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99年邢台市确定了“一个目标、三个重点、五个加快”与“三个保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一个目标,就是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三个重点。一是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从阐述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出发,介绍了人力资本概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其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作者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必须吸收和借鉴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加大教育(包括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等)投入,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讨论的焦点。而"增长模式"的提法本身就是将增长源泉归结为某种技术因素,体现了认同现行制度结构的倾向。该文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说明了改革从对私人部门的激励转为对公共部门的激励,在取得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削弱经济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效益刘永江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九五”期间我国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意味着我国今后一切经济工作都要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核心。这对于我们历经十几年的对外开放来说,无疑也提出了必须与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创立一个新的分析体系并用此来解释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源泉,传统的索洛方法只包括投入与技术进步两方面内容。我们创新地引进结构调整作为第三个增长的源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结构调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即通过将资源从低效率的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的部门,尤其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生产上。我们还发现资本投资在对农业生产及乡镇企业的回报率比在城市要高许多,表明在农村地区缺乏投资。另一方由于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的劳动生产率还是很低。因此,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促进跨部门跨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对提高整个经济效率将会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和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选 《生产力研究》2006,(2):36-37,62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实现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的组成形式或者说是实现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增长源泉构成及其路径。文章从资金短缺、劳动力过剩、地区经济结构不平衡、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四个方面探索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和必须克服的障碍,得出非均衡转变战略和资本密集型投入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 ,经济增长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同时又不断地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需求 ,这就大大地促进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另一方面 ,在创造、推广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基础上 ,科技创新又不断地促进经济增长 ,并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技术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与动力。现代经济的增长不是更多地依赖资本和劳动力 ,而是极大地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 ,这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当代经济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当…  相似文献   

8.
现代经刘增长表明,大量的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固然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其投入产出的效率和效益,即经济增长的素质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状态。经济结构既是现实经济运行的具体体现,又是资源配置效果的深层反映,结构问题实质是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演进及其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结构的调整和变动来体现的。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效益和质量提高的经济增长,形成结构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抓好结构调整,也就抓住了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极为重…  相似文献   

9.
推进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和原则盖兰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和粗放型相比较,集约型重视速度效益统一,重视经济数量和质量统一,走的是一条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新路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涉及到的问题很多...  相似文献   

10.
论技术创新扩散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而一项技术创新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创新本身,而在于创新的扩散,技术创新只有扩散,才能够创造出规模效益。本文主要探讨技术创新扩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席晶  雷钦礼 《经济前沿》2012,3(6):43-51
目前关于产品种类扩大型和熊彼特质量改进型的技术创新内生增长模型均较完善,但缺乏同时纳入两类技术变革的内生增长模型。本文构建了包含两类技术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综合分析了技术进步导致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并利用全素生产率核算方法进行了测算。测算发现在1995年至2009年期间政府有意识的技术研发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了12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政府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同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基础设施既可以作为特殊的资本存量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促进投资和劳动力增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提高存量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效率)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Barro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中国199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对两条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交通、能源、通信三类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均表现出异质性。直接效应呈动态上升趋势,中介效应则逐渐下降。针对异质性的原因,本文进一步采用非线性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规模扩张型、数量型或外延型,而不是以质量型和内涵型为主的形式。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具有规模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不显著,但也对经济增长具有持续促进作用。这说明目前我国三类基础设施仍然具有较大投资潜力。其中的关键是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基础设施既可以作为特殊的资本存量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促进投资和劳动力增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提高存量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效率)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Barro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中国199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对两条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交通、能源、通信三类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均表现出异质性。直接效应呈动态上升趋势,中介效应则逐渐下降。针对异质性的原因,本文进一步采用非线性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规模扩张型、数量型或外延型,而不是以质量型和内涵型为主的形式。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具有规模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不显著,但也对经济增长具有持续促进作用。这说明目前我国三类基础设施仍然具有较大投资潜力。其中的关键是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相似文献   

14.
对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判断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前提。利用2009年中国分省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数据,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工业增长的动力源进行判断,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二者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度为98%,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外延式增长;同时,资本产出和劳动产出弹性之和为1·2,说明中国工业增长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因此,通过规模扩大促进经济增长仍应为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增长中要重视劳动的产出弹性增加,即人力资本是经济转型和增长的未来持续动力源。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后哥本哈根时代,节约减排已成为全世界社会经济的紧迫课题之一。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参与部门,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国家战略的契机下,通过其信贷杠杆以及银行支持政策,提高了新能源产业的综合效率,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等各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问题,确定银行支持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从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6.
潘林伟  马迪  吴娅玲 《技术经济》2017,36(10):114-122
把金融效率分为资金聚集效率和资金分配效率,采用2001—2015年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资金聚集效率和资金分配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别验证了政府干预对上述相关性的影响。全国整体层面的检验结果显示:资金聚集效率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资金分配效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分区域检验结果显示:资金聚集效率和资金分配效率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加入政府干预变量后的检验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影响了区域金融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效应的释放,且这种影响同样存在区域差距。这表明,具有不同发展初始条件的区域对金融政策的实施和调控具有异质需求,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经济增长转型及政府职能转变,选择合适的金融领域实施相应政策,有效提高区域金融效率,支持经济长期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修华 《经济地理》2007,27(2):183-186
通过运用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机构信贷比率、金融市场发展指标对我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出绝对差异,而且相对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且在信贷资金运用效率上中部劣势尤为突出。回归分析也证明了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因此,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有利于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is study develops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account for sources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Solow approach is expanded to include another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structural chang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structural change has contributed to growth significantly by reallocating resources from low‐productivity sectors to high‐productivity sector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turns to capital investment in bot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enterprises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urban sectors, indicating underinvestment in rural areas. On the other hand,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remains low, a result of the still large surpluses of labor in the sector. Therefor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ural enterprises and an increase in labor flow among sectors and across regions are key to improvements in overall economic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9.
The aims of this article are to propose an overall index of social exclusion and to analyze its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European countries. We approach social exclusion as a multidimensional phenomenon by a three‐mode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Tucker3 model). This method is applied to estimate an indicator of social exclusion for 28 European countries between 1995 and 2010. The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in the short run: (1) Granger causality runs one way from social exclusion to economic growth and not the other way; (2) countries with a higher level of social exclusion have higher growth rates of real GDP per capita; and (3) social exclusion has a larger effect than income inequality on economic growth. The policy implication of our analysis is that social inclusion is not a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hort term.  相似文献   

20.
The author attributes economic growth in Hungary to three factors: structural change, increase of 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On the basis of this he points out that in the 1950's the first two factors were responsible for nearly half of the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1960's this tendency has chang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has been taken by the increase of productivity. As the main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is the increase of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in the further part of the study the author makes an attempt to break down the development of Hungarian industry into its components and to analyse their efficiency.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e investigates what further increase of industry the resources accumulated till now and their probable growth will allow in the futur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ole of material and human resources the autho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ndustrial production will increase in the future at the same rate as productivity.
The increase of industrial investment will probably be lessened, which postulates the greater increase of capital productivity as well as that productivity will increase at a higher rate than the capital-labour ratio.
These conclusions assume an increase in the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investment and an above average increase in the high-productivity branches.
A further source of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is accumulated human capital. The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 is one of the guarantees for the ever-increasing role of productivity i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