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路牵引     
10 年前 ,初出茅庐的我向《中国金融》投了一篇题为《七员八员做个好员》的稿子 ,当时我不过是试试手气 ,没抱多大发表的希望。可想不到两个月后 ,《中国金融》1990年第 9期刊登了我的文章。这可是我参加工作后 ,第一次投稿第一次上稿呀 !我一遍遍地闻着扑鼻墨香的铅字 ,激动得就像母亲抚舔着自己可爱的乳儿。一无名气 ,二与《中国金融》编辑素昧平生 ,却得到了“大刊”的如此厚爱和扶掖 ,《中国金融》真像一位启蒙老师 ,一路牵引着我在金融写作的路上往前走。 10年来我收获了小小的却甜甜的果实———我在《人民日报》、《金融时报》和省委…  相似文献   

2.
金秋十月 ,《中国金融》杂志迎来了创刊 50周年。我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向《中国金融》杂志致以热烈的祝贺 !向长期以来为《中国金融》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而辛勤劳动、默默奉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金融》创办于 1 950年 1 0月 ,是中国人民银行主办的机关刊物。创刊 50年来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金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经济金融方针政策 ,宣传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举措 ;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 ,为金融改革开放服务 ,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心工作服务 ,为金融…  相似文献   

3.
我开始着手《涅槃》的写作是2011年的1月份。那天,《中国城市金融》杂志在封底刊登了"聚焦工行—2011金融文学作品大赛"的征文启事,我反复读过几遍,萌生了写作的念头,我决心用我的真情把工商银行股改岁月里那些美好的记忆写出来,把那段火热的生活写出来。  相似文献   

4.
王进诚 《中国金融》2006,(18):30-30
对于《中国金融》杂志来说.发行第600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中国金融》在其创刊以来50多年的岁月里,见证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全部历程.陪伴了中国金融职工队伍50多年的成长征途。我们这一代金融工作者,可以说是读着《中国金融》成长起来的。作为一名从事金融工作30年的金融人,我自己是从1983年开始在《中国金融》上发表文章的。2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在《中国金融》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题目为《谈谈银行部门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对我而言.这篇文章的发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喜悦和鼓舞,更是我此后20多年不懈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金融电脑》创刊15周年,与15岁的《中国金融电脑》站在一起,自豪与欣慰的同时,作为总编辑,我更关注它的成长和未来,更希望它历经风雨而不衰,生命之树常青。因为《中国金融电脑》属于整个中国金融信息化和现代化事业,属于千千万万有志于这项事业的金融科技工作者。自1989年创刊以来,基于金融科技发展的需要,得益于有识之士的远见,《中国金融电脑》找到了最佳定位:努力为读者提供一个视角———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技术而知金融———并且这一视角始终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金融改革进程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中国金融电脑》有幸历经国…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41年“不了情”1964年,我走出校门奔赴山区参加农村信用社工作。在人民银行县支行报到的那天,我发现了一本《中国金融》,刊中报道的一位农村信用社主任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我。在日后41年的工作、生活里,《中国金融》成为我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今年,《中国金融》又举办读者调查活动,我认为这是发扬“与读者共同办刊”的优良传统,为刊社与读者之间搭起定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中国金融》从不安分、不守旧中勃发的活力和一种强烈的敬业、乐业和创业的团队精神。结合自己40余年阅读《中国金融》的思考和感受,…  相似文献   

7.
王宇 《西安金融》2011,(12):1-1
2011年,我开始为《西部金融》写刊首语,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一篇刊首语,一篇刊首语连接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感谢《西部金融》,使我在这一年中认真体会了春秋冬夏、境内境外;认真感受了四季更迭、全球凉热。  相似文献   

8.
今年 10月 ,《中国金融》已经创刊5 0周年了。 5 0年来 ,《中国金融》在宣传国家金融方针政策 ,反映和评析经济金融运行形势 ,交流金融工作经验、业务创新 ,介绍和传播经济金融理论等方面 ,做了大量工作 ,在我国金融发展和改革中 ,发挥了巨大作用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是银行的一个老工作人员 ,同《中国金融》有着较长和较深的关系。5 0年代在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工作时 ,我就被聘为《中国金融》的通讯员 ,负责组织稿件 ,反映群众意见。几十年来我不仅一直是《中国金融》的忠实读者 ,而且也先后为它写过一些稿子 ,有的稿子还在《中国金融》…  相似文献   

9.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金融专业大学生 ,我对《中国金融》情有独钟。记得 1 979年《中国金融》刚复刊 ,班上订的《中国金融》一到 ,我便成为第一个读者 ,同学们也是争相传阅 ,并认真做笔记 ,俟到毕业 ,我们几个爱到图书馆的学生做笔记用的资料卡片已有厚厚的几本了。大学毕业后 ,我先后在人民银行地、市级行和工商银行两个二级分行从事和主管调研信息、综合报道工作 ,我与《中国金融》的情缘则与日俱增。不论工作多忙 ,只要《中国金融》一到 ,我立即把主要篇目的文章标题扫视一遍。我常常晚下班、早上班 ,为的是仔细阅读《中国金融》等刊物…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1999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既是《中国金融电脑》创刊十周年、《电脑与信用卡》创刊五周年,也是迈向新世纪的前夕。基于全面实现为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事业服务的宗旨,做好向新世纪的冲刺,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举办了2000年广告工作会议和广告座谈会,使杂志社的广告工作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1999年8月28日至29日,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2000年广告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这是杂志社以新姿态迎接新世纪到来的一次盛会,中国工商银行技术保障部总经理兼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社长单怀光,工商银行技术保障部副总经理侯维栋、艾军,忡国…  相似文献   

11.
1950年10月《中国金融》杂志创刊,迈出了新中国金融新闻出版事业的第一步。由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编辑室负责编辑出版工作,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交流金融实际工作经验。首任主编为杨培新。当年出版《中国金融》杂志3期。1951年当年出版《中国金融》杂志9期。1952年7月《中国金融》杂志改为半月刊。当年出版《中国金融》杂志18期。1953~1955年每年出版《中国金融》杂志24期。1956年5月16日金融出版社正式在京成立,社址设在北京市西交民巷37号,首任社长为卢汉川,下设《中国金融》杂志编辑部。当年出版《中国金融》杂志24期。19…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中国金融》期刊的一名忠诚读者 ,又曾有幸参与过这个刊物的编辑工作。值此《中国金融》创刊5 0周年之际 ,我衷心感激这个刊物数十年来对我的培育之恩 ,深为这个刊物作出的巨大贡献而自豪 ,也为这个刊物的茁壮成长和美好前景而欢欣鼓舞。回顾从事《中国金融》编辑工作的经历 ,最突出的感受是 ,宣传工作无小事 ,每项工作 ,每一个环节 ,乃至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但就全局而言 ,千重要 ,万重要 ,坚持正确的宣传、编辑方针 ,对一个刊物的成长壮大最重要。《中国金融》创办之初 ,是由当时的金融学会主管 ,是学术理论性的刊物 ,…  相似文献   

13.
我与《中国金融》交上朋友是从一篇文章开始的,算得上以文会友。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中国金融周报》(《中国金融》一段时间曾改用此名)征文,我写的《西藏波密建行杂  相似文献   

14.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中国城市金融》创刊15周年了.15年相识,15年相伴,翻着一期期《中国城市金融》,看着一篇篇可圈可点的文章,我不禁浮想联翩.15年的历程,使《中国城市金融》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金融刊物;15年的岁月,使我从《中国城市金融》的新朋友变成了老朋友.细想起来,我与这刊物有三个层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康博软件公司同中国金融业同仁们以极喜悦的心情,肩并肩手挽手,迈向新世纪——21世纪。回首我们走过1999年的路程,感慨万千,康博公司十分荣幸的是《金融电子化》杂志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了解到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及战略方向,特别是针对世纪之交,中国的金融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来解决如何跨越2000年的问题,使康博公司能有机会为中国的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1999年9月,康博公司分别在’99金融展和《金融电子化》杂志社举  相似文献   

16.
15年前,在《中国房地产金融》1999年第5期发表的《德国住房金融考察报告》文中。我提出“与外国银行合作成立合资银行”的建议。1998年10月在施豪考察时我向施豪行长建议与建设银行合作在中国成立合资住房储蓄银行,并特别介绍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姜行长与其接触。耐人寻味的是。五年后,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中国建设银行与德国施豪住房储蓄银行签署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章程之时,健康运营了16年的烟台住房储蓄银行更名为恒丰银行,  相似文献   

17.
600期随想     
韩玉亭 《中国金融》2006,(18):40-40
欣闻《中国金融》出刊600期,曾为此刊编辑的我虽然已离开17年,也不禁为之所动。随即产生一个念头,回编辑部看一看。于是,我与另一位《中国金融》的老编辑、现任《中国商标》主编陈辉女士一起如愿前往。  相似文献   

18.
当我还没有见到《中国金融》1991年第一期有关刊庆的约稿启事时,就收到冯春林同志的信,要我准备一篇《我与中国金融》的稿子,思虑万千,不知从何下笔,说实在的,《中国金融》几乎伴我在金融战线走过了四十个春秋,作一个忠实的读者的同时,我曾在这块金融园地上亮出拙作几十篇,包括一些理论文章、通讯报道、杂文、照片等。从一棵幼苗到结出硕果,全靠园丁辛勤培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为我这个基层行处出身的通讯员,倾注许多心血。他们严谨扎实的文笔,朴实无华的作风,无  相似文献   

19.
洪虹 《中国金融》2006,(18):31-31
我与《中国金融》杂志的第一次接触,要追溯到24年前的1982年,当时我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从事金融研究工作。那时国内的金融研究工作刚刚开始复苏,加之信息不畅,可供学习和参考的资料寥寥无几,真可谓“一纸难求”,而《中国金融》杂志就是我所在部门当时屈指可数的几种参考资料之一。当时是《中国金融》杂志再度复刊三周年,杂志以其主题紧扣宏观政策脉搏,金融理论与实践并重,写作文风清新朴实,成为我们竞相传阅的“宝典”。  相似文献   

20.
今年 10月 1日 ,是《中国金融》杂志创刊 5 0周年的纪念日 ,在此 ,我谨向半个世纪以来为《中国金融》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而辛勤劳动、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金融》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中国金融》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机关刊物 ,创刊 5 0年来 ,特别是常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经济金融方针政策 ,宣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举措 ;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 ,坚持为中国人民银行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 ,为金融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