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以来,贵州省联社转换观念,加快发展,各项业务都实现了新的跨越。至8月末,贵州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79.01亿元,为2003年末的3.25倍,存款市场份额由9%上升到16%;各项贷款余额436.84亿元,为2003年末的2.95倍;贷款市场份额由9%上升到了14%;存贷款规模增长幅度连续三年保持全省金融机构第一位。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服务业比重和增速提高:2002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完成5409亿元,其中,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756亿元,增长1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提高,由“九五”期末的50.6%提高到2002年的51%。全市服务业利用外资高速培长,2002年服务业合同外资金额同比增幅达93.6%。  相似文献   

3.
尹进 《农业经济》1996,(5):24-28,31
农村工业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经济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农村工业已经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全省工业生产的重要方面军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截止到1994年底,我省农村工业总产值达1841亿元,是1978年的116倍,占全省农村让会总产值的比重达61%,比1978年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农村工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9%上升到1994年的39.8%,成为全省工业的重要增长点;在全部40个工业门类中,我省农村工业共涉足了38个,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初  相似文献   

4.
<正>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市水产业获得突破性发展。水产品产量迅速增加,2001年水产品产量达24.83万吨,是1978年的26倍,名列全省第四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大幅度提高,由1978年的2.6公斤上升到50公斤;渔业产值12.58亿元(不变价),是1978年的66倍,渔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1.2%提高到18.4%,水产业在大农  相似文献   

5.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花卉产业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加快,人们对花卉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国内流通网络初步形成,我国花卉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据统计1990~2001年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由4万多公顷扩大到24.6万公顷,年均增长17.95%;销售额由12亿元增加到215.8亿元,年均增长30.04%;鲜切花产量由2.2亿支增加到37亿支,年均增长29.25%;盆栽植物由1.6亿盆增加到10.5亿盆,年均增长18.65%。花卉出口由1990年的2000多万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8000多万美元。据农业部统…  相似文献   

6.
大邱庄是我国农村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典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十年时间,它即从一个历史上有名的穷村一跃发展成为富甲天下的“中国第一村”,一举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这由历史性的大跨越。 1991年,大邱庄工农业总产值18亿元,是1978年137.3万元的1310倍,1949年到1978年30年间总和的100倍,全村公共积累达4.8亿元,是1978年的300倍,上缴税金3538万元,是1978年的350倍。对大邱庄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人以“南有深圳城,北有大邱庄”相  相似文献   

7.
在10年改革的推动下,许昌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到1988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2万多个,为1978年的27.8倍,从业人员发展到42.6万人,为1978年的4.5倍;占农村劳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9.4%上升到30.8%,产值(不变价)达到18亿元,为1978年的10.5倍;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的比重由1987年的15.7%上升到51%;完成总收入19.8亿元,为1978年的11.5倍;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32.2%上升到62.2%;已成为许昌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8.
农村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郊区的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尤其是近郊地区,受中心城区的强烈辐射,城市化进程更为迅速。像长宁区的新径镇、阂行区的虹桥镇、普陀区的长征镇、徐汇区的华径镇、宝山区的彭浦镇等等,目前都已大部分转变为城市化地区。农村城市化的推进,使近郊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据新径镇1 992年到2002年的统计,十一年来全镇总收人由6.5亿元增到50亿元,增加值由1.3亿元增至5.43亿元,分别增长6.7倍和3.1倍。二是农民收人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垦区经济已有较大发展,但与全国横向相比,差距很大。找出差距,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措施,提高生产力水平,对今后垦区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垦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1.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从1978—1987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国民收入(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由7.1亿元增加到11.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5.4%,低于全国平均每年增长8.9%、全省平均增长6.7%的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由429元增加到72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31元,比全省平均少369元。社会总产值由20.5亿元增加到47.8亿元,平均  相似文献   

10.
一、总体发展情况“十五”期间,我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拉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一)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带动功能日益增强。到2004年底,全省较大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406个,比2000年增加2倍多;固定资产达到422.8亿元,比2000年增加3.6倍;全省粮食加工能力达到1513万吨,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2.31亿头(只),分别比2000年增加1倍多。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直接带动农户238.8万户,带动农民增收28亿元,户均增收1173元,比2000年增加2倍多。德惠…  相似文献   

11.
<正>湖北省是水产大省,也是水产苗种生产和销售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水产苗种的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07年全省水产苗种产量达到585亿尾,比2006年的538亿尾增产47亿尾,增长8%,是1978年94亿尾的6.2倍。自改革开放的1978年以来,全省水产苗种产量年均增长16.4亿尾,年均增长率为17.4%。水产苗种生产的品种数量也由单纯的"四大家鱼"发展到包括引进品种、杂  相似文献   

12.
一、成都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成都市农村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从1978年到198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含队营收入、农民家庭收入和乡镇企业经营收入)由17亿元达到40亿元,增长1.35倍。农民人均实得收入,由153元(含生产队分配、家庭自营经济净收入和乡镇企业发给务工社员的工资奖金)达到350元,增长1.29倍。由于生产的发展,收  相似文献   

13.
一、安康改革开放30年八大成就 1、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4.95亿元上升到189.85亿元,增长37.36倍,翻了5.2番,人均GDP由1978年的195元上升到6101元,增长30.3倍;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16亿元上升到147.74亿元,增长126倍;财政总收入达到20亿元,比1978年的3237万元增长61倍。  相似文献   

14.
昆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条件:首先,从纵向来看,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3.3番,2001年达到6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12.5倍,年均长12%,2002年达到73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15元增加到2001.年的13900元,比1978年增长9.1倍。财政总收入完成1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9.8亿元;  相似文献   

15.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面积69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6%。建国以来,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目前,已有78%的牧户实现了定居。青海省国土面积位居全国第四位,在整个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前不久,记者就如何加快青海牧区发展,采访了省委书记白恩培。记者:请您谈谈加快青海牧区发展的思路。白恩培:今后15年青海牧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牧区经济总量翻两番以上,即由预计2000年的90多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00亿元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了牧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打基础,到2005年,牧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左右,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牧民生产生活全部实现"四配套",即围栏草场、基地、牲畜棚圈和定居点,贫  相似文献   

16.
在新形势下如何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切实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是兵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之一。现就兵团2002年服务业工作情况以及新世纪头20年兵团服务业发展思路、目标及2003年服务业的主要工作谈几点意见。一、兵团2002年服务业发展回顾(一)服务业经济总量增加、比重上升,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2年,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完成80.38亿元,比2001年增长10.7%,连续两年保持了两位数快速增长,比自治区高2.6个百分点,占兵团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1%,稳…  相似文献   

17.
龙泉山脉的9县、区,自1987年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以来,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要,因地制宜地按照科学的区划、规划,大搞农业综合开发,闯出了一条高速发展农业的路子,变化巨大,效果显著.5年来,9个县(区)农业总产值由48.05亿元上升到65.57亿元,增长36.4%,高出全省同期增长的13.8个百分点;乡镇企业总产值由21.19亿元上升到83.5亿元,增长2.93倍,高出全省2.36倍增长比例;财政收入由3.32亿元上升到6.35亿元,增长91.3%,  相似文献   

18.
贵州是我国典型的农业资源强约束的山区省之一.分析、研究贵州农村经济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困扰贵州生存和发展最为严重的人口、生态和粮食问题,既有典型意义,又有普遍意义;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一、严峻的现实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1988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由82.23亿元增长到63.42亿元,增长1.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4.42元增长到397.74元,增长3.72倍.但是,近几年,由于自然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1979年至1988年,是四川省乡镇企业大发展的十年。十年间,乡镇企业从14.94万个发展到183.66万个,职工从179.71万人增加到695.8万人,总产值从34亿元增长到34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分别增长11.29倍、2.87倍和9.16倍,为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第一,对全省经济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十年来,四川省的社会总产值从480.18亿元达到1283.82亿元,年均增长10.33%,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09%,是社会总产值增长幅度的2.5倍。因此,社会总产值中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978年仅占2.07%,到1988年占到30.80%。  相似文献   

20.
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援,是加快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建国以来,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援有了很大增长。就四川而言,1978年支援农业拨款较1952年增长27倍;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1952年的7.95%上升到1978年的22.41%。27年中,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总额达到70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农村社队的接近34亿元。这些资金,对于促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78年粮食总产达到600亿斤,较1952年增长82.6%;农业总产值达到119.1亿多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较1952年增长1.04倍。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我省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是不快的,农业生产、集体经济、社员收入水平都不高,与人民的需要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很不适应。从支农资金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