通过商法与经济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即鼓励直接投资,降低依赖商业银行的危险系数;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完善经济法律体系;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过多,比率过高,同时还缺乏处置不良资产的风险意识.要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必须从根本上转换银行的经营机制,寻求政府支持,对不良贷款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集中攻坚;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经营战略;全面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水平;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立法进程,建设良好的不良资产市场.由此,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从而推进国有商业银行顺利上市.  相似文献   

6.
不良资产在处置和盘活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和资产管理公司四方遇到了难以绕开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不良资产的处置效果。从实际操作中可以发现主要症结在于盘子定得不妥,不良资产在剥离时没有可行的定价机制,债转股的考核标准不统一,且相关各方的权力和责任难以确定。认识和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是寻求四方合作实现不良资产有效处置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资产管理公司对商业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选择与商业化不良资产处置效益密切相关。理论上可以建立6个维度和16个要素的商业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选择模型,对各种处置方式的概念、风险和收益进行准确区分,拓宽处置方式选择的通道。实际选择商业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处置目标、不良资产类型、处置时机和可操作性等因素,最终实现净现值回收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一、设立专门机构专门处置不良资产 80年代末,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美国成立重组信托公司(RTC)接管储蓄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为政府采取措施推行系统性的银行重组开了先河,拉开了世界范围内银行业不良资产重组的序幕.后来,波兰、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墨西哥也建立了类似机构处置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9.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要有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绝对额居世界之首;银行不良资产形成主要是由银行内部的败德行为和外部企业的恶意逃废债行为造成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化背景、制度模式、市场化程度、法律体系、不良资产严重程度和可资利用资源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处置措施一般有销售、重组、证券化、债转股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参与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入手,深入探讨了民营企业参与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详细分析了民营企业参与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比较优势与不足,以及当前民营企业参与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与调控是经济法的本质。从“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政府之手”这一命题分析出发。研究了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必要性、有效性、合法性问题,论述了经济法对于克服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性垄断问题突出、危害甚大,成因又较为复杂,涉及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反垄断法律制度及执法机制等多方面原因。为有效缓解并逐步消除行政性垄断的现实危害,应从严格财经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反垄断立法及执法等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法学界,"法律行为"有两种不同含义,一是民法上的含义,意指意思效果行为。这也是法律行为的原初含义。另一是法理学上的含义,意指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经济法的法律行为应采何意?从相关的论述看,多是在法理学意义上使用的。笔者之见,法律行为应回归其原初含义,而最能反映经济法特征的法律行为就是"干预行为",即公共经济组织的"公意"表示及执行行为,包括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行为。  相似文献   

14.
论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市场存在缺陷是政府干预的主要依据和必要前提,为弥补市场缺陷和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公共物品提供者、负外部效应消除者、正外部效应鼓励者、收入及财富再分配者、生产秩序的维护者和宏观经济的调控者等角色,政府干预作用的强制性和规模性在纠正市场失灵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政府干预经济时存在政府干预失灵问题,可以考虑从改革公共决策体制及政治制度、限制政府干预的职权范围、加强时政府行为的监督以及在政府作为中引入市场力量等方面入手纠正和防范政府失灵.虽然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都存在内在缺陷和失灵的客观可能,但不完全市场和不完全政府的不完全结合是现代经济社会的现实选择,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有共生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经济制度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需在市场行为与政府干预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5.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建设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主要支撑,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下产业建设的发展必然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明晰和愿景定位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出发,提出优先发展以通道功能为主导的物流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并试图探寻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建设和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试析税法在我国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宏观调控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税收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财政资金筹集、收入调节、产业结构调整、地区经济协调、投资引导等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对单纯行政手段的替代,是我国政府依法调控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税法文化的偏差,税法本身规定的不足,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种状况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7.
城市环境治理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手段,调控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经济社会管理模式。城市环境治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群众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其本质是影响人的行为,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先后采取了环境行政、环境经济、环境立法、环境技术与环境教育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主要污染的肆意蔓延,从根本上改善了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相克到相生。法律手段是解决西部开发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现行环境资源法存在着立法主流理论不能与时俱进,有较多计划经济色彩,相关规定虚位等缺陷。在完善环境资源保护立法时,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依法有序开发、开发与节约并举、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并重、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原则,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全面纳入法制轨道,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建立自然资源产权流转制度,推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重视科技创新作用的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营企业产业环境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与环境之间是互动的关系,企业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并影响环境。全面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些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民营企业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相克到相生。法律手段是解决西部开发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现行环境资源法存在着立法主流理论不能与时俱进,有较多计划经济色彩,相关规定虚位等缺陷。在完善环境资源保护立法时,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依法有序开发、开发与节约并举、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并重、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原则,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全面纳入法制轨道,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建立自然资源产权流转制度,推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重视科技创新作用的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