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失地农民的土地保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化、工业化使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征地补偿制度不合理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受损 ,“圈地风”引发了许多问题。笔者认为 ,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就必须进行所有权制度重新安排 ,用“农民 专家”模式保障农民的土地交易利益 ,用土地资本化方式保障农民土地的永恒利益。  相似文献   

2.
浙江绍兴县王坛镇南岸村地处该县南部山区,人均水田面积0.48亩。由于人均耕地少,耕种条件也不好,大多数劳动力都外出经商务工,家里的那点土地留给女人、老人勉力耕种。但是,外出的人总还是难免被那点地牵绊着。每当农忙时节,他们常常被要求回家帮忙,耽误工作和生意,付出的代价往往比地里的收获大得多。如何帮助农民卸下“包袱”?南岸村在土地流转上做起探索与尝试。该村在全面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创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相似文献   

3.
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根据家庭承包制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局限性,从完善家庭承包制,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目标出发,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这些改革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延长土地承包期(如15年、30年不变),人口增减都不调整土地面积,经过发包单位同意,农民可以把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出租或抵押。这种做法有利于农民节制生育,寻找新的职业,向非耕地农业和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向小城镇移居;与此同时,促进土地相对集中,逐步发展规模经营。二是将家庭均包制改为自愿投包制。这种办法的特点是:土地承包期比较短(一般五年左右),把市场竞争机制引进承包制,通过定期投包,使土地不断增值。三是集体向农民“反承包”和“租赁”承包土地,或让农户以承包地参股分红。这种做法,使承包户得到一定的土地占有权益,乐于将一部分承包地转让出去。四是实行“口粮田”均包,“责任田”投包的“两田制”。这种办法可保证农户的口粮供应,使一部分土地能够统一开发利用,实行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贵州省安龙县的2000余户农民自愿将承包田地托给别人管理,自己则投入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当地农民形象地将这种土地经营机制称作“土地信托”,即在农民自愿和保障其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将其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有偿、有序地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土地信托”这一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是在农村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情况下,农民自发、自愿的一种选择。安龙县龙广镇是著名的商贸集镇,十分繁华。富裕的农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加工、运输、餐饮、建筑等行业。由于无暇顾及承包地,他们…  相似文献   

5.
1减免农业税后,农村土地经营方面发生的变化 1.1农民对土地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由于农民经营土地负担过重,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效益低下,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收益廖廖无几,甚至出现负效益。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把种地看作是“副业”,不愿为土地注入更多的劳力和资金,土地利用率不高,有些土地甚至被撂荒。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后,有些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要地,有些原来不愿经营土地的也要地,有些长期被撂荒的土地也被重新“捡”了回来。据调查了解,2004年湟源县返乡务农的农民有88户,全县恢复撂荒耕地27.6公顷。原来种地的农民也加大了对土地的投入,重视选用优良品种和科学种田。  相似文献   

6.
当前,各地农村通过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进一步加大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对此农民无不拍手叫好。但是,一些地方在开展二轮土地延包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少较棘手的问题,其中“三户一人”耕地清退难就是一个比较普遍和敏感的问题。陆显俊同志的这篇文章,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有效解决办法作了阐述,虽属一孔之见,却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好土地延包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普遍出现了农民增收难、农民承包土地流转难、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外出就业难、农民权益保护难等新情况。2002年,江苏省农经系统在切实抓好“三项管理”、“四项指导”基础工作的同时,率先提出以农经站为依托,建立乡镇农经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以会计代理、土地流转、集体资产经营、劳务中介、农村扶贫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农经“五项服务”,  相似文献   

8.
土地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人类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利用好土地、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它的作用,一直以来就是一些专家和学者所关心的问题。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年轻人开始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农村慢慢的变成了仅仅只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空心村”,大片的土地开始荒芜,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已经在开始消失。目前,扶乾村的大片土地已经被承包出去种植风景树,农民耕地面积减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究扶乾村土地利用问题,对保障农民生活和区域粮食供应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扶乾村土地利用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发生的许多矛盾常因土地纠纷而起,村民之间因土地矛盾而结仇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未出台之前,有些农民因外出打工或因种地收益太低,主动放弃自己所承包的土地,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私自交由别人耕种,甚至多年撂荒不种。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延包状况问卷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土地延包中的农民心态以土地承包为核心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土地延包是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情。调查表明,由于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各地有效地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土地延包政策进行了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目前全省有9...  相似文献   

11.
玉林市土地利用率很高,存量土地较少,用地形势严峻,作为广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地区,玉林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玉林在城乡一体化土地综合整治和农业合作试验区农业产业化项目用地采取“只征不转”的做法。玉株在土地管理中存在项目区经济基础弱、资金筹集难度加大、拆旧复垦后耕地的质量、农民的思想工作与生活保障等的主要问题。对策建议:应充分做好试点前期准备工作、规划与监管并行、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探索多途径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总结美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方式和特点,对美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进行分析,为中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提供借鉴意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美国土地交易和土地立法实践形成了美国农民土地权益“三层次”保护机制,即美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价值层、机制制度层、机制实体层。研究结论:美国农民土地权益“三层次”保护机制对中国有借鉴作用;中国应建立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价值层;加快颁布实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中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制度层;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创新中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实体层。  相似文献   

13.
一解决土地抛荒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土地抛荒现象毫无疑问,农民弃耕抛荒土地,给我们当前的农业农村工作出了一道难题,而且短时期内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说它难解决,主要有3点原因:一是农业生产水平近期内难有大幅度提高,加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传统农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农业作为弱质低效产业的现状将继续维持,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会很快增强。二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夹击,要实现高效益,缺乏有力的保障,而外出打工风险较小、收入较高,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普遍。三是大多数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既害怕失…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抛荒的“新土地革命”的社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和农民的根本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在中国现有的状况下,土地仍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的生活保障只能依存于土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很大范围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致使农村出现了大面积的土地抛荒现象。同时,经济的长足发展,已使得传统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难以与现代农业规模经济、产业经济经营的要求相适应。土地资源需要更优化的配置。一种意在解决土地抛荒的新型“土地运动”———土地流转———在这种背景下顺应而生,从而引发了…  相似文献   

15.
解析征地制度改革的主流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尊重农民的土地物权”优先于“让利于农民”的价值取向选择,对征地制度改革的主流思路进行了解析和批评。中国现行征地制度基本架构的最大缺陷是它没有与城乡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的成果相衔接,学界的主流思路没能切中这一要害。未来征地制度改革政策设计的着眼点将实现从“让利于农民”到“尊重农民的土地物权”的转变,改革重点也将从“提高补偿安置水平”转换到“区分征收和征用”上来。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在内部构造上是一种准公共权力,中国的征地制度改革设计不能照搬国外的公益性目的说。以集体土地所有权为标的的土地征收是一种拟制的征收,以土地用益物权为标的的土地征用反而不逊于实质的典型征收。  相似文献   

16.
靠什么保卫农民的土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坚持“土地市场化改革”取向的条件下,明确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明确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有利于保护耕地,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减少农民数量,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南方农村》2011,27(2):1-1
在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目前的核心还是在土地上,焦点、难点、重点、分歧点都在土地问题上。农民与土地是唇齿相依,只有土地定权,农民才能够定心。只有让每个农民拿到一个像结婚证一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权利证书,农民心理才踏实。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安定。”他说,“在中国,任何一个政策,如果违背农民的意愿,肯定要失败,各个地方搞户籍制度改革,如果就盯在农民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上,肯定走不逦,农民也不会答应。农村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如果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硬与农民放弃土地权利挂钩,可能会对农民的长远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他指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土地政策的方向,防止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现象蔓延。我们在土地问题上不能再犯错误,不能够再折腾农民了。”  相似文献   

18.
汤云 《农业经济》1989,(1):30-33
一、土地规模经营的动因、态势、效应辽宁省农村于1982年全面推广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基本上是按人口或人劳结合平均承包土地的。当时实行这种承包办法,顺应农民的要求,克服了旧体制下“大帮轰”,“大锅饭”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都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第二、三产业的兴起,农民就业门路的拓宽,农村出现了一批以非农产业为主的村、乡(镇)。这些村、乡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城市郊区和工矿区,以及有特产的山区。在这些地区,原来的“人人包地、户户种田”的平均承包形式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矛盾。(1)一部分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民兼营土地,把种田当作副业,“脚踏两只船,不放责任田”,不想不种田,又不下力量种田,耕作粗放。约20%的兼业户亩粮食产量比一般户低10~20%,有的户甚至弃管撂荒。(2)以种地为主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通过落实土地延包政策,广大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受益权,提高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产经营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一是分散零星的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化种植,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二是仅限于人人平均分包土地的格局,造成一些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对土地粗放经营,而另一部分种地能手要扩大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是农民集体所有而由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作为集体土地的管理者(或代理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上应享有什么权利,在农村基层并没有搞清楚。因而出现了许多超越权限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本文依据党的农村政策和法律法规,重点论述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承包经营、土地调整、土地流转、土地补偿费使用上的权限,以规范其管理行为,维护农民权益,保持农村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