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农民教育事业,造就优秀的农村人才,才能推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不仅包括物质资本的投资,也包括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投资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和转移投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紧紧围绕打造生活品质之区的目标,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在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7%,并在保持全胜第一的基础上,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39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8%,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民教育是建设新型农村,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时期,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精神生活质量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提升农民精神生活质量,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给出了系统综合的提升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农民教育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本文对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指出农民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广大农民。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培育一代政治素质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提出了培育新型农民的标准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加强教育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工作的统一部署,为扎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我省教育工作主要目标和措施为: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2006年起,全部免除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无论修路、架桥、建房、兴水、办电,还是田里种什么,圈里养什么,都是干部当参谋,农民唱主角。  相似文献   

13.
教育投资能使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增加,个人、社会投资教育的意愿不受利率波动的影响。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但在教育过程未结束时它直接又具有消费性,这决定了它具有投资周期长、效益显现的间接潜在性和长效性以及教育投资会不断增长。教育投资的来源主体和分配的去向不同、所占份额也不同,这就是教育投资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人类的素质成为全人类文明面前压倒一切的挑战,决定世界各国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本国国民的素质。我国近14亿人口中9.4亿是农民,在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农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后备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五千年的文明史如此,现在和今后相当长时间依然如此。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贯彻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传统的宗族制度和伦理观念的延续和渗透,是导致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的历史根源,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导致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的体制因素,农民经济的贫困和农村地区文化的贫困是导致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的内在因素。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就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尊重农民的意愿。  相似文献   

16.
在刚刚闭幕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将为未来的农村改革确立方向。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值此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需要我们党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方式也由传统生活方式逐步转向现代生活方式。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论述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是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他们有权合理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到民主政治的管理中去。目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参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各项决策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而影响着农村的各项发展。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农村公众参与势在必行。这有助于了解农村建设中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使农民能充分享受到民主政治带来的切实利益。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培育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是新农村建设实效发挥以及能否真正成功的关键。而能否成为新的学习型农民又是农民能否真正发挥主体作用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近期的宏观政策决策,农民职业教育和中共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将十分紧密。而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民职业教育与农业技能培训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显示出对后者的强大推动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到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怎样解决农民及农村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针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现状及新情况,初步探讨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