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促使美国政府不得不为拯救资本主义制度而遍寻良方.于是,此前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思想逐渐让位于"政府干预".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罗斯福新政"为建立有美国特色的福利国家制度奠定了基石.考察这一过程,有助于我国当前战胜金融危机,完善我国社保体制,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三次大危机。作为历次危机重灾区的美国,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里根经济学"和"奥巴马新政",对危机进行了应对。在资本主义反危机实践中,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始终是其主旋律。不断修正作为指导思想的自由主义,强化国家干预———弱化国家干预———再强化国家干预,正是资本主义反危机政策的演变逻辑。然而,无论是对自由主义的修正,还是对国家干预的调整,都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在,资本主义就无法摆脱危机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济刺激政策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而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需要美国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考察罗斯福"新政"提出的历史背景、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经历的发展阶段及产生的后果等等,对罗斯福"新政"作简要剖析,并为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社会生产的自然规律,即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这一自然规律的根本背离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以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政府不干预政策使得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生产危机成为资本主义早期经济危机的典型表现。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罗斯福新政"旨在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及其产生的"乘数效应"来为陷入停滞的经济注入市场动力,虽使资本主义迅速摆脱危机的困扰,却最终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私有化、证券化、自由化政策旨在通过证券市场、以利益预期为诱饵、以资产证券化为手段来对陷入"滞胀"困境的资本主义经济提供市场动力,虽取得了较明显的短期效果,但同时也把资本的投机本性发挥到了极至,最终导致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资本主义摆脱经济危机的种种努力及其结果充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才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5.
1929年爆发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经济危机不仅给各国经济造成重大破坏,还使各列强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打击,各列强纷纷在经济、政治方面改弦更张,由此,产生了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德、意、日法西斯对世界安全带来的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学者围绕"中国的官僚政治制度"来破解所谓"李约瑟难题",但会导致逻辑"悖论".李约瑟本人与王亚南都认识到"李约瑟难题"实质是个"韦伯命题",但他们都没有对这个"韦伯命题"给出最终答案.其实,"韦伯命题"和"李约瑟难题"的解就在《资本论》之中.由于中国的"地主经济"封建制不同于西欧的"领主经济"封建制,劳动力难以变成商品,从而货币难以变成资本,造成了中国资本主义制度难产;资本主义难产又导致了中国近代的科技落后,从而沦为后发展国家.不过,在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世界的条件下,落后国家可以、也只能通过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基于"李约瑟难题"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破解这类所谓"难题".  相似文献   

7.
马娟娟  鲁利 《时代经贸》2008,6(3):114-115
1929年爆发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经济危机不仅给各国经济造成重大破坏,还使各列强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打击,各列强纷纷在经济、政治方面改弦更张,由此,产生了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德、意、日法西斯时世界安全带来的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8.
关于凯恩斯理论与罗斯福“新政”的关系问题,我们往往可以见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是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理论无关。这两种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存在。  相似文献   

9.
罗斯福新政作为应对危机的经典案例,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复苏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得与失,深入剖析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经济复苏中,应从政府直接投资拉动经济转向为社会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以此消除制约扩大内需的瓶颈、促成就业和民生问题的解决。沿着这条思路,本文从民间资本投资、政府职能转型、促就业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法治规范和税制改革六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以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实施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在发挥原有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活力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社会主义的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等。本文简要介绍其养老保障体系。概况美国养老体系可分为两大类:政府运作的养老保障措施和民间私有私营的各种养老保障计划。其中,后者也受到政府有关法律的监管。政府养老保障措施当中,最主要的是《社会保障计划》。该计划是普及全民的强制性养老计划。它从罗斯福新政开始实施,今天已成为《社会保障计划》的样板。与该计划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号”,在美国几乎具有…  相似文献   

11.
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传统意识形态。然而,在已逝的20世纪,作为资本主义基础理论的自由主义自身发生了深刻的变革。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和70年代未、80年代初的“撒切尔主义”、“里根经济学”,是两次不同类型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标志着本世纪自由主义在基本政策层面上的两次重大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两次转型使自由主义脱离19世纪传统的自由放任形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本世纪维护和保持了自己的发展热头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张苏串 《经济问题》2007,334(6):3-7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是能够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以"韦伯命题"的论证为基础,分析了新教伦理孕育下的意识形态人力资本的载体以及新教徒的资本主义精神体现,并围绕"韦伯命题"的答案--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文明在西方得以发展的精神动力,重点探讨了新教伦理的意识形态人力资本对资本主义企业的资本积累、劳动力储备、劳动力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企业管理费用的节约以及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等方面的重大作用,以此启示我国企业在制度构建过程中,要加强对企业文化核心层--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等的建设,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人力资本这一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神玉飞 《经济学家》2007,98(2):15-20
理论界流行着关于马克思与熊彼特的"二分法悖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不能继续生存是因为其经济失败",而熊彼特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摧毁是因为其创新而取得的经济成功".本文旨在通过比较马克思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的思想后,探讨了这两位经济学家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功能观角度看,美国的住房金融体系以动员储蓄为核心,日本则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其形成有着各自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以罗斯福新政"居者有其屋"为标志,美国历届政府都坚持将住房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政府通过"特惠  相似文献   

15.
能源是美国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确保能源供给是美国的根本利益所在.美国能源产业早期经历了自由竞争和垄断阶段,罗斯福新政时期确立了能源产业管制框架.1970年代进行的大规模能源产业去管制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改革中的失败做法以及随之发生的能源危机影响深远.21世纪到来后,美国的能源战略、能源政策与能源立法有了新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到了21世纪,中国经济面临两种前途,即社会公正的市场经济和权贵资本主义.这两方面都有所发展,并出现了一种"赛跑"状态.这两种去向、两种力量在"赛跑",其估计是胜负难分.也许,我过分焦急了.  相似文献   

17.
刘晓华 《经济经纬》2006,23(6):11-14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及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使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往往不能保持,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在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日趋严重,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西方经济长周期理论”就是其突出成果之一。但是,由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在此立场上所形成的社会观、历史观和方法论,都制约和妨碍了他们对经济长周期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本质分析,这也是他们得不出科学理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5月1日实施钢铁新政 "从今年5月1日起,铁矿石进口许可证制度正式开始实行,与此同时,针对钢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将给钢铁业发展带来巨变."这是记者从第三届远东钢铁会议暨2005年铁矿石会议上获得的消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价值论范式"和萨缪尔森的"供求论范式"(或"财富论范式"),这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范式,在实证研究层面上可以相容和互补,而在规范研究和决策研究层面上却存在评价标准和制度选择的根本不同,前者是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理论体系,后者是为完善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理论体系。资本主义社会尚未创造出对这两种理论范式进行综合集成的制度基础,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创造了这种制度基础,才可能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揭示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济学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2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生态危机和地缘政治危机,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像美国这样"先进"的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资本主义虽然没有完全丧失信誉,但金融危机动摇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观念,对资本主义走向全球化产生了抑制作用,并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主要发达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公共治理中的困境与无奈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内部的深层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