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近年来,台湾与内地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顺差地区。在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下,本文总结梳理了两岸经贸交往的方式及取得的成就,分析了两岸经贸关系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拓展台湾与内地未来经贸交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4.
5.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互利共赢"的要求,我们要善于进行双向思维,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以大国视角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真正做到内外兼顾、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角度,回顾了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的历程,认为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部分让利"、"互利"和"共赢"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系统而深入地剖析我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战略内涵、战略目标和实施重点,希望有助于我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理论的完善和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8.
9.
经济全球化是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形成的理论逻辑起点,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全球化时代的理性选择。博弈论及国际合作理论是互利共赢战略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和实施依据。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对外开放领域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两岸科技合作将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当局给两岸科技合作设置了重重政策障碍,限制了两岸科技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两岸科技合作所依据的客观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两岸科技合作政策亦应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11.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9月22日,历时3天的"2007年东北亚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简称东博会)在沈阳国际会展中心圆满闭幕。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本届东博会的外宾达800多人。除东北亚国家纷纷参展外,加拿大、德国、印度、意大利、乌克兰、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也参加了本届东博会。来自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近百个代表团和上百家重点高校、院所前来参展或观展。本届东博会时代特征突出,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的氛围更加浓郁。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以东北亚为主题的区域性、综合性国际科技展会,东博会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展会,为东北亚区域科技、经济合作与交流树起了一块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世界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知识经济、电子商务、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世界经济趋势及两岸经贸关系的现实表明,海峡两岸未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台湾也只有加强同祖国大陆的全面合作,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ECFA的建立与海峡两岸垂直分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中国大陆加入WTO以来中国大陆出口的垂直专业化比率,以及东亚各经济体的中间产品的来料比率及其贡献,本文发现,无论是在出口总量上,还是在台湾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主要产品,其对中国大陆垂直专业化的贡献程度从2002年以来一直在下降。这表明中国大陆不断深化的开放并没有促进海峡两岸产业链的进一步深化,相反,受此前台湾的"戒急用忍"政策所至,海峡两岸产业互补性垂直分工减弱。进一步采用GTAP模型模拟中国大陆参与东亚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各种不同场景,结果显示,通过ECFA参与中国大陆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三种模式均有利于提高台湾来料对大陆出口垂直专业化的贡献度,有利于台湾走出在东亚分工体系中被边缘化的困境,优化海峡两岸产业垂直分工体系。反之,如果中国大陆率先与其他东亚国家实现全面贸易自由化,会给两岸产业垂直分工模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初,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国家战略。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的:高校要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高校科技创新应当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同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两岸合作建设台湾海峡(闽台)生态经济实验区的设想。福建和台湾两地的经济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而且迄今无合适的对策。生态经济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国国土整治即将展开,生态经济实验区的设想因而是现实的。福建生态环境较好,有可能在生态经济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台湾和福建地理特征相近,生态压力更大,双方合作有可行性,并可能为两岸的统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18.
百余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齐聚重庆,研讨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大计,探寻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突破口,描绘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当前美国将科技领域视为地缘博弈舞台,构建关键技术封锁网络。为突破封锁打压,打赢关键技术攻坚战,亟须探索总结产业、技术等不同层面创新发展路径。围绕不同创新主体、不同需求场景,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提出三种创新模式,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错位协同攻关格局。具体表现为宏观层面为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国家重大工程驱动发展模式,瞄准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中观层面为多层次“链长制”发展模式,实现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微观层面为常态化“揭榜挂帅”发展模式,以单点技术攻关,实现快速响应,激发内生潜力和创新活力,三种模式在商业航天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基于此,研究从立足技术发展需求、打造产业生态“内循环”、铸造更多“大国重器”维度提出优化建议,增强关键核心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