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维护人民健康的有力保障,而主动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则能够更好地发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聚焦传递型社会资本、跨越型社会资本与整合型社会资本与老年人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影响关系,分析了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在不同类别社会资本影响老年人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不同类别社会资本对老年人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影响并不一致:传递型社会资本和跨越型社会资本均对老年人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整合型社会资本对老年人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呈现"倒U型"影响关系。老年人认知能力在社会资本影响其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老年人学习能力在社会资本影响其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起到部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东部地区调查数据,分析家属迁移对农民工在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迁移对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大于配偶迁移和父母迁移,子女迁移成为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主要动力,配偶迁移和父母迁移则成为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基础动力.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子样本结果表明,在子女迁移的基础上配偶迁移对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产生了负面影响,配偶工作后子女迁移和父母迁移均显著促进了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子女迁移会挤压其他家属迁移对农民工居留意愿的作用.这表明农民工对子女表现出一种天性父(母)爱的非完全经济理性迁移逻辑,对配偶迁移和父母迁移表现出一种经济理性迁移逻辑.  相似文献   

3.
以上海为例,对目前已迁聚城市并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主要受个人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及区域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尤以婚姻状况、在城市的居留时间及找工作的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推进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及城市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考察——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上海为例,对目前已迁聚城市并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主要受个人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及区域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尤以婚姻状况、在城市的居留时间及找工作的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推进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及城市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市普陀区、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特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社会融合因素与居留意愿正相关,家乡联系与居留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从制度因素来看,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它改变了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市普陀区、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特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社会融合因素与居留意愿正相关,家乡联系与居留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从制度因素来看,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它改变了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中的江苏省流动人口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江苏省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并基于多类别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个体特征、流动特征、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江苏流动人口调查对象中超过六成人有长期居留意愿,且受教育程度、流入时间、家庭化程度、家庭收支比例、参保数目对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是正向的,年龄、流动次数对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是反向的。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希望为我国社会经济管理体系修缮和流动人口谋取应有的福利保障,为城市和企业发展更好借助流动人口这一广大劳动力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以对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成因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到的抽样数据为基础,选取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状态与心理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三种资本协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模型,并以城市融入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社会符合治理路径解决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城市特征数据,分析房租负担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以及公共服务可及性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房租负担会显著降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而公共服务可及性的提高能有效削弱房租负担对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负向影响,且削弱的程度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有着显著差异。据此,积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平抑住房租金,因地制宜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将是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稳定性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在推拉理论框架下,从个体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融入特征三个维度分析了东北地区人口流动、居留及落户三阶段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北户籍流动人口以域内流动为主,居留意愿显著高于落户意愿,其中域外流动人口的居留和落户意愿显著高于域内流动人口;户口性质、宅基地权益与人均GDP是影响人口流动决策的主要因素;年轻、已婚、农业户口及高学历人群更倾向于长期居留并落户;承包地可以提高域内居留意愿,但对落户意愿产生抑制;子女随迁是区域外落户的首要考虑因素,参加医疗保险则是区域内落户的主要原因;社会融入特征变量是提升东北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主要因素,经济特征变量与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1.
解决新市民在流入地的住房问题,增强新市民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有利于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基于2019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新市民在流入地的租住特征对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租住在保障房里的新市民比没有租住保障房的新市民更愿意居留在流入地;以整租方式租赁住房的新市民比与他人合租的新市民有更强烈的居留意愿;租住房屋拥有独立厨卫的新市民居留意愿高于无独立厨卫的新市民;流入一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的新市民居留意愿低于流入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新市民;租金占家庭其他支出的比例越低,居留意愿越高。因此,应根据城市实际情况为新市民提供租赁型保障房,顺应家庭式迁移趋势完善租赁型保障房设计建设标准,加强对租赁住房租金的监测监管。  相似文献   

12.
刘金凤  魏后凯 《财贸经济》2021,42(2):134-148
中国城镇化进入了以提升质量为特征的减速阶段,农民工有序完成迁移第二个过程,即在城市定居下来,这是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快速上涨的城市房价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首先构建中国城乡人口迁移两个过程的理论模型,分析城市住房价格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其次将2012-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288个城市数据匹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高房价显著降低了农民工的定居意愿,而定居意愿下降将会阻滞城镇化的进程.机制检验发现,城市高房价主要通过提高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预期购房成本进而降低其定居意愿.此外,本文还进行了个体异质性和城市异质性检验.个体异质性检验发现,城市高房价对第二代、低受教育水平和本地无房农民工定居意愿的负向影响更大,对更高收入水平、更大发展空间以及可获得公共服务农民工定居意愿的负向影响更小;城市异质性检验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高房价对农民工定居意愿影响的负向作用逐渐增大.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抑制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提高农民工收入和福利水平、提供更为平等的公共服务,以及解决好进城农民工"三权"有偿退出问题,可以增强农民工的定居意愿,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在流入地定居关乎城镇化质量和市民化水平,是促进经济内生性增长以及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综合运用Probit、有序logit以及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剖析了身份认同视角下社会歧视对进城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歧视对农民工定居意愿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其内在逻辑是"社会歧视→身份认同→定居意愿"。进一步研究发现:教育水平、住房性质、福利保障及社会关系等因素是社会歧视产生的重要来源。提升农民工身份认同能促进其城市定居,而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社区活动建设等措施则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受歧视问题,进而提升其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14.
文章使用 RUMiC2017 追踪数据从户籍供给和户籍需求视角研究农民工落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着重分析留城意愿与落户的关系。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对于其落户城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籍供给具有选择性,地方政府占主导作用。 据此,文章提出提供农民工的留城意愿、提升农民工的落户能力等政策建议推动农民工在城市落户。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4年动态监测数据对农民工的生计资本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农民工生计资本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其中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较高,城-城的生计资本要明显高于乡-城的,而上一代的生计资本也要高于新生代的;东部地区的生计资本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梯次特点十分突出.此外,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利于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而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其则没有显著的影响.要把提高农民工的生计资本存量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度和城市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7年拉萨市流动人口动态检测报告数据,分析影响拉萨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文章利用Logit模型分析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并以走访数据来补充拉萨市特有问题。从Logit模型显著性分析以及居留意愿与社会融入的数量关系得出居留意愿和社会融入关系呈因果关系,并且居留意愿对社会融入的影响程度最为强烈,同时得出影响拉萨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可以归纳为拉萨市就业环境状况,影响社会融入的因素可以归纳为流动人口的学习能力和拥有宅基地与否。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动态监测数据,利用多元logit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各类社会融合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影响。将研究变量分为自身素质融合、社会关系融合、经济融合和制度融合四个方面,选取核心解释变量作为度量社会融合度的维度,以居留意愿中的"不打算"分类组作为基准组,实证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身份越高、拥有本地朋友越多、家庭月总支出越多、本地健档情况越好,社会融合度就越高,他们的居留意愿就越强烈。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举家外出并意图融入城市已成为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一个新趋势,而举家外出和融入意愿是否对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消费产生影响呢?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了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对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显著提升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两者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且不受家庭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同时,研究也证实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即收入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农民工家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以及生活消费和住房等其他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替代效应并不强。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即通过释放农民工需求来扩大内需必需切实解决农民工持久性迁移特别是家庭持久性迁移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使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与北京和广东比较的研究方法,研究新疆跨省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特殊性,发现社区参与、本地人接纳感知以及与老家相比幸福感等社会心理融合因素,对新疆、北京和广东跨省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均有正向影响,且对新疆跨省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正向作用远大于北京和广东;职业、就业身份、收入、住房等流入地经济融合方面的因素对新疆跨省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则与北京和广东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朱锡君 《商》2012,(9):214-214
在我国,农民工社会资本存量不容乐观。这不仅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生存和生活,还将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农民工社会资本的重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