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跨国公司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同时,作为贸易大国,我国的贸易总额和产业内贸易额也迅速增长。本文主要研究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与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同时,作为贸易大国,我国的贸易总额和产业内贸易额也迅速增长.本文主要研究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与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中国外贸发展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增强一国外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并且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外贸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应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发展取向,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引资质量和大力发展差异产品来提高我国外贸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黄志启 《生产力研究》2011,(12):27-28,52
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品内分工是一种新兴的国际产业分工方式,产品内贸易是其贸易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产品内贸易在促使我国对外贸易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使我国产业发展面临被"边缘化"风险,文章在分析跨国公司产品内贸易对国际产品内分工和产业结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异质性消费者与异质性厂商的异质性匹配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诱致贸易活动产生,基于消费者异质性假定与厂商异质性假定所构建的异质性匹配内生贸易模型,是在新贸易理论与新新贸易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拓展和研究新范式引入的逻辑起点。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在消费者异质性与厂商异质性假定条件下构建国内国际均衡模型,从异质性消费者与异质性厂商的异质性匹配角度对贸易活动进行内生性解释,把产业内贸易与跨国公司内贸易纳入到统一的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之中,基于贸易理论新范式对跨国公司产生、产业内贸易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企业跨国投资、企业跨国并购与合并、跨国企业贸易联盟的形成进行内生解释,把一个异质性匹配新范式引入贸易理论研究并对当代主流贸易理论进行新拓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测算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和发达国家以及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动因,着重探讨了规模经济、产业差异化、消费偏好、跨国公司内部效应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因素,并简要提出了中国如何通过产业内贸易逐步提升动态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逐步向产业内贸易发展,这一点在制造业中表现尤为明显.文章首先考察了1992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然后通过实证检验了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收入水平与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正相关,而规模经济、外国直接投资则与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负相关.最后,文章针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翀 《经济学动态》2006,(11):07-111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现状 国际贸易除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外,还有组织之间的贸易、产业内部的贸易和企业内部的贸易三种形式。组织之间的贸易是指经济一体化组织如自由贸易区之间的贸易,产业内部的贸易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相互进出口同一个产业产品的贸易,企业内部的贸易是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同一个企业之间的贸易。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企业内部的贸易主要是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越来越引起经济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周谦 《江南论坛》2004,(11):16-17
近年来,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对华投资出现了基地化发展趋势,由加工工业转向高科技产业,由单一产品生产转向多元化产品生产,由生产领域延伸到研究开发、产品销售以及服务贸易等领域。地处对外开放前沿的无锡新区,凭借优越的经济地理优势、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优秀的人才队伍和高效的管理服务,与跨国公司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正在成为重要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和跨国公司基地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杨东进  刘瑛 《经济前沿》2007,(12):13-16
加入WTO后,我国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服务贸易质量与各部门竞争力均将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服务贸易竞争力优势培育过程中,必须考虑服务业发展水平,市场的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等影响因素。因此,必须建立及健全对高等生产要素的培育,加强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机制,建立科学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大力发展服务业跨国公司来培育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跨国公司研发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的研发在研发区选择、产业选择等方面出现新趋势。这些新趋势将对我国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和加强我国自主研发实力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我国应对跨国公司研发的新趋势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电子通讯产业投资控股趋势明显。本文拟从实证角度对其主要绩效进行分析。一、外商控股明显增加了其投资额电子通讯产业中的“三资企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特别是1994年我国允许跨国公司在华成立投资控股公司)以...  相似文献   

13.
利用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2000-2010年中日韩之间的双边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基于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中日韩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及规模经济因素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我国发展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建议是:实行服务产业的逐步有序开放,减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约束;实施局部规模经济战略,优化产业内贸易发展结构;加大对外商投资支持力度,提升产业内贸易技术层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研究跨国公司产业结构效应出发,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对于促进和提高我国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利用跨国公司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利用跨国公司发展高科技、培养和发展自己跨国公司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的进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为了分析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和对企业发展的挤出效应,我们需要对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对中国产业组织进行全面的经济分析。文章主要分析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的产业组织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宏艳  王莹 《现代财经》2007,27(5):38-42
随着跨国公司当地化趋势的显现,研发投资对天津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日益加强。但与一般FDI相比,跨国公司在天津研发投资相对滞后。分析跨国公司在津研发机构的投资影响,我们应通过促进出口贸易、扩大投资、解决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拓宽技术创新等途径加快天津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大型跨国公司优势的转变及战略的调整石建民跨国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大环境似乎变得越来越有利于跨国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各国政府竟相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贸易和投资壁垒大幅削减,全球经济一体化日...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对外贸易的不断自由化、深化与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其占各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本文主要运用修正後的Grubel和Lloyd指数,计算我国与14个主要贸易伙伴的总产业内贸易水平、水平性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程度。通过测算发现,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上升,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仍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根据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理论,测算我国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而封今後我囤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双边产业内贸易现状,以及美国对中国、新加坡制造业直接投资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美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与新加坡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影响.首先,在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中,基于HS分类的机电设备及零部件类商品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而且在此类商品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等类别商品的贸易几乎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在机电设备及零部件类别的商品中,中国与新加坡之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的商品是中间产品.其次,美国对中国、新加坡制造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电子产品行业.由于美国在该行业的公司内贸易比率很高,而且在中国和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属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形式,因此,美国直接投资是中国与新加坡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为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和技术领先地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R&D投资,这为东道国通过产业关联获取跨国公司技术资源以提高本国产业技术水平创造了机会。从前向关联模式角度入手,研究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本土企业通过R&D投资建立产业关联的动因、关联溢出效应及技术溢出路径,揭示了跨国公司R&D投资与东道国企业建立前向关联的内在机理,可为我国政府有效利用跨国公司R&D投资提升本土企业技术水平提供相应的管理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