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姚国会 《中国市场》2004,(11):28-28
<正> 近来,有关内地即将开征遗产税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各种议论也随之而起。遗产税是对死者留下的遗产征税,在国外叫“死亡税”。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3的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因此,中国是否开征遗产税就成了一个特别令人关注的话题。有些“聪明人”甚至提前行动,开始采取避税措施。  相似文献   

2.
遗产税在国外征收的历史已非常悠久,但近年来由于有些国家和地区停征遗产税,特别是美国对遗产税征收与废止的争论,导致中国学者关于遗产税是否开征的讨论也非常激烈,本文从开征遗产税能缩小贫富差异、完善税制结构、鼓励捐赠等方面阐述中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关于目前中国开征遗产税问题的一些不同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产税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征收的一种税收.征收遗产税,对于健全国家的税收制度,适当调节社会成员的财富分配,增加政府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财力,维护国家权益,具有积极意义.所以,近年来中国也准备开征遗产税.但是,目前也有一些人对于中国是否有必要开征遗产税,是否具备开征遗产税的条件提出了质疑.本人认为:在现实条件下,中国开征遗产税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征收遗产税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逐步克服的.因此,中国应当及早开征遗产税.  相似文献   

4.
刘佐 《财贸经济》2003,(10):74-77
遗产税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征收的一种税收。征收遗产税,对于健全国家的税收制度,适当调节社会成员的财富分配,增加政府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财力,维护国家权益,具有积极意义。所以,近年来中国也准备开征遗产税。但是,目前也有一些人对于中国是否有必要开征遗产税,是否具备开征遗产税的条件提出了质疑。本人认为:在现实条件下,中国开征遗产税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征收遗产税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逐步克服的。因此,中国应当及早开征遗产税。  相似文献   

5.
张凤娜 《中国市场》2008,(13):86-87
长期以来受多种原因的影响,中国尚未开征遗产税。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看,征收遗产税的成本较大,而且收上来的税额也不会很多,但征收遗产税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纯财政的意义。本文从开征遗产赠与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的重要意义出发,提出征收遗产赠与税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6.
点击关键词     
《光彩》2003,(4)
观点开征遗产税的时机尚未成熟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表示,目前国开征遗产税的时机尚未成熟,如开征可能弊大于利。廖晓军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和本积累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致者都是创业者,其拥有的财富基本是经营所得。按照国际惯例,这部财产在征收财产税时应扣除,或给一定照顾。这些致富者大多处于青年阶段,大多数的遗产继承人都是在的。因此,即使开征遗产税,国家期内收入也不会太多,还可能对民经济造成一定冲击,挫伤其生产积性,带来资金外流。他表示,征收遗产税牵涉到投资境问题,如果开征会对其有影响。位副部长还指出,遗产…  相似文献   

7.
政出其门     
《光彩》2000,(9)
遗产税不会马上开征开征遗产税会不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日前表示 ,可以肯定地说 ,不会产生影响。因为开征遗产税的目的在于对极少数人拥有的巨额财富进行再分配 ,以限制个人财富的过分积聚。从发达国家征收遗产税实际情况看 ,有缴纳遗产税义务的人大多只占死亡人数的1%至3% ,我们国家遗产税的征收面也不会太宽。同时 ,在制定遗产税法时 ,会考虑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作适当的扣除 ,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涉及到缴纳遗产税的问题。至于什么时候开征遗产税 ,金人庆说 ,目前 ,遗产税的开征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还要做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无必要开征遗产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遗产税是热点话题,对于是否在中国征收遗产税,众说纷纭,各方专家意见不一。本文分析了征收遗产税的利弊,重点分析了在我国开征遗产税的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9.
目前遗产税是热点话题,对于是否在中国征收遗产税,众说纷纭,各方专家意见不一。本文分析了征收遗产税的利弊,重点分析了在我国开征遗产税的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0.
富翁因意外事故丧生,其一亲人之间随即爆发出一场惊心动魄、你死我活、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遗产争夺大战。这一熟悉情节,我们常常能从国外影视片中发现。而从影视中绝难看到的是,该国政府往往也是“参战者”—你争你的遗产,我征我的税。当你得到的是一笔无人质疑的财产,这笔财产才算真正归了你。遗产税是一个古老的税种,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了此税的雏形。近代的遗产税最早开始于1598年的荷兰,尔后英国于1694年,法国于1703年也分别开征遗产税。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几乎包括所有发达和较发达国家及一部分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开征遗产税可行性、必要性和价值分析表明: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物质基础、征管能力、法律环境的条件已经具备。开征遗产税的重要意义在于:调节社会分配不公,防止贫富分化过大;弥补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制;维护国家主权利益,促进国家间权益平等;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的目标的作用。征收遗产税是我国当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遗产税作为一种调节遗产和赠与财产。防止贫富过于悬殊的手段,日趋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追捧。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个人资产的大量增加,特别是平衡收入差距的现实需要,是否应该开征遗产税成为社会及学术界研究争论的热点。本文围绕这一话题。在正视我国开征遗产税所面临困难的基础上,对遗产税的开征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于遗产税的开征 ,国家税务部门曾有答复说“板上钉钉” ;至于何时开征 ,来自财政部的消息说“没有确实的时间表”。背景顾名思义 ,遗产税是指一个人继承一定数额的合法遗产时必须向税务机关交纳的一定比例的税。在西方 ,遗产税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现在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 ,是一个“国际通行税种”。由于税率通常都设计成累进制 ,越是富户税负越高 ,这样便形成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流行的一句话所描述的情形 :没有三代以上的富翁。据了解 ,我国遗产税始于近代。1940年国民党政府第一次开征了遗产税 ,并于1946年制定…  相似文献   

14.
郭敬 《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3):161-162
遗产税(Inheritance Tax),在国外也有"死亡税(Death Tax)"的称谓,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自然人死亡后遗留的财产按照规定比例征收的税费。在我国当前贫富差距急速扩大的时代背景下,遗产税征收制度的实施是合时宜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一个制度的实施往往不能脱离其他相关制度的配合,相关配套制度的实现是遗产税发挥其社会功用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居民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开征遗产税被提上了我国税收立法的日程。阐述了在我国征收遗产税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遗产税制度等问题,在正视我国开征遗产税所面临困难的基础上,对遗产税的开征难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居民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开征遗产税被提上了我国税收立法的日程。阐述了在我国征收遗产税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遗产税制度等问题,在正视我国开征遗产税所面临困难的基础上,对遗产税的开征难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马威 《消费导刊》2014,(9):238-238
近年来,遗产税与赠与税的开征与否倍受国人关注,社会各界也有不同意见。2013年2月5日,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有关收入再分配的改革目标提到: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在实施征收遗产税与赠与税时,应该考虑到缴纳遗产税和赠与税的主体是一些富裕人士。遗产税与赠与税的征收会对高端客户的财富管理策略有影响,应充分对征收遗产税与赠与税所获得的收益与执行的成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遗产税设立的话题,争论由来已久,究竟遗产税在我国适不适宜开征,遗产税设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更加强调和注重税收公共性的今天,征收遗产税到底是否能够体现税收的公共性,其开征后是否能够完成设立使命,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将能更清晰的认识遗产税,并能分析得出对其是舍是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郑巍纬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272-273
在我国,遗产税设立的话题,争论由来已久,究竟遗产税在我国适不适宜开征,遗产税设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更加强调和注重税收公共性的今天,征收遗产税到底是否能够体现税收的公共性,其开征后是否能够完成设立使命,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将能更清晰的认识遗产税,并能分析得出对其是舍是弃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商》2015,(16):210-211
遗产税是政府对死者留下的遗产征税。作为平均社会财富,缩小贫富差距富的有效手段,遗产税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征。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社会财富迅速积累,同时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凸显,开征遗产税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开征遗产税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希望可以引起政府和公众继续关注遗产税问题,关注社会分配公平问题,进而推进我国遗产税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