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告导报》2006,(5):60-60
中国广告业恢复二十余年,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一群兢兢业业的广告人,同时也成就了一批广告人,而在他们中间有这样一群人,因为她们的存在,让刚性十足的广告圈平添了几分柔美的色彩-她们就是美丽与智慧并存的最具风采的女性广告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广告导报》2006,(3):26-29
2005年中国广告业依旧蓬勃发展.“第十二届中国广告节”、“第二届北京大学生广告节”、“金犊奖”、“金铅笔奖”、“金椰子周”乃至“中国广告风云榜”让业内外人士见证着广告业的成长。这其中有一群人为广告默默奉献着.她们在风雨中事受着广告带来的甘甜甘与苦涩.她们影响着中国广告业.也为广告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就是中国广告业中的巾帼英雄。[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雨佳 《广告大观》2005,(5):143-143
4月16日,“2004—2005年度中国广告风云榜颁奖典礼暨中国广告高峰论坛”在北京中国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广告界、传媒界、营销界近l000位精英参加了此次活动。凭借2004年卓越的工作成绩以及对业界所做出的贡献,网易市场销售高级副总裁胡智琴小姐荣获“中国广告2004年度 大风云人物”、“2004年度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媒经营100人”三项大奖,  相似文献   

4.
Carol Potter女士是全球最资深的女性广告人之一;曾在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及欧洲生活和工作,具有丰富的国际经验。2005年她被《广告时代》(AdAge)评为“最值得关注女性”。2006年4月8日,Carol Potter正式出任BBDO天联广告CEO。近日,本刊记者对Potter女士进行了专访,聆听她对中国广告业和客户需求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5.
我的2004     
《广告导报》2005,(1):52-63
岁末已至,新年来临,在已经过去的一年里,成功失败也罢,伤心喜悦也罢。2004年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2004年发生的一切只是生命里的一个轮回。也许会因为身处广告圈这个特殊的光环之下,广告人的2004更具广告“特色”。无论是我的2004,还是你的2004,或是她(他)的2004,只要是广告人的2004,忙碌、加班、比稿、跳槽……都将成为他们2004年里共同的关键词。点击属于广告人共同的关键词,铺展开的又将是他们各自不同的“2004广告故事”。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告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群兢兢业业的广告人,同时也成就了一批广告人,他们中间有这样一群人,因为她们的存在,让刚性十足的广告圈平添了几分柔美的色彩。她们没有宽厚的臂膀,却可以在广告圈独挡一面;她们没有浑厚的声音,却依然可以叱咤风云;她们没有因为性别的差异,而低估自我的智慧和能力,他们坚信柔弱的身躯可以和高大的人群并肩同行。  相似文献   

7.
编辑部故事     
《广告导报》2005,(5):144-144
2004年4月15-17日,这是个什么日子,相信广告界的同行们都会记住这一天,从心底里发出声声祝愿——中国广告风云榜,一次推动中国广告界的交流,促进广告事业的发展,提升广告行业的形象的一次盛典。它所产生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在当下的广告业的整体格局中,是一朵绽放的、灿烂的奇葩,记录了广告人情理交织、力透纸背的团队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姜红 《中国广告》2011,(1):89-90
溯源广州广告业 在中国的广告版图上,滋润、培养了几代广告人的广州不仅诞生过无数经典广告,更有那股敢与国际4A平起平坐、分庭抗礼的“三元里”豪气。而要提及广州广告业,张小平的名字总是让人肃然起敬。无论是牵头发起成立广州4A、中国4A,还是担任首位率先改制民间化协会——广州市广告行业协会的会长,张小平不仅见证了广州广告业的兴衰沉浮,也在中国广告30年征途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9.
每年岁末年初,一些机构或团体总会如期推出年度广告人物评选,如“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创意总监100人”、“2004年度中国广告十大风云人物”、“十大广告公司经理人”、“十大广告学人”等,一批企业、广告人榜上有名。广告业界的评选活动一场接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从评选活动的推出到颁奖活动的结束,着实可以热闹好一阵子,也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人的眼球。  相似文献   

10.
杨海军 《广告大观》2007,(4S):27-29
在中国广告业迅猛发展和声誉日隆的今天,由于中国广告人才长期的粗犷型增长方式,广告人才市场上供需矛盾集中爆发,一片哀怨沸腾。一方面广告公司哀叹“人才不古”,广告教育感慨“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广告人抱怨“壮志难酬”,大量的青年人满怀激情地步入广告的殿堂,而众多的三十五岁的“广告老人”身心俱疲地从广告业逃离。  相似文献   

11.
《广告大观》2005,(5):14-14
在群英荟萃、亮点频出的2004-2005年度中国广告风云榜颁奖典礼上,一位风姿绰约又不失精明干练的女企业家颇引人瞩目.她就是荣膺“中国杰出女性广告人”称号的中视金桥国际广告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矜兰女士。  相似文献   

12.
《广告大观》2014,(4):5-5
今天的经典传播活动似乎离广告人越来越远。iPhone的成功离不开造势,但iPhone的轰动是乔布斯一手缔造的;淘宝让双十一成为一个节日,也让单日百亿的流水重新定义流通行业。乔布斯和马云都不是广告人,但他们创造了传播经典,让广告人无法望其项背。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对于广告,60后记得“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70后记得那一年暑假雪碧的瞬间风靡。但是80后、90后却没有多少记忆终生的广告了,这不得不说是广告人的遗憾。广告业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广告人开始走向沉默?  相似文献   

13.
《广告大观》2005,(2):22-23
中国广告业以近40%的平均年增长速度为世界瞩目,是全球广告业增长最快的广告市场之一。而2004年更是中国的“广告年”,是中国广告史上的里程碑。2004年是中国广告迎来的第一个“千亿年”,连续20年两位数的年增长率,成为世界广告史发展史上的传奇,在未来1O年内中国有望成为全球三大广告市场之一。2004年也是中国广告的“国际化元年”。根据WTO协议,2004年开始,合资广告企业将可以由外资控股,无疑加快了国际广告公司进入步伐,加速了品牌、资本的市场洗牌。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广告人对户外广告和商业终端的认识对后来产业做大是有好处的。15年前,我只是个美术设计师,帮助中石化江浦石油公司设计了个标志,加油站的形象工程,让我有了今天这样的业绩,所以我想我们通过来看户外广告、商业终端,研究一下中国广告业  相似文献   

15.
叶茂中 《广告大观》2005,(10):22-25
中国广告业在复苏后的二十几年内逐步走上正轨并日益迈向繁荣,然而推动这一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广告人的生活却远远没有广告本身来得精彩:比稿、加班、熬夜、视疲劳、青春饭……他们打着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幌子,去尝试改变人们的观念、生活,自己却躺在人生的边缘遍体鳞伤。有人说,行业特点如此,进入者请慎重。这个行业到底怎么了?广告人的现状能否改变?就让我们从关爱广告人的角度出发,审视时髦光鲜外表背后的真实状况,真切询问:“广告人,你过得好不好?”  相似文献   

16.
赵树明 《广告导报》2006,(12):70-71
关于“恶俗”广告的话题,大家一直争论不休,见仁见智。包括我的一些新同事在内,有时对客户认可的广告片,也颇有微辞,认为客户枪毙掉了“高雅”的创意而独独看中了“恶俗”的。作为一个从业十几年的老广告人,我想我有必要也说上两句,不敢说以正视听,只是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啊。作为广告人,广告就象是我们的孩子,作为家长听见自己千辛万苦拉扯大的孩子被人骂,心里边自然不爽,这有情可原。  相似文献   

17.
杨宁 《广告导报》2005,(5):38-39
有报道说,女性创造的社会总产值已越来越逼近男人的记录,所以今天的女性完全可以摆脱几千年来的“性别阴影”,与男人并肩齐驱。在中国,广告人的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女性广告人的数量仍呈递增趋势,而且在广告行业中承担的角色越来越核心。对于广告这个职业来说,女性也许具备很多优势,但我们还必须正视一个事实:与男性相比,女性广告人的职业生涯更容易遭遇瓶颈,在获取价值兑换中付出的代价更大。  相似文献   

18.
《广告导报》2004,(10):45-76
从1979年新中国广告业的全面复苏,到2004年中国广告业经营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中国广告业引来全世界的瞩目。作为一家专业的广告杂志,《广告导报》不仅要和大家一起为之激情勃发,同时,我们更有责任告诉每一位读者1000亿元背后的故事。从第10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广告百人(家)”系列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向大家讲述那些为中国广告业走向繁荣作出贡献的广告人和广告经营单位。本期推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平面设计师100人”。  相似文献   

19.
刘胜义 《广告大观》2007,(7S):58-59
面向奥运的挑战,面向中国整个广告行业的发展,从现在到2010年,我们如果不把自己当成广告人,而从广告传播平台的角度来考虑,我想指出一些广告业的现状,从而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广告业一路高歌猛进,各地的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与广告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告业对于"广告人"的关怀。从2007年到2012年这五年间,不断听到广告同仁因为"过劳"而不幸离开的消息。这不但是中国广告业的巨大损失,也是给我们提出的警示,创意产业不能变成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高强度的重复劳动也势必会造成中国广告业创造力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