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想的实现     
初识《中国金融》已是 12年前的事了。 1988年初 ,我被调到省分行干校工作。当时 ,由于工作的需要 ,《中国金融》便成了我每期必读的杂志之一。记得当时学校订的《中国金融》不多 ,我还常常把杂志上一些对我工作有用的文章摘抄下来 ,学到了不少金融业务知识。可以说 ,在学校的 10年 ,《中国金融》一直伴随着我 ,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不过 ,虽然《中国金融》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每期我都认真地读 ,但在我的心中一直怀着一个梦想 ,那就是如果《中国金融》能够开辟一个文艺类的栏目 ,那该有多好呀 !也许 ,这是缘自我个人的一点爱好吧 !因为 …  相似文献   

2.
我是沈阳市第126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中国工会财会》一往情深,还有一个“半拉读者”的美称呢。《中国工会财会》以广大工会财会人员为读者对象,我一个中学生怎么会对这一刊物感兴趣呢?原因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我爷爷给我的影响;《中国工会财会》对我的吸引。我爷爷是一位老工会工作者,还担任《中国工会财会》的通讯员。他常常把这个刊物带回家来,没事的时候,就坐在椅子上,戴起老花镜,专心致志地阅读,有时还在他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上杠杠。对此,起初我没有太留意。有一天,爷爷不在家,我写完了作业,随便拿起一本《中国工会财…  相似文献   

3.
今年 10月 ,《中国金融》已经创刊5 0周年了。 5 0年来 ,《中国金融》在宣传国家金融方针政策 ,反映和评析经济金融运行形势 ,交流金融工作经验、业务创新 ,介绍和传播经济金融理论等方面 ,做了大量工作 ,在我国金融发展和改革中 ,发挥了巨大作用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是银行的一个老工作人员 ,同《中国金融》有着较长和较深的关系。5 0年代在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工作时 ,我就被聘为《中国金融》的通讯员 ,负责组织稿件 ,反映群众意见。几十年来我不仅一直是《中国金融》的忠实读者 ,而且也先后为它写过一些稿子 ,有的稿子还在《中国金融》…  相似文献   

4.
博尔赫斯在天堂继续博览群书,他对如今已经81岁但仍然宝刀不老的老画家兼老作家黄永玉的回忆录《比我老的老头》发生了兴趣。他推荐财神爷爷看那本书中有关钱钟书生前趣事的描述。原来,中国人有个陋习,春节期间互相拜年。有领导在某年正月初二去钱钟书家拜年,钱钟书只开一条门缝,不让客人进门,隔着门缝,露出小半张笑脸道:“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然后关门。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金融》创刊40周年。说来也巧,我在人民银行工作也正好40年。40年的风风雨雨,我与《中国金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1年初,我进入银行工作。尽管有搞好本职工作的热情,但金融知识非常浅薄,工作起来力不从心。当时,我工作在第一线,很少听到总行金融方针、政策的传达,很难了解同行们在业务操作上的好的做法经验。那时,金融书籍又很少。为了及时了解  相似文献   

6.
我的职业是金融分析,业余爱好是文学,因此曾经为金融文学刊物《金潮》撰过稿。《金潮》杂志社社长赵新生专门向我推荐过丁力的作品,称赞他是中国最有爆发力的金融文学作家。从那时开始,我阅读了丁力的一些作品,比如《圈套》。《大老板小老板》和《为女老板打工》等,但我觉得这些作品虽然涉及金融,却很难说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文学作品,因为除了文学欣赏之外,读者很难从中掌握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金融知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600期随想     
韩玉亭 《中国金融》2006,(18):40-40
欣闻《中国金融》出刊600期,曾为此刊编辑的我虽然已离开17年,也不禁为之所动。随即产生一个念头,回编辑部看一看。于是,我与另一位《中国金融》的老编辑、现任《中国商标》主编陈辉女士一起如愿前往。  相似文献   

8.
今年 ,《中国金融》杂志迎来了诞生5 0周年的大寿。在这样的喜庆日子里 ,人们不免要回忆起这本刊物 5 0年来既坎坷又光辉的往事。就我来说 ,恰好一生工作经历的两头与《中国金融》结上了不解之缘。 195 2年 ,我大学毕业不久即来到《中国金融》编辑部。 195 8年春节前夕离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远涉青海支援边疆文教战线。在外面兜了一个大圈后 ,回到了总行 ,最终又回到中国金融出版社 ,不久兼任了《中国金融》杂志的主编 ,直到离休。提到缘份 ,首先想到的是对这本刊物的感情。说也奇怪 ,我遇到凡从《中国金融》编辑部出来的同志 ,不论男女老…  相似文献   

9.
王进诚 《中国金融》2006,(18):30-30
对于《中国金融》杂志来说.发行第600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中国金融》在其创刊以来50多年的岁月里,见证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全部历程.陪伴了中国金融职工队伍50多年的成长征途。我们这一代金融工作者,可以说是读着《中国金融》成长起来的。作为一名从事金融工作30年的金融人,我自己是从1983年开始在《中国金融》上发表文章的。2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在《中国金融》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题目为《谈谈银行部门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对我而言.这篇文章的发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喜悦和鼓舞,更是我此后20多年不懈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书桌上 ,有一套杂志“读不旧”。时间不同、方法不同、目的不同 ,读后的收获也不同 ,给人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这套杂志就是《中国金融》。从参加工作到现在 ,我珍藏的三十多期《中国金融》整整齐齐地码在书桌一角 ,闲暇时细读细品 ,需要时信手拈来。在我看来 ,每一期《中国金融》都有新的内容 ,值得我们去研读。初识《中国金融》是在 1998年 ,我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见习临柜业务。年轻气盛的我简单地认为自己学的是会计专业 ,做一名合格的会计出纳人员还不是小菜一碟 ?但事实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当时基层农发行成立不久 …  相似文献   

11.
忆通联     
王治民 《中国金融》2006,(18):40-41
1979年,是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改革开放初期。这一年,停刊多时的、全国惟一的金融刊物——《中国金融》杂志复刊了。我这个在人民银行总行各生产基地和“五七”干校经过十年多“苦心志”、“劳筋骨”磨炼的老编辑,又被调回《中国金融》杂志社的编辑岗位上。一年后,被安排到新组建的通联部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月读     
《首席财务官》2012,(10):96
鲁莽濒危这不是第一本以2008年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为描写对象的书,也不会是最后一本。但我和乔西相信《鲁莽濒危》与其他图书相比有两大特点:一是它逐个指认了那些促成这场败局但仍逍遥法外的达官显贵;二是它将此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关键事件联系了起来。我作为《纽约时报》负责商业专题的老记者和专栏作家,多年来报道了无数既有力度又有趣味的金融丑闻;乔西担任了十几年的金融与政策分析师,在业内备受认可,对轮番上演的各种阴谋诡计早已耳熟能详。但是我们以前遇到的所有丑闻或金融违规操作,没有一宗像在最近这场经  相似文献   

13.
1999年的一个秋夜 ,秋月扬辉桂吐芳。我静坐公园一隅 ,回忆十三年来的金融写作和文学创作 ,陶醉在收获的喜悦里 ,心与月共明 ,情比桂香甜。欣喜之余 ,一丝阴郁忽现 ,我在为《中国金融》上没有自己的文章而遗憾 !《中国金融》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机关刊物 ,在我国金融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从事金融写作不领略《中国金融》的风采怎肯罢休。为圆写作梦 ,也为了检验文字功底和金融学识 ,我暗盟誓要用得意之作叩开《中国金融》这扇大门。1999年 11月 ,我给《中国金融》寄去了第一份投稿 ,那是一首散文诗 ,全文仅 389字。盼望数月不见刊…  相似文献   

14.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金融专业大学生 ,我对《中国金融》情有独钟。记得 1 979年《中国金融》刚复刊 ,班上订的《中国金融》一到 ,我便成为第一个读者 ,同学们也是争相传阅 ,并认真做笔记 ,俟到毕业 ,我们几个爱到图书馆的学生做笔记用的资料卡片已有厚厚的几本了。大学毕业后 ,我先后在人民银行地、市级行和工商银行两个二级分行从事和主管调研信息、综合报道工作 ,我与《中国金融》的情缘则与日俱增。不论工作多忙 ,只要《中国金融》一到 ,我立即把主要篇目的文章标题扫视一遍。我常常晚下班、早上班 ,为的是仔细阅读《中国金融》等刊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复刊后,我即成为这本刊物每期必读的热心读者。当时,我在基层单位做秘书工作。在一个银行基层干部看来,能够在《中国金融》上刊登文章的,大都是总行和省市分行的领导以及专家、学者.但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不仅彻底转变了这一看法,而且使我和《中国金融》建立起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我的职业是金融分析,业余爱好是文学,因此曾经为金融文学刊物《金潮》撰过稿。《金潮》杂志社社长赵新生专门向我推荐过丁力的作品,称赞他是中国最有爆发力的金融文学作  相似文献   

17.
老编辑的印象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青海金融》已伴随着我度过了十几个春秋。从走进《青海金融》编辑部的那刻起,我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小溪,感到一滴水的细小与巨大,一条条小溪可汇成大河,我也甘愿做一滴水,融入小溪,辛勤浇灌《青海金融》这片土地,让这支金融之花争奇斗艳,  相似文献   

18.
一路牵引     
10 年前 ,初出茅庐的我向《中国金融》投了一篇题为《七员八员做个好员》的稿子 ,当时我不过是试试手气 ,没抱多大发表的希望。可想不到两个月后 ,《中国金融》1990年第 9期刊登了我的文章。这可是我参加工作后 ,第一次投稿第一次上稿呀 !我一遍遍地闻着扑鼻墨香的铅字 ,激动得就像母亲抚舔着自己可爱的乳儿。一无名气 ,二与《中国金融》编辑素昧平生 ,却得到了“大刊”的如此厚爱和扶掖 ,《中国金融》真像一位启蒙老师 ,一路牵引着我在金融写作的路上往前走。 10年来我收获了小小的却甜甜的果实———我在《人民日报》、《金融时报》和省委…  相似文献   

19.
我是在人民银行电子信息化战线上工作了10多年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也是《金融电子化》的忠实读者,有幸目睹了《金融电子化》的10年变迁。阅读每一期《金融电子化》是我业余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从1993年7月创刊号开始,经历了季刊、双月刊到月刊等多次改版,我深深感到:《金融电子化》为金融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41年“不了情”1964年,我走出校门奔赴山区参加农村信用社工作。在人民银行县支行报到的那天,我发现了一本《中国金融》,刊中报道的一位农村信用社主任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我。在日后41年的工作、生活里,《中国金融》成为我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今年,《中国金融》又举办读者调查活动,我认为这是发扬“与读者共同办刊”的优良传统,为刊社与读者之间搭起定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中国金融》从不安分、不守旧中勃发的活力和一种强烈的敬业、乐业和创业的团队精神。结合自己40余年阅读《中国金融》的思考和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