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老猫 《科学投资》2005,(12):78-78
那天在车上听收音机,一位男歌星在给听众介绍如何区别盗版和正版,结果把我给逗乐了。他说:“一张盘上有12首歌的,卖20块钱以上的是正版;一张盘上有20多首歌的,卖5块钱的是盗版。大家买正版不要买盗版。”  相似文献   

2.
细节一:拿什么钱来买基金? 拿什么钱来买基金,是影响投资者心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会影响到投资结果.  相似文献   

3.
偷着乐     
《理财》2009,(3)
老菜买眼镜 老菜看见许多读书看报的人都戴着眼镜,便决定也到眼镜店去买一副眼镜。店主拿了一副眼镜给他,他戴上后,拿起一张报纸看起来。看了好一会儿.他说:“这副眼镜看不清楚,请另外拿一副来吧。”  相似文献   

4.
死驴赚钱     
一个城里男孩K enny移居到了乡下,从一个农民那里花100美元买了一头驴,这个农民同意第二天把驴带给他。第二天农民来找Kenny,说:“对不起,小伙子,我有一个坏消息要告诉你,那头驴死了。”Kenny回答:“好吧,你把钱还给我就行了!”农民说:“可我已经把钱给花掉了!”Kenny说:“那么  相似文献   

5.
<正>工商银行长乐县支行女信贷员李红同志,刚被提升为副股长不久,有一天,她的一个远房亲戚跑来找她,并自我介绍说:“我被一家公司聘请当经理,现在已谈妥一笔生意,请你行个方便给予贷款支持”.同时,这位亲戚看到小李家困县里扩建马路,正在折修房子,便不失时机地从随身所带的手提包内拿出一张五千元的银行活期存款单,暗示说要用这笔钱租用小李家的房子做公司的门市部,替她买平价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6.
有人把票据形象地比喻成企业自己印钞票。也有人更形象地假设了一个例子:可口可乐公司要买100万美元的水,它只拿出了20万美元的现金。同时,它还交给自来水厂一张纸条,上写“这是价值80万美元的可口可乐‘钞票’,半年后可以向可口可乐公司贴现”。一个月后,水厂在购买80万美元消毒液时拿出了这张“钞票”说:“拿好了,这可是可口可乐公司的‘钞票’喔。”……经过5次转手后,可口可乐的这张“钞票”完成了5笔买卖。3个月后,持有这张巨额面值“钞票”的一家建筑公司因急需现金,找到了一家金融公司。金融公司说:“把这张‘钞票’给我吧,我付给你8…  相似文献   

7.
有130万粉丝的新浪微博大V"@一起去旅行"曾发过一个广受欢迎的金融寓言故事,"一游人到小镇一旅馆,拿1000给店主挑了个房间。他上楼时,店主拿1000给屠户支付了欠的肉钱。屠夫去猪农那儿还了猪钱,猪农还了饲料款,饲料商去付清召妓的钱。妓女赶紧去旅馆还了房钱。这1000又到店主手里。这时游客下楼说房间不合适,拿钱走了,但全镇债务都还清了,人们快乐了!"如果把这个故事拔高到各国央行层面,就有了一个看起来非常堂皇的专业术语:注入流动性。在《首席财务官》杂志过往的研究中,我们曾经特别指出,在CFO调控资金流的时候,流动性的优先性排序要大于安全性。换言之,宁肯要治病救人的100万元,也不要死后偿债的1000万元。  相似文献   

8.
今见螭凤珌犹觉剑气寒 一天下午,我正在家里看书,有人按门铃.开门一看,是位时常给我送玉的朋友,一问才知道那天是星期天,他专门到市场摆摊的,而我却忘了那天是古玩交易日,没有去.问他生意如何,他说不怎么样,说着就把当天摆卖的几块玉拿了出来.我一眼就看中了一块玉,问他这块玉有没有摆出来,有没有人问过价.他说:“摆了,没有人问.”我说:“这块玉给我吧.”他报了价,我付了钱,就成交了.  相似文献   

9.
《金卡工程》2000,(4):71
何女士万万没想到购买的联华超市电子消费卡竟成了张张“空头支票”。 家住上诲徐汇区康乐小区的何女士,为了春节期间给亲朋好友拜年送上一份厚礼,于小年夜晚上到位于浦北路(近虹漕路)上的联华超市康健店购买百元一张电子消费卡。这天超市内外人山人海,好一派热闹景象。当何女士刚跨进大门时,只见一中年汉子向她兜售消费卡,何女士见消费卡按原价买又不便宜就径直向超市内走去。“同志,这么晚了,办公室已停止售卡了”。中年汉子又叫了她出来,边说边从内衣口袋里掏出六张百元消费卡,神秘兮兮对她讲:“这样吧,本人忍痛割爱,每张就便宜十元钱吧”。 何女士见价格比原来便宜些,如不买明天也没有时间再来买,于是银货两讫,双方就这样成交了这笔买卖。 想不到事隔数天,心直口快的外甥女婿打来电话询问,说送给他的二张消费卡张张空门,是不是搞错了……。这时何女士感到在马路上购买消费卡不对头,又马上打电话给另外两位亲朋好友也同撤一笔,这下何女士方如梦初醒,连呼上当,我不该贪小失大购买马路上的消费卡,现在又怎样向亲朋好友交待呀!  相似文献   

10.
抽屉理财十年前刚结婚那会儿,我和老公发了工资,便都把钱往书桌的抽屉里一扔,遇到要开支了,便从抽屉里取。一直被老爸老妈管束着的我们现在终于彻底“解放”了,看见什么东西喜欢,以前还怕老爸老妈唠叨好看不实用,现在没人管了,自然就痛快地买个够了。不过痛快归痛快,往往不到月末,抽屉便空空如也,我们就只好一边感叹“痛并快乐着”,  相似文献   

11.
阳光心态     
朱江 《金融博览》2012,(7):76-76
那是很久以前我刚当信贷员没几天的事,一个衣着干净但打着几块补丁的人来找我想贷1000元买头牛,一个老信贷员把我拉到一边说:”别贷给他.他爹贷款100元.拖了上十年,去年才还清。” 我心中有了数。但又不好说他爹拖欠贷款我就不贷款给他,总得找个理由。  相似文献   

12.
小幽默     
《云南金融》2014,(8):50-50
主持一场婚礼多少钱 婚礼前新郎问主婚人:“主持一场婚礼要多少钱?” 主婚人说:“老婆越美钱越多。” 新郎不好意思地给了一块钱。 主婚人一愣,回头看了一眼新娘,然后找了5毛。  相似文献   

13.
寒冬腊月,近百名民工在工地翘首以待张老板的到来,好拿了工钱回家过年。可是,又一周过去了,仍然不见张老板的踪影,民工们看看亲手装修的家具商场已初具规模,想想张老板也不像是个骗子,还是再等等吧。可越来越临近年关,几位民工终于憋不住了,要搬走待装的灯具和货架,要拆下新装上的塑钢门窗……群情激愤一触即发。那么,张老板为什么一直不出现呢?人称“张百万”1996年,张万从广东茂名来沪谋生。从家庭装修的水电工到宾馆装潢转分包的承包人,短短几年时间就积累了百余万元财富,有胆有识的张万生意场上广交朋友,在沪西地区的装潢业中小有名声,外号“张百万”。其实,只有他的贴身“跟班”小来最清楚:张万的负债比资产多了几个百万。能挣会花的张老板经常鼓励小来,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一再承诺“你购房,我还贷”。张对他的“二奶”、“三奶”们更是许愿说:只要把地铁大楼的家具商场开出来,通通给你们“鸟笼”换大的,小车换进口的。当然,这些承诺能否兑现,连张万自己也不知道。仅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张万,到上海不久便受聘于上海某建筑工程公司做工程顾问。所谓的工程顾问其实就是包工头,张万自己必须外出“寻方向”,找到承包项目后,按工程项目造价的6.41%向聘用单...  相似文献   

14.
北京朝阳区的李先生,每个月都要在几家银行之间进行一场紧张疲惫的“现金大搬家”。李先生这种经常性的“迫不得已”的银行业务是因为:他的工资卡是中行的,但住房按揭却必须在建行办理,此外,他还要定期到光大行去买水电,而他经常使用的又是工行的卡,所以,每个月李先生都要把工资卡上的钱先取出来,到建行去还贷,然后,再把剩下的钱统一存到工行,而有时还不得不再去光大行买水或电。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投资》2006,(11):79-79
买着心疼,不买肉疼。现在的房价已经顶到嗓子眼了,可仍是“涨”声一片,谁知道明天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16.
聪明的男孩     
禹夫 《理财》2005,(12):55-55
有一个聪明的男孩,一天,妈妈带着他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孩,就打开一包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  相似文献   

17.
名片     
一个业务员想和一家公司的总经理见面,他请秘书把自己的名片递进去。总经理正忙着,不耐烦地把名片丢了回去。秘书退了出来,把名片还给了业务员。业务员很客气地说,“没关系,我下次再来拜访,请总经理留下这张名片就行了。”在业务员的请求下,秘书又进去,再一次把名片递给了总经理。总经理发火了,把名片一撕两半,丢回给了秘书,并从口袋里拿出了10块钱,说:“10块钱买他一张名片,够了吧。”当秘书出来,把情况说明以后,业务员非但没有生气,还很开心地说,“请你跟总经理说,10块钱可以买我2张名片,我还欠他一张。”边说边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交…  相似文献   

18.
抽屉理财 十年前刚结婚那会儿,我和老公发了工资,便都把钱往书桌的抽屉里一扔,遇到要开支了,便从抽屉里取。一直被老爸老妈管束着的我们现在终于彻底“解放”了,看见什么东西喜欢,以前还怕老爸老妈唠叨好看不实用,现在没人管了,自然就痛快地买个够了。不过痛快归痛快,往往不到月末,抽屉便空空如也,我们就只好一边感叹“痛并快乐着”,一边厚着脸皮去老爸老妈那里去蹭饭吃。  相似文献   

19.
咱们老百姓有句俗话,叫“熟人好办事”。熟人嘛。总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相互帮衬着也能有个照应,有时候觉得拜托熟人办事总比托付陌生人好。这也没错。小事上的确是这样.可到了跟钱有关的事儿上,还有句老话叫“杀熟儿”.就好比把熟人当成放在砧板上的肉,那滋味可就不好受了。我就遇到过一次被“杀熟儿”的事.从那以后.我有事绝对不愿意再找熟人了。  相似文献   

20.
装修队刚开进我家时,双方处得挺融洽。看着那一张张年轻而淳朴的面孔,还有那威武的电钻,啪啪作响的射钉枪,我心里挺高兴,不由得想起一首老歌:"军队和老百姓,嘿!咱们是一家人……"既是一家人,咱就得有所表示——铲墙皮灰大,我给他们买口罩;天热,我给买饮料;有人病了,我给拿药。不论他们做什么,我总把微笑和"谢"字挂在嘴边。可是,没过几天,我偶然发现,这支"军队"并没拿你当自家人。我说的不是当面,当面还是很不错的。关键是背后。你如果不在那儿盯着,他们就不好好玩活儿,甚至以次充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