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用之 《中关村》2007,(9):110-113
权当序言:仁山智水的墨迹《钱学森书信》是一位"人民科学家"和谐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为中华民族智慧宝库增添异彩。钱学森院士从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生历程,是今天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和学习楷模。冯国瑞先生在《为人治学皆闪光——<钱学森书信>读后感》中,对钱学森院士  相似文献   

2.
沙磊 《中关村》2009,(12):72-74
10月31日清晨,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溘然长逝。11月2日下午。迎着随风飘落的黄叶,穿过初冬的寒意,记者在航天大院8号院深处一栋三层红砖小楼,找到了钱学森生活近50年的家,门前两侧已经摆满了社会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巨星陨落,激起全国各界群众无尽哀思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十几家媒体举办的“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评出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文化偶像”为:鲁迅、金庸、钱钟书、巴金、老舍、钱学森、张国荣、雷锋、梅兰芳、王菲。河北省选票的统计结果是:鲁迅、雷锋、梅兰芳、金庸、巴金、侯宝林、钱学森、齐白石、张海迪、老舍。这一评选结果的公布,引起了文化界和学术界的强烈反应。在我看来,这种“二十世纪十大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2005,(11):14-14
伫立“航天桥”头,仰望天空。星汉灿烂,寻觅神舟6号的飞行轨迹。蓦然回首,就在咫尺之遥的那座“航天大院”里,住着耄誊之年的”中国航天之父”——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钱老的一生,是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沙磊  冯婷婷  王征 《中关村》2009,(10):14-15
在中关村一栋栋宁静、陈旧的单元楼中,住着许许多多对我国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如中国两弹之父、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的钱三强和何泽慧。他们从上世纪50年代迁入这里,已经住了半个多世纪。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节庆期间多次前往中关村探望,  相似文献   

6.
王洪鹏 《中关村》2022,(11):92-93
<正>一言以蔽之,《诗话人生:高镇同诗选》是高镇同院士从学习、科研、教学、生活中流淌出的真性诗篇。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科学与艺术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诚哉斯言,科学与包括诗词在内的艺术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求真、求美。古今中外,达芬奇、爱因斯坦、玻尔、钱学森、  相似文献   

7.
慕鲁 《中关村》2007,(1):110-112
缺失原创文化的悲哀温家宝总理向大学校长讨教,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提出的缘由是:“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于是,国内外的一些著名大学诸如清华、诺丁汉等名校的“掌门人”,纷纷献策,最后得出一个共识,那就是:“培养杰出人才的…  相似文献   

8.
马伸鸿 《中关村》2004,(4):86-87
3月5日,在科协界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会上,身为我国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杨乐委员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出现了“大跃进”现象。他谈到,在过去五年中,我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科技教育方面,增加了投入,并且不断扩招,一方面证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但另一方面教育质量也出现了下滑。尤其是研究生扩招带来了严重问题。据了解,有的导师一届带的研究生多达40人、50人,有的甚至超过100人。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多的研究生,一个导师怎么能辅导过来?他说,不要说在国外没有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国家华罗庚、钱学森等大师级的学者带的研究生也远远没有这么多。他建议,一名导师带研究生一般不能超过10位,如果确实需要,也要经过批准才行,同时要有一个上限,不超过15个。杨乐委员的话音未落,立刻有委员响应。陈建洪等委员说,如果一个导师能带10个学生就不错了。委员们纷纷质疑,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能否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黄金周"的特点"黄金周"主要是指国家法定节假日,包括"五一"、"国庆"和"春节",而对高速公路而言,主要是由于社会公众集中乘驾车使用高速公路出行和回程,导致高速公路在特定时段车流量高度集中,一般是在"黄金周"的前后阶  相似文献   

10.
萧惑之 《中关村》2013,(9):59-59
"改革开放"之初,我应邀参加德国汉诺威国际机床展览,在老祖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箴言熏陶下,对"高精尖"设备梦寐以求,搜集样本亦如获至宝。今日回眸,那"高精尖"的产品犹如过眼云烟,可是德国制造厂家的"能工巧匠"让我心仪难忘。日前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技能大赛在德国落幕,东道主获得多项冠军,相比之下,泱泱两亿制造大军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