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阵  孙若瀛 《改革》2013,(7):96-103
基于1999~2009年中国造纸与橡胶企业层面的微观面板数据,运用Difference-in-difference方法实证研究美国双反政策对中国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企业规模、经营年限、所有制等企业特征后,美国对华双反政策降低了中国企业的销售产值、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劳动生产率,对中国企业绩效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时,美国对华双反政策效应还存在时滞性。为此,中国政府应根据企业遭受双反调查的影响程度来制定差异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华反倾销反补贴并用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1995~2009年度数据,采用负二项计数模型来探究中国频繁遭受美国"双反"调查的根本原因。研究发现,美国对华发起"双反"调查的宏观决定因素主要包括:美国国内经济形势、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美国对华进口渗透率以及美国国内政局变化。其中,美国国内GDP增长率下降、进口渗透率提高以及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贬值会显著增加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的数量;而失业率对于美国发起对华"双反"调查数量的影响则与预期不符。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贸》2013,(4):48-49
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贸易争端频现,而反倾销、反补贴等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贸易摩擦救济手段。虽然我国对外的第一次反倾销调查的时间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而且提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案件数量也要少于欧美等国,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开始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加大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力度,以进一步维护我国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4.
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贸易争端频现,而反倾销、反补贴等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贸易摩擦救济手段。虽然我国对外的第一次反倾销调查的时间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而且提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案件数量也要少于欧美等国,  相似文献   

5.
2007年10月12日,美国商务部(DOC)决定对中国橡胶磁正式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这是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对中国产品发起的第六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2~2009年的企业数据,使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以美国对华反倾销为例研究了国外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两大指标。回归结果显示,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但是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指标却分别呈现出显著性下降与显著性上升的不同趋势,出现了相互抵消现象,即反倾销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正向影响主要通过技术效率的提升实现。并且这一影响只在反倾销调查实施当年显著,在随后的几年中影响均不显著,即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只存在短期效应。  相似文献   

7.
反补贴调查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维护贸易公平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各国对本国产业保护意识的增强,反补贴调查已经成为主要的贸易保护措施,中国也成为受反补贴调查的重灾国,其中以美国发起的调查居首。文章基于2007~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全球反补贴调查数据库》合并形成的微观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美国对华反补贴调查对企业出口产生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美国对华反补贴调查抑制了企业的出口,从其内在机制来讲,反补贴调查导致了企业对美国出口成本的增加,引发企业经营绩效下降以及融资约束的增强,但却激发了企业进行市场战略调整,这表现为企业降低对美国出口,而增加了对相对成本较低的其他国家的出口;其次,外资企业和多产品企业受到反补贴调查的负面影响相对更小;最后,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来讲,反补贴调查使得出口企业数目和续存企业出口额均出现下降,尤其在对美国的出口上表现更为明显,而在对非美国市场的出口上,虽然出口企业的数目有所减少,但续存企业增加了其产品的出口额。  相似文献   

8.
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萧条,各国对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贴良方跃跃欲试。尤其是遭受危机重创的美国更是已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早期的和七十年代以后的贸易保护政策,详细分析了金融危机情势下美国实施的新贸易保护措施,由此揭示美国的贸易政策为其他国家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沈国兵 《世界经济》2007,30(11):11-23
本文运用负二项计数模型,探究了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有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率、失业率、从中国进口渗透率、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率、美国对中国出口比重和中国对美出口比重以及美国反倾销法变化;(2)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率下降、失业率增加、从中国进口渗透率提高和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率上升,会增加美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及最终措施数量;而美国对中国出口比重增加,会降低对中国反倾销调查及最终措施数量。相比来看,美国从中国进口渗透增加是对中国反倾销的最主要决定因素;美国反倾销法的变化增加了对中国反倾销数量,而中国对美出口比重减小会对美反倾销行动产生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0.
反倾销衍生出的反规避新贸易壁垒问题阻碍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发展。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基础上,利用涵盖反规避信息的反倾销数据,建立基于面板回归的贸易引力拓展模型,分析中国对以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反规避贸易壁垒在出口贸易中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人均国民收入、洲际定向出口额占比以及签署“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人民币升值、反规避调查对出口贸易产生负向影响。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渐进式调整汇率机制、深化对外贸易改革、达成保障性贸易合作共识、完善反规避机制体制的保障性措施,实现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欧盟反倾销对我国产业的影响:以焦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的中欧焦炭案是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中的一个特例。本文收集了该案发生前后我国焦炭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相关数据,着重分析欧盟反倾销对我国被诉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欧盟对我国焦炭实施反倾销的负面影响比较小,同时,基于环保方面的考虑,我国应该对焦炭的出口予以限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1990~2011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涉案产品的HS 8位编码数据,研究了美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对中国相关涉案产品对美出口的影响。文章的结果表明:美国对华反倾销影响了中国对美涉案产品的出口,但这种影响只具有短期特征;美国对华反倾销申诉导致了中国涉案产品出口对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转移,而且这种转移具有持续性;以反倾销作为贸易平衡手段并不会改变中美贸易的长期失衡,由于美国对华反倾销降低了美国市场在中国出口产品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从这种意义上说,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实际上也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赵世民 《山东经济》2006,22(4):82-84
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专家组如何适用WTO反倾销实体规则对反倾销案的最终裁决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欧盟对巴西钢管反倾销争端中专家组的裁决涉及到专家组的职权范围,“建设性救济”,“构成价格”,未列出的损害决定因素等与反倾销有关的几个实质性规则的适用问题。专家组在适用相关规则时,有理有据,其解释细致入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区分了反倾销单一起诉和多重起诉,并使用多边双向贸易图刻画出这两种反倾销模式下美国对中国反倾销对不同贸易主体引致的贸易效应.经验研究证实:美国对中国反倾销单一起诉和多重起诉对中美产生了显著不利的贸易调查效应,且美国多重起诉产生的贸易调查负效应更重;终裁期内美国对中国多重起诉征税比单一起诉征税给美国从中国进口造成更大的贸易破坏效应;并且,美国对中国反倾销单一起诉和多重起诉调查引致美国从非被诉国的进口转移;终裁期内美国对中国单一起诉征税造成了美国从非被诉国的进口转移,而美国反倾销多重起诉征税却阻碍了美国进口转移,这一结论支持了Irwin( 2005)的研究发现.本文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主要行业产品的反倾销预警信息中心,加强横向磋商以抑制美国的反倾销活动,实施出口产品贸易偏转和走出去投资战略.  相似文献   

15.
反倾销应诉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容易导致"搭便车"行为,不可避免地遇到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所提出的"集体行动的困境".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其实质就是要解决集团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实现合作.行业协会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正好符合了奥尔森提出的选择性激励和小集团的理论,可以有效解决反倾销应诉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反倾销应诉为例,考察了在市场环境和商会介入下,企业间合作网络的形成及其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企业的应诉决策相互影响,合作应诉网络的形成具有动态性;包括市场竞争、市场容量和市场结构、行业特性在内的市场环境变化将带来企业间合作应诉网络规模的变化;市场环境下的企业间合作应诉网络规模往往较小,而商会的介入能有效地扩展企业间合作应诉网络规模,商会也可视为反倾销中企业合作应诉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走入底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有所抬头,美国反倾销裁决中因果关系判定出现微妙新动向,突然中止实行了三年的"布拉茨克模式",放松了"非归因"审查的"门槛条件",表现出滥用反倾销措施的趋势。中国在反"反倾销"中,应剖析WTO"因果关系标准"演变历程,透过美国曾使用"布拉茨克模式"的事实,揭示美国"非归因"审查程序的混乱性,从而指出美国在"后布拉茨克模式"时代进行因果关系判定的不合理性。作者呼吁:中国企业要学习和领悟《反倾销协议》的"游戏规则";在接受反倾销调查并遭遇不当的损害裁决时,应充分行使自己的"上诉"权利;全面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效铲除贸易壁垒,严防对外贸易风险发生,确保产业安全,使中国市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最后,强调中美两国应忠实履行《反倾销协议》,全面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塑造和展示中美两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8.
张军  侯瑞华 《特区经济》2010,(9):282-283
本文以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为背景,研究了绿色贸易壁垒推进下贵州农产品出口贸易受到的挑战及其对策。文章主要分析了贵州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并且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贵州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最后,面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文章提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建立农产品标准,加大技术创新,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增加贵州农产品出口。  相似文献   

19.
文章先建立了中国企业在面对东道国(地区)反倾销措施时选择继续出口或在东道国(地区)投资生产的理论模型,再对中国商务部公布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备案结果公开名录》及TTBD的境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微观数据进行整理,构建出2006~2015年中国对29个国家(地区)的11个制造业行业的投资及这些国家(地区)对应行业对华反倾销存量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道国(地区)对华采取反倾销措施整体上会促进中国制造业对东道国(地区)的投资,但这种影响在不同类型的东道国(地区)、不同类型的行业之间存在异质性,营商环境较好的东道国(地区)相较于营商环境较差的东道国(地区)的反倾销措施更容易促进中国企业对其投资,资本密集型行业相较于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反倾销措施更容易促使中国企业对其投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出口贸易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但是中国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发挥自我优势的同时,又面临着随之而来的种种贸易壁垒。本文以中国农产品之一——具备金牌优势的香菇为例,讨论中国香菇行业遭遇接连不断的贸易壁垒的原因,以及中国香菇出口企业如何应对贸易壁垒对我国香菇行业带来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