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静 《经济论坛》2006,(13):130-131
德国和日本是目前国际上采用“循环经济”或“循环社会”国家立法表达其“循环”实践的仅有的两个国家。两国均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保运动中,从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开始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当时,德、日等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装备和精密化程度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其循环经济的发展自觉不自觉地都以回收利用废弃资源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为重点。日本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立法模式,即以《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作为基本法,在其指导下建立各领域循环经济的法律…  相似文献   

2.
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想经济范式,我国已将循环经济立法提上了议事日程。日本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介绍日本循环经济立法背景与现状,分析了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考察了日本循环经济立法体系与法律制度体系,并就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已经实现循环经济法制化。德国循环经济立法具有法律体系完善,可操作性强,主体权责明确,立法制度科学、务实、先进等特征。对德国循环经济立法实践的探讨,无疑会给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依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而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提高生态效率的生态型经济。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当完备,已成为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析循环经济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循环经济理念下国外环境保护立法现状及分类 1.污染防治型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美国是污染防治型循环经济立法的代表。1969年,美国出台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将对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由治理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可以称之为环境保护的根本法。1976年,在对《固体废弃物处置法》修改的基础上,美国又颁布了《资源保护和回收法》,主要内容包括鼓励工艺革新、物资回收,正确的再循环处理和利用,把废物的产生和土地的处理减至最低程度。1990年的《污染防治法》,宣布“对污染应该尽可能地实行预防或源头削减(Source Reduction)是美国的国策;对不能预防的污染,应尽可能地以对环境安全的方式使之再循环;对不能预防或再循环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立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作为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对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模式与体系的构建。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主要有两种立法模式:污染预防型和经济循环型。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其思想源于美国,行动始于德国而兴于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是一个有序化、制度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行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只靠一部法律的出台就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不太现实的;与较早开始探索循环经济立法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洋 《经济与管理》2008,22(1):34-39
当前日本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法治化,而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循环经济法的缺失,难以运用权威的法律手段保障和引导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借鉴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的成功经验,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构建循环经济法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激励支持等环节的特有法律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被看做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循环经济必须以法制为支撑来实现自身稳定有序地发展,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最佳的模式选择.我国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导致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做法,推进循环经济立法.  相似文献   

10.
日、美两国宏观调控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苗丽静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高效率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构件与关键环节。我国的宏观调控是通过计划、财政和银行等部门进行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三部门协调机制的正确设计与有效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宏观经...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然而我国目前相关立法却还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分阶段、分层次地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并确立合理的基本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立 《经济师》2006,(10):76-77
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是以生态效率为核心,按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循环经济在环境法制建设中属前沿领域,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建立自己的循环经济法体系,将整个经济活动纳入其中,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依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而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提高生态效率的生态型经济.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当完备,已成为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瑛 《经济与管理》2008,22(1):40-43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支撑。中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将循环经济纳入法律轨道;同时,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实质性阶段。对此,总结厘清循环经济立法研究成果和脉络,对于研究的深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日德两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引起日本制造业衰败的主要原因在于:(1)日本政府错误的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虚拟经济热潮,既削减了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竞争对手(美国)实体经济发展。(2)日元升值导致制造业成本上升并引起产业转移和本国产业空心化。(3)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结构和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创新产生重要抑制效应。因此,吸取日本教训和借鉴德国经验对于我国制造业持续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循环经济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基于我国目前尚无循环经济立法的实际,本文简要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介绍了日本、德国等国循环经济立法概况,探讨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现实必要性,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应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从而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经济由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转变,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追求从工业可持续发展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关于发展模式的理念,它是针对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就是指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崔强  郭莉 《经济研究导刊》2009,(19):100-101
由于循环经济不仅要求技术层面上的资源利用创新,还体现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变革,因而被欧盟及其成员国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徐州市工业经济的特点,首先充分考察了欧盟及其成员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徐州市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应树立的指导思想,应确立的基本原则及应建立或完善的主要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是目前大势所趋。在矿业领域制定循环经济的专门的法律是切实保证全社会实施循环经济的基础,也是循环经济立法的趋势。通过阐述循环经济立法在矿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具体指出了当前我国矿业领域中循环经济立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的立法对策,构筑了新的立法体系,以期能保障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循环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美、德风险投资的比较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投资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差异,而在各国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和特征。本文从制度结构、金融体系和法制状况等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了美国和德国的风险投资在风险资本来源、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风险投资退出及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4个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实际,得到一些相应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