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我国网络银行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丹 《甘肃金融》2001,(8):50-57,35
互联网的出现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放眼全球,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电子商务的风起云涌,改变着我们的思维、生活和行为方式,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对银行业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因为任何商务活动都离不开银行,银行是完成交易不可缺少的服务机构,买卖双方必须通过它来完成电子货币的支付和清算.这样,随着电子贸易的蓬勃发展,网络银行必然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网络银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的出现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激动人心的变革。从1995年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的成立,到目前全球约有800多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网络银行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全面渗透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以其成本、效率、信息和体验上的巨大优势,全面冲击着银行业金融中介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带来了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战略契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业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成为业界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全球银行业正在迈入第四个重大发展阶段——数字化时代(银行业4.0),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发展主题就是数字化转型。金融危机过后,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下滑、欧洲经济停滞不前,全球主要银行市场收入增速均出现显著下滑,平均增速仅为5%左右。全球银行业净资产收益率(ROE)连续十年(2008—2017年)低于10%。数字化时代的客户行为也发生了根本改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利用数字化渠道获取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网络银行: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激动人心的变革。从1995年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的成立,到目前全球约有8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网络银行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君燕  谭浩 《新金融》2013,(5):46-48
本文针对移动互联网重新改造经济运营的模式这一新动态,全面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对银行业的影响,提出银行业应从信息化建设、渠道和网点改造、营销变革、客户体验、产品研发和人力结构调整等方面变革重构,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环境变化,并借助移动互联网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移动互联网重新改造经济运营的模式这一新动态,全面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对银行业的影响,提出银行业应从信息化建设、渠道和网点改造、营销变革、客户体验、产品研发和人力结构调整等方面变革重构,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环境变化,并借助移动互联网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网络财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已跨入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直面挑战和压力,企业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财务为企业的组织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一)网络财务是以互联网、内部网以及电子商务为  相似文献   

9.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病毒的空前活跃。全球计算机病毒数量从1991年的500种增至目前的6万种。自2000年以后,病毒以每年将近2万种的数量激增,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成为威胁人类的巨大的恐怖活动。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银行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对银行业也造成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10.
张兆杰  郝宝宝 《银行家》2004,(10):103-106
全球银行业曾在上个世纪末掀起了一股并购(M&A)的浪潮。本世纪初,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和欧美日经济同时陷入衰退,全球银行业的并购活动进入了低谷。2003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大银行纷纷宣布金额惊人的并购方案,一度沉寂的全球银行业似乎又迎来了一个并购高潮。  相似文献   

11.
浅析中国网络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日渐兴起的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将给人类带来一场生活和生产方式的革命,面对整个社会生产运行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纷纷开设网络银行,抢占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制高点,形成了21世纪初银行业的一道风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银行也加快了网络银行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2.
网上银行(Online Banking),也称为互联网银行(Internet Banking)或网络银行、在线银行。美联储对网上银行的定义是,利用互联网为其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业务渠道,向其零售和公司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网上银行的出现给银行业带来一种地域无限、时间无限的经营方式,从而改变了银行业的竞争格局。这种改变使网上银行成为网络经济时代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引发了一场银行业的革命。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也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爆炸式的发展已成为热门话题,不仅银行业、互联网界的领军人积极参与,也受到了政府、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支持。2014年3月,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银行的出现势不可挡:2015年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敲下电脑回车键,卡车司机徐军便获得3.5万元贷款,作为国内首家开业的互联网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完成了第一笔放贷业务。总理的到访使得尚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上最大区域经济体之一的欧洲经济,在此次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危机过后,欧洲经济开始缓慢复苏,遭受重创的银行业也逐渐走出阴影。那么,后危机时代欧洲的经济和银行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欧洲政府和银行采取了哪些危机应对措施?欧洲银行业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来找到一些答案,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分析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业实体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最好的发展方式就是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相互融合,确立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银行业成功发展的未来战略。  相似文献   

16.
正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及移动互联网是未来银行业面临的三大主要机遇,全球经济发展再平衡与移动互联发展新常态使得金融模式创新成为必然选择,网络金融业务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开启了全新的E金融时代。E金融时代的主要特征互联网思维解放了生产力,带动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转型升级。传统银行业的标准模式是总行设计产品、分行推广,这是由上而下、纲举目张的组织模式。E金融时代讲求人人平等、众筹开发、人人受益,通过自下而上的创新方式,网聚各方智慧,有效解放生产力。E金融时代将原来总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推动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蓬勃发展。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整个金融领域的竞争态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网络银行成为网络时代全球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有效地组织调动资源,共同创造价值。现代银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借助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达到提高控制力的目的。基于互联网建立的全新的银行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大融合,正在改变着传统银行业既有的商业形态和发展模式,在当前新的市场背景下,传统银行业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自我转型机遇,本文认为:只有仔细研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快速崛起背后的真正因素,深刻理解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走出互联网(移动)融合时代的传统银行业转型之道。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大融合,正在改变着传统银行业既有的商业形态和发展模式,在当前新的市场背景下,传统银行业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自我转型机遇,本文认为:只有仔细研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快速崛起背后的真正因素,深刻理解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走出互联网(移动)融合时代的传统银行业转型之道。  相似文献   

20.
理财规划在中国作为一门较新的行业,其发展免不了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业依靠政策性存贷差而躺着赚钱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财富管理逐渐成为各家银行机构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而财富管理相对于存贷业务而言是一个"细活",除了机构要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与流程模式外,对理财规划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除了银行业外,以资产管理为重要业务的基金、信托、保险及券商等传统金融机构更是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加紧布局财富管理业务,而且,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为数不少的互联网企业也加大了跨界财富管理行业的步伐.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膨胀、重整和裂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