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晶 《西部大开发》2006,(12):25-27
由于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社会总抚养压力较小,这样就为社会提供了富足的劳动力资源。陕西已经进入了这样的“人口红利”时代,成为经济大增长的黄金时期。据测算,人口红利期留给陕西的时间还有30年。紧抓机遇兑现人口红利,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就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和各个省份的人口红利变动趋势有所不同,西部地区人口红利期较东、中部滞后,省与省之间呈现出东部老年赡养负担重,西部少儿抚养负担重的差异格局。应该抓住机遇采取促进就业、加强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大人力资本积累、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适时推迟退休年龄等对策措施以获取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3.
人口经济学认为,处于不同年龄结构阶段的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文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负担系数、流动人口对合肥市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人口红利的研究。同时指出现阶段既存在着制约兑现人口红利的不利因素,又面临人口负债期的严峻挑战。并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杜平 《浙江经济》2012,(5):36-37
“人口红利”(DemographicDividend)是指由于劳动力供给较为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从而形成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人口资源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形成较强的人口生产性和高储蓄率,确确实实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撑了浙江较高的投资率和大量净出口盈余,工业和经济得以保持快速增长。这种形势目前已经发生了一些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5.
石良平 《沪港经济》2006,(11):52-52
由于发展经济学一直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劳动力无限供给型社会,因此在研究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中,我们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充分就业水平这一问题上.  相似文献   

6.
人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防说:“1982年~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与总抚养比(被抚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下降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到了26.8%。换言之,我们有1/4以上的人均GDP的增长是靠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获得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即劳动年龄人口达到了最充分供给状态,使“中国制造”保持了长期的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7.
人口红利     
《天津经济》2012,(10):85
一、人口红利内涵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在别国的艳羡中,低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走向全球,成为一张世界级的中国名片。然而,近来的一些数据和事实却表明,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始出现隐忧。有人认为,到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可能转变成人口负债。人口红利对GDP贡献巨大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高达  相似文献   

9.
梁盼 《新财经》2013,(1):102-103
从清代乾隆皇帝时期中国人口突破3亿人开始,我国人口的增长便一发不可收,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享受了人口红利。如今,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丧失,我国要建立集约型、科技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人口红利”一经提出,就质疑声不断,作者认为不能用简单的人口总抚养比来解释复杂的人口与经济关系,人口红利不是影响经济产出的主要变量,其无法论述人口对经济影响细节,无法解释我国经济的涨落和突变,在中国无具体的人或单位收获人口红利。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我国对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多年探索和研究的重要结果,而由计划生育政策所造成人口总抚养比的下降本身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1.
鄞健钳 《中国经贸》2011,(8):173-174
随着我国劳动力年龄因素的变化,我国的“人口红利”时代趋于结束,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应立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王祥钢 《中国报道》2011,(4):105-105
上世纪,谈起印度,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脏、乱、穷,而“人太多”(火车顶上都坐满了人)则被视为祸根所在。在人们看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缺失,或者虽有政策,执行起来虎头蛇尾,凸显了印度政府的无能。这个国家作为竞争对手,远不足虑;作为穷邻居,它似乎已经滑到了无可救药的边缘。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是中国劳动力供给的转折点,这预示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将很快到来。面对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型短缺并存、老龄化和失业并存、高资产价格、国内分配体制失衡、国际分配体系不利等问题的挑战,急需制订战略性政策措施。通过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延长退休年龄,改善人才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加教育投入,减少结构性失业;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以达到减少劳动力需求、多渠道加大劳动力供给.进而消除和降低阻碍人口红利实现和取得的障碍.充分实现未来人口红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卓勇良 《浙江经济》2011,(10):54-54
以本专科大学生为主体的经济,应该是一种高素质、创意型,能促进和引导消费的经济,这与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经济,将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意味着中国人口政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经济问题,是发展问题。人口红利是否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学界一直存在两种相左的观点。本文首先概述并对比介绍了这两种观点,紧接着,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具体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政策建议。本文结论是:中国人口政策问题上,应该质量与数量齐抓,质量上,充分开发各年龄层次的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数量上,全面解放劳动力,使广大劳动年龄人口都能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出生率很高。现在这些人进入35-54岁这个20年跨度的年龄段。消费强,储蓄率很高。目前来看,35-54年龄段的人在未来5到lO年还会继续上升。人口结构主宰了资产价格的长周期涨落。这意味着,整个社会储蓄率还将保持很高,资本廉价,投资增速会很快,从而GDP增长速度也会很快。之后,这个年龄段人口减少,社会储蓄率会随之下降,经济也必然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该书作者认为,相比政府政策和金融市场变动等因素,人口趋势更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繁荣周期何时到来、维系多久。以美国人为例,其年轻单身阶段、结婚成家生子至孩子上大学阶段、退休前5至15年的阶段、退休后的阶段,每一阶段的消费特点和支出总额不同,美国人购买金融资产、增加储蓄以备退休养老的阶段,是在退休前5至15年这一很短的时期。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人口变动  相似文献   

18.
自2013年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人口红利问题引起各方关注。文章通过对第一次人口红利的分析,明确了在新型城镇化中新人口红利的真正定义,新人口红利就是人的智慧和消费能力外显的过程。所以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就要重视新人口红利的培养,新人口红利将来也会成为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的推进器。围绕两者的主体,人,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使新型城镇化与新人口红利形成相互促进的模式,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们有1/4以上的人均GDP的增长是靠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获得的。但2010年比以往更加突出的用工荒现象却使得专家们纷纷发出“刘易斯拐点”的警告,无论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我国“人口红利”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给社会经济发展既带来机遇又增加挑战,我们应采取调整人口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城乡一体化等措施来积极应对,实现“人口红利”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按照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的说法,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形成取决于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人口多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背景条件,劳动人口多并不等于人口红利。另外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使劳动力有机会和资本结合;二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存在一个强大的后备军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没有这个后备军,经济就会进入均衡状态,人口红利将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