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随着中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的变化,内陆腹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步走向改革开放的前沿.基于开放进度指标,系统分析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现状及比较,以山西省为例探讨内陆省份的特色对外开放路径.依托地域广阔、资源富集、产业基础完备的优势,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作为资源型内陆省份,山西省对外开放基础薄弱,开放型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开放不足仍是制约山西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短板.新格局下山西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联结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制度创新提升开放能级,打造制度高地、创新高地、环境高地,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相似文献   

2.
深入认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对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十分重要。本文全面阐述了未来五年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创新举措。包括: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本文的分析对于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下,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中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一方面,数字经济的特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充分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有效作用于高质量发展,通过动力机制、效率变革机制、产业融合机制、治理协同机制、普惠共享机制,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增镇 《经济师》2023,(8):12-13+15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始终,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进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张明 《经济学家》2022,(12):20-2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无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对此做出了指引和描述:“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上述内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理解。事实上,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就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在改革开放前四十年,中国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加快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是合肥市目前重点推进的发展工程之一.本文根据界定的新时代合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主要内容,构建测度合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水平的指标体系,搜集合肥市近十年的指标数据,借助熵权法合成出新动能指数,并基于各级新动能指数对合肥近十年的新动能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发现合肥市2010年至2019年新动能水平总体上稳中有升,其中供给侧动能发展势头强劲,结构转换动能稳步增长,需求侧动能增长较为缓慢且波动较大.最后综合上述分析结果,针对现阶段合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动能培育的特点,提出若干切实可行的有助于合肥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对策建议:以创新挖掘引领新动能培育;以结构升级壮大新动能培育;以持续开放促进新动能培育;以协调发展布局新动能培育.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高质量利用外资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逻辑看,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资本循环理论,高质量利用外资能够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平衡与稳定,强化国际循环的通畅与升级,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实践经验看,高质量外资通过经济助力、产业赋能、技术溢出、制度优化等途径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同时通过外贸促进、金融协同有效促进国际循环。但是,我国仍面临外资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大国政治博弈和科技封锁加剧、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等现实挑战。应当在产业政策上引导高质量要素集聚,在区域政策上推进跨区域引资协同,在营商环境上搭建全方位服务体系,在平台载体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行政规制上夯实负面清单与安全审查保障,从而助力我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地理区位异质性下产业集聚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框架,对要素禀赋、创新投入、制度因素、生态保护、交通条件、对外开放六个因素如何对产业集聚产生动力进行了研究。进一步通过采用空间SD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地理区位异质性可以对本地区的产业集聚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产生影响;产业协同集聚亦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产业协同集聚较好的区域周边也存在着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较好的区域。基于此,提出更好发挥人力资本优势、改变制度变迁方式等政策含义,以期更好地发挥黄河流域在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作为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具有技术性、互联性和倍增性等典型特征,通过创新要素的高效集聚与创新组织的精准匹配,重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通过促进产业变革调整与贸易转型提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形成网络效应,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数字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同维度的相互渗透、相互反馈及协同演化的进程。当前,数字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在于提高数字创新能力、深化数实融合、增强数字普惠共享及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具体需要促进数字创新的加速发展,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基石;营造数字网络的生态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绩效倍增;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提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0.
徐唯燊 《经济学家》2021,(12):81-89
南北方对外开放是以各区域开放基础和定位为前提的,并不存在明显分化趋势,但南北方对外开放差距也客观存在.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南北协同开放是完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联动机制的应有之义.当前,国际经济增长格局重塑、产业分工体系调整、贸易投资环境变化给南北方开放带来重大挑战,但危机中也孕育了新机.南北方应在共同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延链强链形成开放新优势、联手提升规则制定主导权三方面率先突破,协同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相似文献   

11.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国际经验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驱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的制度至关重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注重发挥政府在重大科技研发中的引导作用以及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从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经济动能和经济贸易5个维度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世界前沿国家、高收入国家以及世界平均水平比较发现,2000—2020年中国经济质量明显提升且与发达国家总体差距减小,经济动能和经济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大,经济贸易差距较小。同时,提出应继续从优化经济内部结构提升经济效率、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4条路径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定位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对过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继承和拓展。在内涵上,经历了1.0阶段的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效率提升,2.0阶段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以及3.0阶段的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高质量发展还进一步体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及以人民为中心三个方面。在路径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此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十三五"规划向"十四五"规划的战略转型机遇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呈现一系列新变化: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区域大循环格局开始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开放格局。笔者认为,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加速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的转型和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新时代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区域总体协调发展与区域相对均衡发展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导向、以"四个全面"作为区域战略布局基础。新时代的高质量区域经济政策调整方向表现在建立梯度化层次化的区域创新系统,提升区域数字一体化公共服务系统的供给质量,强化内外互通的区域开放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徐丛春  胡洁 《海洋经济》2020,10(5):57-64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应从科学利用与优化配置海洋资源、谋划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海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高标准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打造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新格局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客观要求现有开放模式作出适应性调整。与以往相比,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的特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素空间、动力空间、国际空间、活力空间、安全空间。如何更好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重大部署,概括起来就是要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更为可控的全面开放战略,努力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旗帜,以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新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回顾中国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其次阐释新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使命,而后提出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应从深化“五通”合作、拓展合作新领域、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强化企业风险防范等方面加强工作。此外,地理学者应该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道路,开展国际发展、国别地理、世界地理、“一带一路”建设案例、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胡伟  夏成  陈竹 《经济纵横》2020,(2):81-90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加速凸显,急需进一步通过深化开放,为发展注入新动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随着东北亚深度合作的外部环境遇暖,"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正推动东北地区成为向北开放的主阵地,为东北全面振兴持续注入发展新动能。为推动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应率先推动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发展模式,着力建设面向东北亚的跨境大通道,积极探索东北亚区域合作新模式,以特殊政策推动沿边开发开放。  相似文献   

18.
李明  王卫 《经济纵横》2023,(6):90-98
作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体系,区域经济是物质财富生产过程的重要地域空间体现。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已形成“以点辐块,以块带面”的多层战略布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锁钥。为此,必须深刻领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目标要求,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在飞地经济区域合作模式下,受托主体通过要素投入、利益分享及动态博弈,可实现利益主体帕累托最优,契合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飞地经济以跨区协同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为统领、以生产布局优化重塑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体系为架构、以绿色创新驱动经济增量创新发展和存量转型升级为动能、以利益分享改革破除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为保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19.
黄群慧 《经济研究》2021,56(4):4-23
本文从经济现代化或者说是工业化视角出发,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和政策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已有研究强调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的属性不同,本研究更加强调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到新发展阶段后的高水平的自强自立。一是提出了"阶段—模式—动力"的三维理论解释,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现代化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现代化路径,是中国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而探索的、以自立自强为本质特征的、突破"依附性"、具有"替代性"的一种经济现代化模式,是一种充分利用大国经济优势、围绕着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经济现代化战略;二是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内涵是推进高质量工业化战略,实现从成本驱动、出口导向、高速度工业化向创新驱动、内需导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三是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双协同"政策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有效协同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效协同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下,加快形成一种...  相似文献   

20.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区域开放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水平开放经济必然由更高的自主开放能力驱动。江苏开放经济发展处于规模偏好向质量提升转变的重要历史节点,要素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双向开放格局与更主动的开放生态,构成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现实基础。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江苏开放格局重构需在驱动机制、创新协同、创新要素集成等方面积极行动,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自主开放创造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