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中国城镇住宅建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周俏 《价值工程》2021,40(18):97-100
本文以结算文件为基础,对18栋处于不同地区、不同设防烈度以及多种建筑高度的新建高层混凝土剪力墙住宅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了建筑材料生产及运输阶段、建造阶段的碳排放量指标.分析发现高烈度地区的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低烈度地区,在项目决策、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通过使用高强度材料减少材料消耗量或者通过精细管理减少材料浪费,可...  相似文献   

4.
城镇住宅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城镇住宅建筑节能的分析,建立了综合评价城镇住宅建筑节能的指标体系,分析了城镇住宅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指标的内涵及确定标准,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构建了城镇住宅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简化节能评价指标,进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城镇住宅建筑节能的综合评价模型,不仅有利于掌握既有城镇住宅建筑的节能效果,而且更有助于指导新建住宅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在控制碳排放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引申出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提高碳排放绩效。因此,对碳排放经济绩效和碳排放福利绩效加以区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出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标,测度了1997-2008年中国省域碳排放福利绩效,并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分析碳排放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大多数省域碳排放福利绩效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②推动中国省域碳排放福利绩效的主要力量是技术效应,所有省市区的服务效应都小于0,表明服务效应对碳排放福利增长有抑制性作用,并且有8个省市区的福利绩效增长面临技术效应与服务效应的双重瓶颈。  相似文献   

6.
近日,河北省建设厅与邮政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城镇住宅信报箱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自2009年1月1日起,凡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居民住宅,必须配套设置邮政信报箱。  相似文献   

7.
8.
王艳 《现代企业》2011,(2):63-6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经济学的实用性还是展示出了其强大的吸引力。有关住宅需求、住宅供给、住宅市场、住宅生产以及住宅政策等住宅经济学内容,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特别是以住宅需求研究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月17-19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八届日中韩居住问题国际会议”中,日本早川和男教授、韩国崔敏燮先生以及我国谷俊青教授分别以“居住保障与住宅政策的变革”、“低收入阶层住宅政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和”中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研究”为题作了简要的精采报告。笔者认为,三位教授报告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王哲  吴卓伦 《民营科技》2011,(2):148-148
现论述了土地分割登记制度实施的必要性,现行的操作模式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结构分解的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测算中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量;基于结构分解方法分析影响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居民消费水平、部门排放强度、部门中间生产需求结构、人口规模及居民消费结构。其中,消费水平与人口规模均表现为持续的正效应,部门排放强度表现为持续的负效应,中间需求与消费结构的贡献率则经历从负到正的变动,总体上表现为正效应。研究表明该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动尚缺少低碳维度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影响城市居民碳排放的空间形态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交通、建筑碳排放都具一定影响,是一定技术条件下居民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成为低碳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从居民碳排放源头出发,厘清了城市空间形态与居民碳排放的逻辑关联,明确了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建成区形状、中心区状况及邻接性这五个空间形态要素是影响居民碳排放的关键。从理论上看,多数空间形态要素对居民交通及建筑碳排放有着不同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综合影响亟需具体的量化研究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减排的背景下,城市的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碳减排的重要内容.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运行及城市各要素具一定锁定效应,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手段,因此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基本概念出发,厘清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并对国际、国内相应研究的方法与主要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提出并阐述了城市低碳交通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交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状况,分析表明:中国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总量增加迅速,公共交通是各类机动交通工具中碳排放强度最低的,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面临着公共交通发展速度滞后、居民出行结构的非机动化程度大幅降低、缺乏有效的需求管理、节能减排意识淡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与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不相适应等主要问题。基于现状分析,提出了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三大战略方向和五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碳税征收对我国宏观经济及碳减排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DCGE)模型,模拟分析了2007-2020年期间不同碳税水平、不同能源使用效率、不同碳税使用方式对二氧化碳减排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部门产出及其价格、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变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随着碳税税率的增加,单位碳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相比较而言,能源使用效率越高,单位碳税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越大;在能源消费环节征收碳税,同时降低居民所得税税率,并保持政府财政收入中性,可以实现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使得社会福利水平有所增加,从而可以实现碳税的“双重红利”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为使都市可持续发展与成长,都市住区的再生需要透过环境诊断机制,发掘住区环境症结、病状与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以作为住区活化再生之基础.住区环境诊断之目的在于协助研拟都市住区环境规划、再发展之策略,以达都市永续发展之境界.论文回顾可持续都市住区及环境诊断之文献,提出住区环境诊断履历的想法,并以"望、闻、问、切"四诊为方法,及"安全、健康、便利、效率、舒适、宁适、生态、环保"等八纲为辩证纲领.探讨可持续都市住区环境诊断项目与方法,提出住区环境诊断履历的机制.研究成果除能提供专业者进行都市住区环境评量时之参考外,亦可成为居民对住区环境健康状态评价或政府部门进行环境整备前之参考.研究贡献主要在于建构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住居环境理念为基础且响应可持续理念的都市住区环境诊断模式,使都市住区环境品质的诊断能更契合时势的需要,藉此为都市住区寻求可持续发展策略走向.  相似文献   

17.
田萃  刘兴华  韩传峰 《上海管理科学》2011,33(3):111-112,F0003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全过程减排空间较大,有效控制碳排放水平决定节能减排效果。运用集成管理理论,系统分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全寿命期的碳排放,研究城市基础设施碳排放控制原理,提出强化节能减排意识、优化管理体系、建立碳排放测算系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增加碳汇等策略,以控制城市基础设施碳排放。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现代城市规划转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城市规划是应对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期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战略转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从工具理性向自由理性转变,在低碳经济理念、精明增长和生态理念的指导下,低碳导向已经扩展至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领域.低碳城市规划转向的理论体系构建,为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与管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城中村改造:基于农民工住宅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进式"的"整体拆除-搬迁-重建",是当前政府部门主导城中村改造的最主要模式,这种改造模式往往会遇到很强的社会阻力,政策效果难以实现。本文通过农民工住宅选择的理论模型,从微观视角解释城中村存在和当前"突进式"改造模式预期效果难以实现的原因。通过对2007年和2009年北京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户籍制度约束下,农民工住宅选择具有就业趋向和租金规避特征,并导致其偏好在城中村居住。从长远来看,转变经济利益导向观念,最大可能地考虑公共利益,由"突进式"整体改造模式向"渐进式"综合改良模式转变,是城中村改造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指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城市的交通和土地使用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控制。并以上海为例分析了城市交通政策、土地使用控制对延缓个人机动化快速发展的作用,及轨道交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多模式交通体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有利于建设具有我国特点的低碳城市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5D模式,并对在规划实践中如何实现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