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上市公司“送”、“配”、“转”方案王润馥多数上市公司在公布年终分红方案时往往有类似宣告:“每10股送3配5,每股配售价为4元,另每10股派2元现金”。一些人不清楚“送红股”与“配股”事关股东权益大事以及这两者区别,致使股东利益受损。这既不利于保障...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的分红、配股问题一直是中国股市比较敏感的话题。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分红主要采用的是派现和送股这两种形式。上市公司可根据情况选择其中一种形式进行分红.也可以两种形式同时使用。但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往往在派送现金的同时实施配股、增发等再融资方案。由于配股操作比增发新腔较简便.配股的融资成本低于公司举债.而配股资金几乎是无代价地使用。配股自然就成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形式。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审计时除进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的常规审计外,要重视送配股的审计及财务会计报表审计时的有关问题。   一、上市公司送、配股审计   送股是股份公司向股东以股票形式分配股利的行为;配股是上市公司在获得必要的批准后,向其现有股东提出配股建议,使现有股东可按其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认购股份的行为。配股是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方式之一。配股集资具有实施时间…  相似文献   

4.
股票股利和现金股利是上市公司采用的两种股利形式。股票股利也称送红股,与现金股利相比,它是公司直接将其累积盈利按比例转化为普通股股份,不会引起现金流出,因此这种股利形式容易被现金短缺的公司所采用。在我国,法律未明确对上市公司发放股票股利的数量进行限制,但按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因送(即发放股票股利)转(即公积金转增股本)增加的股本额与同一年度内配股增加的股本额两者之和不能超过上一财务年度截止日期时的股本额。即公司一个会计年度内股本扩张的最高比例为10比10,若公司当年无公积金转增股本或配股,只要…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批评基本上集中在不分红、分红太少或只送红股.然而,自2002年以来,以用友软件、承德露露、宇通客车等为代表众多公司出台了高比例现金分红方案,由过去的"一毛不拔"到后来的"恶性分红".恶性分红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定义,笔者认为现金分红高于公司盈利或高于长期债券利率水平,可定性为是恶性分红.恶性分红犹如杀鸡取卵,只能导致公司丧失持续发展的基础,严重侵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危及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具体情况,试图对恶性分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送红股与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是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两种主要形式。我国上市公司规模普遍偏小,大多数公司都有扩张股本的强烈愿望。因此,送红股是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主要形式。同时,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经常采用的扩股手段,并被上市公司列为分红方案的一部分,或与分红方案同  相似文献   

7.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红派现是目前国际上较通用的分红方式,也是股东获得公司累计收益的方式之一。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高派现金股利的现状,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就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行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红派现是目前国际上较通用的分红方式,也是股东获得公司累计收益的方式之一。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高派现金股利的现状,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就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行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现金分红是股利分配政策的一种,即公司向股东分派现金股利。我国2000年开始掀起现金分红热潮,但分红出现了超能力派现、融资同时派现、异常低派现等不良现象。作者对此进行分析,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在现金股利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上市公司异常派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黎明 《财会月刊》2004,(10):55-56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股票的价值是发行公司发放的全部现金股利贴现值的理论,合理发放股利将有利于股票的定价.在这种条件下,上市公司会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合理制定股利政策.而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吝于分红,尤其是现金分红,这种行为严重地侵害了广大股东的利益.因此,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底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在申请配股或增发新股时必须满足近三年现金分红的条件.在2001年3月28日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中规定,公司最近三年未有分红派现,董事会对于不分配的理由未作出合理解释的,担任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应当重点关注,并在尽职调查报告中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现金分红是股东的重要投资回报渠道,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情况的描述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家数占比较大,但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普遍较低的现象。文章进一步指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意义,并提出提高现金分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长虹公司“先配后送”分配方案导致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何秀贤四川长虹公司为了达到其高价配股的目的,精心设计并成功地实施了一个在中国股市绝无仅有的利润分红方案──“先配股后送红股和红利”。这个方案实施的后果是:第一,为了照顾承销商的利益,其转配股部分的送...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对投资进行分红派息或转增红股、实行配股等分配方案是一项关系到投资投资回报、利益保护和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具体工作,分配方案如果不合理,不但挫伤投资的投资热情,损害广大投资利益,而且会弱化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监管,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战略与决策的影响已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基于控股股东不同动机,利用2015—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股权质押对现金分红的影响,结果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呈U型关系,表明不同股权质押比例下控股股东现金分红存在动机差异,股权质押比例较低时基于掏空上市公司目的降低现金分红,而当股权质押比例高于临界值时出于控制权保持动机提高现金分红.区分控股股东产权性质检验发现,股权质押与现金分红之间的U型关系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陈共荣  刘颖 《会计之友》2015,(6):102-105
2008年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俗称“半强制分红政策”对现金股利分配作出了强制性规定。通过2009—2013年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策实施以来,受政策强制约束的公开增发及配股公司在融资前的派现意愿和派现水平高于不受政策强制约束的定向增发及无股权再融资公司,即存在通过股利分配行为迎合政策对股权再融资的约束;融资完成后,公开增发及配股公司的业绩表现尚不及非公开增发及配股公司。监管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异常派现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华 《财会月刊》2005,(11):37-38
现金分红在证监会相关的政策出台后,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年末分红的首选类型,但市场中也出现了一些异常的派现现象,如超能力派现,极低水平派现.这种做法严重地损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也违背了企业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导致市场形成不良的投机氛围.本文通过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得出现金分红未必能使流通股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股票股利和现金股利是上市公司采用的两种股利形式 ,股票股利也称送红股 ,是公司直接将其累积盈利按比例转化为普通股股份 ,不会引起现金流出 ,因此易被现金短缺的公司所采用。尽管各国的法律对上市公司应采取何种股利形式未做出强制性规定 ,但从保护投资者利益或防止公司帮助股东逃避纳税等角度出发 ,各国在法律上对公司发放股票股利还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我国法律未明确对上市公司发放股票股利的数量进行限制 ,但证监会在《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中指出 :因送 (即发放股票股利 )转 (即公积金转增股本 )增加的股本额与同一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监管部门提倡上市公司多用现金分红回报投资,甚至把分配现金红利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条件之一。一批上市公司长期坚持每年给股东分配比较稳定的现金红利,例如佛山照明、申能股份等。但用友公布2001年度优良的业绩(每股收益0.70元),以及每股派现0,6元(含税)的高现金红利政策后,股价却出现大跌。许多二级市场投资对此方案颇为失望,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积极性普遍不高,分红不连续,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权益。文章总结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特点:现金分红难,在股利形式上轻现金股利,分红集中度较高,股息率处于较低水平和过度分红的不良分配现象时有发生,并就有关因素对现金分红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是影响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到2013年是半强制分红政策之后中国证监会在现金分红问题上的高压期,在此背景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能力和其资产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资产收益率和净现金流正相关,和资产负债水平以及企业成长性负相关,而企业生命周期和派现意愿正相关但与派现水平负相关;监管的高压期下,显著提升的是派现意愿而非派现水平;限定再融资方式后,通过定向增发满足再融资需求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因趋严的现金分红监管而显著提高其派现意愿和派现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