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洲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最大的贸易地区,也因其地缘关系是政治军事战略要地。中国在亚洲地区运用了大量的外交政策,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上有很大进展,这与中国在经济、政治上对于东盟合作的要求有关,东盟同时也对中国有同样的需求。本文总结了中国与东盟的发展进程,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推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翟翔  司柽宇  王文浩 《云南金融》2012,(6X):272-272
亚洲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最大的贸易地区,也因其地缘关系是政治军事战略要地。中国在亚洲地区运用了大量的外交政策,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上有很大进展,这与中国在经济、政治上对于东盟合作的要求有关,东盟同时也对中国有同样的需求。本文总结了中国与东盟的发展进程,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推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修小婷 《中国外资》2011,(21):144-144
<正>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此带来的对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从几个方面简要剖析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意义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3年,中国与东盟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11年来,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合作与发展的新阶段,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成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初步显现。2013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4436.1亿美元。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近300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东盟国家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地之一,中国是东盟的第四大外资来源地。中国与东盟双边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为双方开展金融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区域化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是漫长的,中国—东盟的人民币区域化进程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与人民币结算数据,从而探讨了人民币实现东盟区域化的可能性。东盟各国与我国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这使得东盟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贸易合作区,这也必然使其成为中国最近人民币区域化的战略首选区域。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东盟贸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在一种新的意识即“东亚意识”上产生的,而其推动力量是新地区主义思维在东亚的出现。新地区主义不但影响和改变着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维,而且也影响着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思维方式和战略走向。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在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影响和推动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经过可行性分析,本文认为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实现尚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但从长期来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将不断的推进,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也将成为必然的趋势.而短期看来,实行中国一东盟货币基金为基本模式的区域货币合作将有利于维持区域金融秩序稳定,对区域内经济与金融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国-东盟建立区域货币基金的设立还可以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货币合作,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区域政治合作.  相似文献   

8.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12月17日,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将广西推向了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前沿。作为与东盟合作的重要窗口,广西金融在支持中国-东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全面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金融合力,适时推出优化金融支持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区域金融合作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中国东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金融危机的阴影未根本消除、各国消极对待金融一体化以及制度化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妨碍了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深化。因此,要通过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加强政治对话和信息共享以及与国际金融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等对策或措施,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力刚 《云南金融》2011,(8X):181-181
随着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区,成为现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贸易市场。本文结合中国与东盟的实际,着重探讨中国—东盟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动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区,成为现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贸易市场。本文结合中国与东盟的实际,着重探讨中国—东盟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日本与东盟通过对外经济援助、发展“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关系”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从日本强化与东盟合作的现实驱动因素看,一是东盟在全球经济领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二是促使东盟支持日本以谋求经济发展,三是强化东盟在日本供应链安全中的作用,四是依托联盟提高对亚洲的经济影响力,五是推动产业链逐渐转移至东南亚。展望未来,东盟将在地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日本继续强化与东盟互动,提升在亚洲的经济地位;亚洲的经贸合作将更多依托现有机制。基于此,中国应提升与东盟的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持续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分工合作,推动多层次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3.
文思琦 《中国外资》2013,(14):17-18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为了进一步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各国在WTO框架下以签订协定或协议的方式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如NAFTA、东盟10+3。其中,韩国-朝鲜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为了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也分别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构架协议与关于南北交流合作的法律,并确立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华盛顿 《云南金融》2009,(12):41-41
中国希望扩大与东盟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贸易,增加对东盟的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区域经济合作,并落实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计划。这是于2009年10月23U至26日在泰国举行的东盟第15届高峰会议、东盟与对话罔系列峰会上显示的信息。中同财政部国际司司长郑晓松表示,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开局第一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以"M"型战略构建中国一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构想。这个新格局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形成形似英文字母'M'型的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一轴两翼多区域  相似文献   

16.
范励 《时代金融》2013,(14):10-11
本文以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基础,将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2000年以前)是该研究的兴起阶段,这一时期学者们侧重于研究中国与东盟的双边经贸关系;第二阶段(2000-2009年),学者们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提出进行了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论证,并提出建设自贸区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区域经济的研究向深层次、多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赵江红 《中国外资》2010,(4):153-154
一、概论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在金边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这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框架协议》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范围、基本架构、措施时间表。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将面临来自区域内外的一系列挑战,但中国与东盟之间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将于2010年建成,这将使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不断加深。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应紧抓CAFTA建成的契机,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框架下,发挥经济与金融的联动作用,通过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支持金融机构"引进来、走出去"等措施,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与东盟的区域金融合作,把广西打造为区域金融中心,更好地发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增长速度很快,广西作为中国参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地带之一,极具发展潜力。本文分析了广西边贸发展拥有的区位、政策优势和面临的边境贸易地位弱化、跨国物流缺乏产业依托、边贸收费过重等问题,提出了促进广西边贸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广西金融研究》2009,(6):52-52
《区域金融研究》目前设有特稿、区域金融调控、区域金融监管、区域金融理论、区域金融市场、区域金融发展、区域金融实务、区域金融合作、东盟经济金融、区域经济纵横、交流平台等栏目。为加强中国-东盟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