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01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出资期限、验资程序等方面的修改,意味着我国注册资本制度由实缴登记制到认缴登记制的转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由法定资本制到授权资本制的转变,事实上仍属于法定资本制。但这种转变却不可避免地会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造成影响。在资本认缴制度下,资本的保障功能式微,债权人面临的风险加大。因此,资本认缴制度下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仍需综合考虑现阶段的相关规定,并适当增加新的举措予以完善,以期达到股东、公司以及债权人利益更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王磊 《金卡工程》2009,13(3):98-99
本文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我国建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迫切性出发,对我国《公司法》第20条规定的公司法法人格否认制度进行了论述,论述的角度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和适用范围,适用要件包括主体要件、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适用范围主要为资本显著不足、利用公司规避合同及法律义务以及股东与公司间的人格混同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为防止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以损害公司和债权人利益,各国纷纷引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对公司人格独立制度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加以修正和补充,对公司的独立人格不予以考虑,直接追究股东的个人责任,以平衡公司与股东的权利和股东与债权人的风险,这便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作者认为,我国引入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有利于金融债权的保护,必须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两方面尝试和完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从而抑制社会信用缺失现象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4.
公司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抑制公司股东利用公司人格的这种否认制度而滥用股东权利。《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应当承担连带和赔偿责任。本文主要介绍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概念、相关的立法、以及该制度的益处和缺陷。  相似文献   

5.
新公司法自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了,这次公司法的修改注意到公司利益及其相关利益者,例如与包括银行在内的债权人的平衡,不仅在制度规则上有很大变化,也在立法理念和立法政策上有很大转变。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确定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相似文献   

6.
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已成为普遍现象。本文认为,由于股东之间没有订立公司契约,公司章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工具,是导致这现象产生的原因,只有立公司契约和完善公司契约,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才有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震 《涉外税务》2007,(8):60-6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确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规定当股东滥用公司控制权,利用有限责任来逃避债务时,由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本文从实践出发,论述了公司法人人格制度滥用在税收领域的表现、在税法中引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就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税法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股东出资制度是股东出资形式、出资比例、出资期限以及相关程序等与股东出资相关规定的统称。股东出资制度是公司资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完备的公司资本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各国或地区的《公司法》都对股东出资制度做出了细致而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我国2005年《公司法》确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但是真正法律意义上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活动还尚不成熟。本文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条件和现状入手,旨在探讨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立法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自我国正式实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起,公司法更为完善,但此制度起步较晚,相关案例也较少,目前还存在许多缺陷和理论死角。本文试图从公司法的特征、试用情况等对此制度进行评析,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