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发展趋势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模式与特点,并探讨创新空间转型对大都市区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创新区从传统"硅谷模式"向具备城市特质的"创新城区"模式发展的趋势,并阐述了创新城区模式的三类表现形式。进而从人力资源集聚、产业转型、城市改造等方面分析了创新空间对于大都市区发展的功能性作用,并提出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塑造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霍露萍  张强 《企业经济》2020,(1):99-107
随着"疏散化"趋势的到来,我国大都市地区所呈现的集聚与扩散趋势逐渐明显。以我国128个大都市区为例,对其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集散特征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莫兰指数表明,2000年至2017年我国大都市区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但是集聚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东中西和东北地区角度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具有显著的扩散趋势,但是原因不同;中部大都市区的集聚程度具有下降的趋势;而西部大都市区具有显著集聚上升的趋势。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率、人口规模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均对大都市区的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关系,且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大都市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最后,从顺应大都市区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合理分布人口规模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6,(25):192-194
围绕国家"两路一带"战略、重庆建设五大功能区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重庆市展开《重庆大都市区总体规划》等规划的编制,规划对重庆市区域功能组织结构、设施布局及发展策略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完成,南彭贸易物流基地作为大都市区核心物流公共设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文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南彭贸易物流基地的交通现状与规划条件,总结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基于基地的交通需求预测分析,提出南彭贸易物流基地的交通发展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学判定大都市连绵区与边缘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度对准确界定都市连绵带的空间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合理地判断都市连绵带的圈层结构也能提供理论依据.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都市连绵带,由于缺乏空间规模判断的科学方法,学界和决策者在确定空间范围时都是基于经验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金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边缘城市之一,我们以此为例,通过计算空间关联度的方法确定边缘城市的空间归属.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都市区化已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是城市集聚经济的重要表现,而城市空间低密度、无序蔓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桎梏。东京大都市区的发展历程表明,提高城市时空转换能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视角和方式。尤其是大都市区轨道通勤体系的建立,能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压缩通勤时间距离,提高城市就业可达性,从而拓展城市集聚经济边界。回顾了东京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二战"后数十年间的积极转型,认为轨道通勤体系在提高其时空转换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东京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前,新型城市化推进已成为拉动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宁波市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等重大功能区块开发建设成效明显,城市轨道交通、跨海跨江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加快建设大都市区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以大都市区建设为龙头,积极构建宁波都市经济圈,不仅是宁波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由"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相似文献   

7.
新城是大都市区多中心、高密度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单元,是促进城乡空间紧凑布局、集约一体发展的新城市空间,轨道交通则因其快速、准时、大容量的特点能有效提升新城的通达性而成为区域客流空间联系的首选.选取新加坡作为研究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个案,分析其空间体系发展的特点,探讨轨道交通引导下城市空间的组织特征,对其如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轨道交通的作用解决城市空间发展问题的根本手段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大都市区的空间整合与新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如何有效管理以促进大都市区经济的空间整合 ,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和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都市区的行政分割有效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韦红 《城市问题》2013,(3):80-85
通过对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大都市区的考察,可以看出其发展重"量"轻"质"。从量上看,这些大都市区无论在人口、空间还是经济产值方面,均在国内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但从质上看,仍是一种低质的发展。大都市区经济结构的低质性和脆弱性、社区的两极分化、生活环境的下降使得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0.
快速交通速度快、可靠性高的特征对大都市郊区居住空间的时空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基于技术特征视角的理论框架,难以解释快速交通引起的时空关系重塑对大都市郊区居住空间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大都市郊区居住空间背后职住活动的联系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基于时空经济属性视角的理论框架,并以武汉大都市区为案例进行初步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快速交通直接作用于大都市郊区特定区位职住活动的时空格局状态,以相应的时空经济价值为纽带,传导到行为主体的区位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在区域一体化逐渐强化的背景下,发达地区的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单元,都市圈层面的各类创新空间的格局特征成为新的专业化区域功能空间类型。以南京都市圈为案例,梳理出都市圈创新空间由"大空间"到专门性空间、再到企业类小微空间所呈现出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发展脉络;将创新空间分为"知识型"和"产业型"两种类型,并对各类创新空间的承载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创新空间在都市圈层面的分布格局与相互联系特点,并提出其在空间组织、发展方向和行动重点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应的三个发展引导方向,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提供案例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都市区"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国内学术界对于都市区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以补充和修正.根据西方都市区的本质特征,文章强调了都市区是以劳动力市场来界定的,并说明了都市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它可以实现城市劳动市场的高效运作,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作者认为中国还没有出现典型的都市区,但已具备了都市区的形成条件,应该通过城市规划来促进都市区的发展.文章最后介绍了城市一区域的概念,指出城市一区域是多中心的都市区.  相似文献   

13.
都市圈政策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圈在处于体制转型的中国迅速发展 ,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文章从政策对都市圈形成、发展的作用出发 ,将都市圈政策进行划分 ,随后论述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类都市圈政策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是区域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作用的结果,都市圈的发展一般遵循由雏形期一成长期一发育期一成熟期的自组织演化.文章在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兰州都市圈的现状发展条件,提出了兰州都市圈目前的发展阶段--雏形期.在此基础上,对兰州都市圈今后培育与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多个城市政府共同联合参与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作为基本单元融入国际竞争与分工成为我国大都市地区现阶段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本文以空间功能要素集聚与扩散特征为判据,将都市圈的演化过程分为四种状态、三个阶段,并依据于此对济南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和空间矛盾进行了量化分析,认为济南都市圈处于由“中心城市绝对集中的空间状态”向“中心城市相对集中的空间状态”转变的转型期,即都市圈发展雏形阶段的后期,并将进入都市圈成长阶段.最后针对济南都市圈核心都市区实力不强、都市圈功能不密、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等三大核心空间问题,提出了空间优化调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兰州自古是黄河上游多民族汇聚的交通要塞,融"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多民族文化"于一体,战略地位、交通位置重要,是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枢纽城市之一.规划、建设兰州都市圈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甘肃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文章分析了兰州都市圈的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研究都市圈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都市圈规划建设的总体设想--"培育型"都市圈.最后.就都市圈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白思然 《价值工程》2014,(7):171-172
邢台市处于京津冀都市圈辐射范围,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目前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已具备一定规模。然而,邢台市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中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在承接并大力发展了一些转移产业后却形成了巨大的环境威胁。邢台市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协同京津等中心城市共同进步,如何建立"两型"社会,需要我们开拓思路,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范晓鹏  郄海潮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6):中插34-中插39
以1985~2020年35年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为源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手段,对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城市扩展强度、扩展速率、扩展方向等进行定量测度,分析其空间演进特征.研究发现,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从1985年的127.63 km2扩展到2020年的990.35 km2,35年间城区面积扩展了 7.76倍,扩展强度在1995~2000年和2010~2015时间段出现过两次波峰.在扩展方向上,1985年至2000年西安市城区主要向东部、北部及西北部扩展,2000年至2015年城区主要向西部、南部与西南部扩展,2015年以后因"西咸一体化"加速,西安市城区重点向西扩展,西安与咸阳两市之间的空白地带进一步收缩,并最终连为一体.在影响机制方面,经济发展是都市圈空间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力,交通路网建设是重要支撑,"西咸一体化"、西安市政府北迁、大学城建设等政策因素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历史文化对于区域认同及城市功能提升有显著的"黏合催化"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则奠定了都市圈的总体空间格局,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网络的发达,这一制约作用在逐步弱化.  相似文献   

19.
在系统分析都市圈形成过程中的社会经济要素及现代物流服务要素的演变基础上,结合当前都市圈现代物流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分析,分别从实施都市圈轴辐式共同配送模式、利用轨道交通网络形成多式配送体系、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配送系统、发展专用物流车辆等方面提出了都市圈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杭州都市圈空间结构与演进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市圈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有演变为区域经济合作主体模式的倾向。杭州都市圈实践活动活跃、发育成长迅速,对其空间结构和演进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和市场找准突破点协同推进都市圈建设。采用"城市断裂点理论",运用经济距离、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等定量指标,初步划定了杭州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并借鉴"企业集团层次论"揭示其圈层结构特征:包括核心区、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视角研究了都市圈的演进机理:包括区域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背景影响、城市规划调整、行政区划变更、企业和高校搬迁、基础设施建设、人口郊区化和周边县市主动对接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