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路牵引     
10 年前 ,初出茅庐的我向《中国金融》投了一篇题为《七员八员做个好员》的稿子 ,当时我不过是试试手气 ,没抱多大发表的希望。可想不到两个月后 ,《中国金融》1990年第 9期刊登了我的文章。这可是我参加工作后 ,第一次投稿第一次上稿呀 !我一遍遍地闻着扑鼻墨香的铅字 ,激动得就像母亲抚舔着自己可爱的乳儿。一无名气 ,二与《中国金融》编辑素昧平生 ,却得到了“大刊”的如此厚爱和扶掖 ,《中国金融》真像一位启蒙老师 ,一路牵引着我在金融写作的路上往前走。 10年来我收获了小小的却甜甜的果实———我在《人民日报》、《金融时报》和省委…  相似文献   

2.
今年 10月 ,《中国金融》已经创刊5 0周年了。 5 0年来 ,《中国金融》在宣传国家金融方针政策 ,反映和评析经济金融运行形势 ,交流金融工作经验、业务创新 ,介绍和传播经济金融理论等方面 ,做了大量工作 ,在我国金融发展和改革中 ,发挥了巨大作用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是银行的一个老工作人员 ,同《中国金融》有着较长和较深的关系。5 0年代在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工作时 ,我就被聘为《中国金融》的通讯员 ,负责组织稿件 ,反映群众意见。几十年来我不仅一直是《中国金融》的忠实读者 ,而且也先后为它写过一些稿子 ,有的稿子还在《中国金融》…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复刊后,我即成为这本刊物每期必读的热心读者。当时,我在基层单位做秘书工作。在一个银行基层干部看来,能够在《中国金融》上刊登文章的,大都是总行和省市分行的领导以及专家、学者.但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不仅彻底转变了这一看法,而且使我和《中国金融》建立起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书桌上 ,有一套杂志“读不旧”。时间不同、方法不同、目的不同 ,读后的收获也不同 ,给人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这套杂志就是《中国金融》。从参加工作到现在 ,我珍藏的三十多期《中国金融》整整齐齐地码在书桌一角 ,闲暇时细读细品 ,需要时信手拈来。在我看来 ,每一期《中国金融》都有新的内容 ,值得我们去研读。初识《中国金融》是在 1998年 ,我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见习临柜业务。年轻气盛的我简单地认为自己学的是会计专业 ,做一名合格的会计出纳人员还不是小菜一碟 ?但事实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当时基层农发行成立不久 …  相似文献   

5.
我到深圳工作的两年多,没有再为《中国金融》写稿.这次在虎门镇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全国人事工作会议上,《中国金融》的孙芙蓉同志几次  相似文献   

6.
在我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大半年时间里,我找到所能找到的各期《中国内部审计》,最早的一期是2003年第四期。这一摞杂志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我一本本认真研读并分门别类做了笔记。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使我的思路不断开拓,积累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我感觉《中国内部审计》已成为我工作的好帮手,她有几大优点:政策性强。从中可以获得有关内部审计的各项政策,了解到高层会议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当我还没有见到《中国金融》1991年第一期有关刊庆的约稿启事时,就收到冯春林同志的信,要我准备一篇《我与中国金融》的稿子,思虑万千,不知从何下笔,说实在的,《中国金融》几乎伴我在金融战线走过了四十个春秋,作一个忠实的读者的同时,我曾在这块金融园地上亮出拙作几十篇,包括一些理论文章、通讯报道、杂文、照片等。从一棵幼苗到结出硕果,全靠园丁辛勤培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为我这个基层行处出身的通讯员,倾注许多心血。他们严谨扎实的文笔,朴实无华的作风,无  相似文献   

8.
洪虹 《中国金融》2006,(18):31-31
我与《中国金融》杂志的第一次接触,要追溯到24年前的1982年,当时我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从事金融研究工作。那时国内的金融研究工作刚刚开始复苏,加之信息不畅,可供学习和参考的资料寥寥无几,真可谓“一纸难求”,而《中国金融》杂志就是我所在部门当时屈指可数的几种参考资料之一。当时是《中国金融》杂志再度复刊三周年,杂志以其主题紧扣宏观政策脉搏,金融理论与实践并重,写作文风清新朴实,成为我们竞相传阅的“宝典”。  相似文献   

9.
年幼时信奉一句话 :“读书最乐 ,康健是福。”这些年来 ,工作十分繁忙 ,但并不影响我对书刊的偏好。我读书读刊 ,目的性、功利性不强 ,大多是率性而读 ,当自己沉浸在书刊之中时 ,世间的烦扰芜杂 ,全抛在脑后 ,有一种羽然而登仙的感觉 ,好书好刊净化着自己的心灵。我好读书 (刊 ) ,也好将好书好刊推介给他人 ,与人分享读书的快乐。或许是领导看中了我这一点 ,当分行一位从事《中国金融》宣传发行工作的老同志退下来颐养天年的时候 ,领导和组织让我来做《中国金融》的宣传发行工作 ,我便欣然同意了。《中国金融》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机关刊物 ,传…  相似文献   

10.
1993年 ,正值春雨飘飘洒洒 ,我怀着几分滋润 ,如泛绿的柳丝儿来到人行宿松县支行报到。上班第二天 ,行长递给我一本《中国金融》杂志说 :“这是我们金融系统的权威杂志。”接着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搞金融工作 ,不看《中国金融》是不行的。你看完这本再到我这里来拿。”说起来也怪 ,这人世间的事情真是怪得很 ,如果说这是缘份吧 ,却又很难说得清。有些看似无缘的事情 ,却有了情真意切的缘份。打从行长手里接过《中国金融》 ,我似乎一下就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心里暗下决心 :《中国金融》 ,不管千万里 ,我将始终追随你。由于我是半路出…  相似文献   

11.
周正庆 《中国金融》2006,(18):22-22
《中国金融》杂志发刊600期.历时56年,刚好等于我参加工作的年头。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同舟,我与《中国金融》杂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的金融生涯、成长进步与《中国金融》杂志的成长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2.
我是从《中国金融》复刊起成为刊物的通讯员的。记得1977年,《中国金融》复刊前夕,冯春林同志到湖北调查研究,鼓励我为刊物写稿。当时我从学校毕业到机关工作不久,颇有热情,马上写了一篇报道稿寄到北京。一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  相似文献   

13.
忆通联     
王治民 《中国金融》2006,(18):40-41
1979年,是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改革开放初期。这一年,停刊多时的、全国惟一的金融刊物——《中国金融》杂志复刊了。我这个在人民银行总行各生产基地和“五七”干校经过十年多“苦心志”、“劳筋骨”磨炼的老编辑,又被调回《中国金融》杂志社的编辑岗位上。一年后,被安排到新组建的通联部工作。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41年“不了情”1964年,我走出校门奔赴山区参加农村信用社工作。在人民银行县支行报到的那天,我发现了一本《中国金融》,刊中报道的一位农村信用社主任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我。在日后41年的工作、生活里,《中国金融》成为我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今年,《中国金融》又举办读者调查活动,我认为这是发扬“与读者共同办刊”的优良传统,为刊社与读者之间搭起定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中国金融》从不安分、不守旧中勃发的活力和一种强烈的敬业、乐业和创业的团队精神。结合自己40余年阅读《中国金融》的思考和感受,…  相似文献   

15.
王进诚 《中国金融》2006,(18):30-30
对于《中国金融》杂志来说.发行第600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中国金融》在其创刊以来50多年的岁月里,见证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全部历程.陪伴了中国金融职工队伍50多年的成长征途。我们这一代金融工作者,可以说是读着《中国金融》成长起来的。作为一名从事金融工作30年的金融人,我自己是从1983年开始在《中国金融》上发表文章的。2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在《中国金融》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题目为《谈谈银行部门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对我而言.这篇文章的发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喜悦和鼓舞,更是我此后20多年不懈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2011年5月31日至6月1日,全国城市金融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副会长李晓鹏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会应该做好的几项工作发表重要讲话;金融研究总监、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秘书长詹向阳做了题为《继续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学会工作,为“三个之最”现代金融企业发挥积极作用》的学会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口号是:直言金融事,倾叙心中话,有话只管说,这里是"娘家"。我和《金融经济》结缘,纯系偶然。我是一名银行员工,2003年因各种原因买断了工龄。那时连续几个月没找着事做,我心里郁闷,便来到一朋友家  相似文献   

18.
逗号的乐章     
亲爱的朋友,您翻开的这一期杂志,正是《中国金融》第400期! 从1951年创刊到今天,《中国金融》杂志走过了43年的历程。43年的风风雨雨,43年的坎坎坷坷,《中国金融》在不断的追求与探索中走过来了。尽管在不同时期这种追求有过不同的表述和时代烙印,但是纵览摆在面前的这400期杂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金融》几十年追求的基本特点: 密切结合金融工作实际。《中国金融》几乎是和新中国的金融事业同  相似文献   

19.
我是半路出家搞金融的。 1998年随着干部结构调整 ,我从市人事局来到中国人民银行无锡市分行 ,开始走上了金融工作之路。初到银行 ,既感到新鲜 ,又感到吃力。为能尽快地适应新的工作 ,学习业务知识也就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一些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告诉我 ,要尽快掌握金融专业知识 ,除了学习金融理论书籍之外 ,平时还必须看《中国金融》杂志。于是工作之余 ,我一头扎进了单位的图书阅览室 ,借了历年来的《中国金融》阅读起来。一开始只是有针对性地阅读 ,对通俗易懂的文章、对与自己业务有关联的文章以及带有基层实践工作经验的文章仔细阅读 ,汲…  相似文献   

20.
陈立兴 《金融博览》2006,(11):48-48
参加人民银行工作后,做了几年金融统计工作,虽然现在已经离开金融统计岗位,但我对它仍怀有浓浓的感情。尤其看到近年来中国金融统计数据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心中十分感动。这里我愿谈谈自己曾经有过的感受,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