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劳动合同法》第26、28条的适用和执行过程中,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宗旨出发,可以考虑区分劳动合同的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劳动合同的相对无效制度的价值在于弥补现行的《劳动合同法》第28条在适用中的不足,并与《劳动合同法》第27条衔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正当的工资请求权和关涉到其他善意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劳动合同法上的部分无效、绝对无效、相对无效、无效行为转换等制度规则共同组成劳动合同的效力群制度。  相似文献   

2.
间接代理中,本人与第三方都能够在特殊环境下使用介入权,进而在以往缺少直接关联的本人与第三方间构建法律联系,让原来约束代理人以及第三方的协约对本方以及第三方都形成约束.中国亦在《合同法》中明确了间接代理体制,被看成是中国法律"与国际对接"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连带责任是我国《民法通则》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民法通则》共规定了5种不同的代理连带责任,其中这些代理连带责任因为法律效力的不同分为有效代理和无效代理。对于不同法律效力的连带责任相关责任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不同的,可以说导致连带责任发生的原因是多种的,但是其在法律性质上都属于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4.
陈泊语 《企业导报》2013,(10):155-155
在民事代理法律制度中,表见代理是一种不易界定的类型,其认定问题一直存在分歧。我国《合同法》第49条虽然规定了表见代理,但我国的表见代理制度仍有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5.
供应链系统中的共同代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综述了国内最近几年委托代理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介绍了基于多委托人-单代理人的共同代理理论。在二者的基础上,对于现代供应链中多委托人-单代理人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建立一个一般性共同代理模型,并给出模型解释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有关代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滥用代理权的行为,视为无效代理B.在无权代理的情况下,如果经过本人追认,无权代理人所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归属于被代理人C.违法行为不得适用代理D.授权委托书授权不明的,代理人应当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被代理人负连带责任2、甲于2000年5月10日同乙签订保管合同,5月12日甲将货物交  相似文献   

7.
王蓓蓓 《企业经济》2003,(12):128-129
随着我国各种法律,尤其是民商法律不断地在摸索中发展,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发展代理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提供了法律上的准备,使外贸代理制度趋于完善。新《合同法》在“委托合同”中第四百零二条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授权的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就属隐名代理。这种代理除了确有证据证明受托人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订立合同外,代理的…  相似文献   

8.
论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的关系及其区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权代理,又称欠缺代理权的代理,指无代理权的人代理他人从事民事行为。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三种:根本无代理权、超越代理权范围进行的代理以及代理权消灭以后的代理。根据现行《合同法》,无权代理人以本人名义与他人订立合同并不是绝对无效的合同,它可以因被代理人的追认而使无权代理行为有效。追认在性质上属于被授代理权的行为,能使无权代理具有与有权代理一样的效果。追认具有溯及力,一旦追认,因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从成立之时起即产生法律效力。对于无权代理的追认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追认权是被代理人享有的民事权力;(二)追认是事后承认,属单方法律行为;(三)时间上有限制;第三人为善意时,追认行为应在善意第三人催告期间或其回意思表示之前作出,否则无权追认。  相似文献   

9.
衣雅倩 《企业导报》2013,(8):146-148
《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中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连带责任,这种连带责任的性质是间接责任还是共同侵权责任,或者是不真正连带责任,在学界存在着争议。本文从这一争议入手,分析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性质是不真正连带责任,并明确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含义与特征。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去年,我们与内蒙古某机械厂签订了一份农机配件的购销合同,当我们按合同规定发出货物后,却迟迟收不到货款,后来去人催要时才得知,原来与我们订合同的是一位个体户,他通过机械厂供销科一名副科长偷盖了机械厂的合同专用章,采取欺诈手段与我们签订了合同。现在,这个个体户没有偿还能力,机械厂又不承担责任,我们该怎么办?银川市:刘建臣刘建臣同志: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所签订的合同为无效合同。《民法通则》第66条也规定:“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根据你信中…  相似文献   

11.
连带责任原是民法中的概念,随着行政法的发展,这一概念也逐渐渗透到行政法中,并在立法上有所体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规定:"被告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与他人恶意串通共同违法侵犯原告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该条不仅明确规定了连带责任,同时由于他人的责任既可能是行政责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主要集中于《劳动法》第二十条、《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和第八十二条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九条和第十一条等条款当中,上述条款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含义、签订条件、法律责任等作了较为具体、全面的规定。但在具体运用时经常出现理解和适用上的问题。本文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法律适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13.
沈燕倩 《企业导报》2010,(8):165-165
票据无权代理的内涵区别于民事无权代理,票据法上一般仅指狭义无权代理。我国《票据法》第5条第2款对票据越权代理作了规定,但是该规定不符合票据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持票人的权利的保护力度不足,易产生纠纷。对票据越权代理的概念、以及相关规定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见解试图完善我国票据越权代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根据《经济合同法》第七条规定,下列4种经济合同为无效: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计划的合同;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所签订的合同;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签订的合同,或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或者同自己所代理的其他人签订的合同;损  相似文献   

15.
与《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第14条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扩大了适用范围,放宽了适用条件,给予劳动者以选择的权利。本文通过对《劳动合同法》第14条的分析,建议用人单位在遵循《劳动合同法》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保持劳动用工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会计信息质量与委托代理理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会计委托代理体系的形成入手,对会计代理问题、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委托代理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从对代理人实施过程考核和双链条代理模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素珍 《现代企业》2005,(12):62-63
一、代理成本的产生 委托代理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中普通存在。无论何种形式的代理关系,本质上都是一种契约关系。契约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的不一致性和契约的不完全性,很难保证代理人的行为完全从委托人的利益出发,当双方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也就会产生代理成本。代理成本的产生通常是由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冲突,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20年中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内容体系。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上:(1)委托人对随机产出没有贡献;(2)代理人行为不易观察。在这一前提下得出两个基本结论:(1)在任何满足代理参与约束及激励的相关约束中,代理人必须承受部分风险;(2)如果代理人是风险中性者,则代理承受风险可达到最优。然而在我国传统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关系中,国家作为企业的终级所有人(终级委托人),经过多次委托代理关系,最后把企业经营管理权限委托给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在没有建立完善的经营者选择机制和激励机制的背景下。在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着大量中间代理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致国有企业低效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一方的目标要通过另一方的行动来实现。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代理方,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为委托方,双方的目标不一致,各自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委托人赋予代理人一定的权利(如使用一种资源的权利时),他们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代理人受正式或非正式契约的制约,代表着委托人的利益,并相应获取某种形式的报酬。在委托代理模型中,委托人想使代理人按照前者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只能观测到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他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充其量只是代理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委托人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代理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  相似文献   

20.
浅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第14条是该法颁布实施前后引起社会争议最大的条款,该条规规定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在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等方面比《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更宽泛,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导致众多企业对该条法律规定有所抵触。文章通过阐述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立法意义,比较《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定的不同之处,并解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以期修正企业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失偏颇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