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创设光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光电子企业集群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惠好 《经济界》2008,(2):58-64
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争取创设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武汉光谷光电子企业集群发展必要性,和创设光谷产业投资基金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创新网络关系到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完善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成及功能,全面分析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并从观念、主体间联系、政府、中介机构以及战略规划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界定物流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在分析物流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研究基于网络的物流产业集群组织形式,旨在促进物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3,(9):4-8
集群企业创新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网络是集群企业创新的资源平台。文章首先探讨了集群企业创新中的竞争、合作与创新特点;其次重点研究了知识网络下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指标维度,构建了影响过程模型;最后对上海张江IT集群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SEM进行检验,得出集群企业学习能力、知识网络特征和网络能力正向影响创新绩效的结果,为集群企业知识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集群网络的视角分析企业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并将集群企业知识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可以分解为三个关键问题:集群创新网络特征分析,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对企业从创新网络获取知识的影响分析,以及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绩效间的作用机理分析。最后,通过构建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绩效的综合概念模型,揭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特征与企业知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企业经济》2017,(10):49-56
通过梳理关于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的相关文献,分析产业集群升级理论以及集群创新网络特性理论,认为影响集群升级的关键因素包括创新基础因素、创新资金投入因素和创新资金支出因素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创新网络成果传递能力对集群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该作用还受到国家创新政策的调节。构建集群创新网络创新成果传递能力对集群升级影响的理论研究框架,并以全国42家创新型产业集群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创新网络成果传递能力对集群升级的作用关系。最后,从改善集群企业创新能力、集群创新网络成果传递路径和创新保护政策等方面,为推动集群升级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生态网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企业间的网络关系,而产业集群则是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结网的有效组织形式。笔者研究了产业集群与企业生态网络构建的相互关系,并以江门摩托车产业集群等为案例,分析了企业通过集群构建企业生态网络的机理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内的供应链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根本动力。通过供应链的创新,产业集群内的市场竞争将形成单链企业合作,多链展开竞争的模式,企业的自主创新将转变为基于供应链网络的合作创新。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当前集群创新中存在的技术外溢与企业创新动力不对称的问题,在第一梯队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中得到了解决。所以,在集群网络内应当建立起清晰的供应链板块,利用供应链的网络创新优势展开创新,通过供应链创新的主要活动和支持活动推动集群的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的兴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是建立民营科技企业虚拟集群模式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宏观经济科技环境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民营科技企业特征和虚拟组织优势,提出了民营科技企业虚拟集群发展的四种有效模式,并设计了民营科技企业虚拟组织集群的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0.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物流集群产生的各个方面优势,对物流集群的创新机制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物流集群的四种创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物流集群的发展过程就是集群从松散型创新模式向综合型演进的过程,为培育物流集群网络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本文这里主要指的是技术创新。Piore和Sabel认为持续创新是产业集群极为重要的特点,也是其不断增长的前提,“生产活动的融合,某种意义上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将保证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平衡,以及持续创新和采用新技术”。可见集群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信任机制下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构建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产业集群在我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信任机制的基础上,从产业集群对创新网络的影响、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及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等方面对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进行初步的研究,并提出产业集群要依靠本地企业与其他企业间、企业与支撑机构间的集聚构建区域网络创新系统,不断持续创新,才能快速、健康地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产业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中,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地方产业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Stahle对经济系统的分类方法,结合Nooteboom关于组织间网络结构的观点,将产业集群内的组织间网络区分为生产型网络、发展型网络和创新型网络,进而探讨不同类型组织间网络知识活动的主要特征,旨在为梳理集群知识资本的创造机理提供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冰 《企业活力》2006,(10):64-65
在全球化和本地化并存的世界经济中,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学术界早就发现,众多企业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相近,且产品具有某种程度类似性和生产关联与相近性,那么企业的聚集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益。这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凸现尤为明显。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台湾新竹等企业集群所取得的成功,昭示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  相似文献   

15.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群企业如何针对不同创新模式选择更有效的创新网络是必须直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重庆市164家集群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渐进式创新模式下,集群内部网络关系嵌入比外部网络关系嵌入更能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突破式创新模式下,集群外部网络关系嵌入比内部网络关系嵌入更能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双元创新模式下,集群内、外部网络嵌入的交互作用和平衡关系均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鉴于此,集群企业如果偏好渐进式创新模式,应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拓展与内部网络联系的深度;如果偏好突破式创新模式,应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扩展与外部网络联系的广度;如果谋求双元创新平衡模式,则应把资源均等地投入到两种网络中。  相似文献   

16.
德国集群策动计划对浦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慰华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4):13-18,45
德国集群策动计划已成为当前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国策之一,并已取得显著成效。集群策动的核心即政府通过尖端集群的竞选,对内部紧密关联、有实质性研发创新关系的特定技术领域或价值链关系的集群,建设和提升区域创新网络进行扶持。同时又高度强调科技创新的可应用性,以及小企业在其中发挥的积极和重要作用。集群策动计划对浦东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途径。未来浦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从明确中长期战略产业重点、重点扶持"技术联盟"、扩大国际创新合作、着力提升服务能力、拓展各类社会资本等方面进行调整,为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创造更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创新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珂 《企业活力》2007,(5):63-65
<正>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产业集群有四种升级方式: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功能升级及价值链升级,无论哪一种升级方式都离不开创新,所以,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产业集群的创新问题。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相伴而生,但并不必然产生强大的创新功能,只有加以正确引导和培育,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才能不断成长,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而成为产业集群升级的根本动力源。本文以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为基点,研究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集群创新网络面临的压力、动力、保障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集群创新网络相对于其他创新网络而言,一方面,其不进行知识共享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其知识共享的动力更强,机会主义风险更小,因此集群创新网络更有利于知识共享和联合研发。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阐述了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特点,随后分析了江苏产业集群现状,并提出了江苏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的动因以及途径,根据不同的网络结构对应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本文在界定集群创新网络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浙江省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典型特征,并针对目前浙江省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