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严重,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城市间的联系以京津为中心,向外依次减弱,外围城市间的相互吸引力明显不足,城市间的联系度普遍偏低。认为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城市合理分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区域交通一体化体系,成立政府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3.
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利用引力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联系度进行定量分析。其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经济联系呈现出以广州为中心向外依次减弱的规律,城市群内部各都市圈的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最后提出了加强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和提升其竞争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各个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并划分城市群次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已形成了"武汉—长沙"双中心结构,武汉和长沙的影响腹地范围较广,而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还有待强化;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已形成由中心往外辐射的圈层结构,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较弱;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个子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不够,三圈融合过程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从提升经济联系网络的角度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引力模型的扩展形式及对中国城市群内部联系的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经济绩效与其内部城市间的各种联系密切相关,对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的测度是实现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基础。传统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联系时,忽视了产业分工关系对其联系的影响,也无法诠释城市联系的驱动来源,论文从城市间产业投入产出关系出发,构建行业间投入产出引力模型。通过该模型在对中国28个城市群范围划分的基础上,测算了城市群的联系强度,并对联系强度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协同与交通网络建设三个方面对不同城市群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力模型、地缘经济关系理论、城市流强度模型是研究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方法。综合研究表明,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已形成较为紧密的圈层结构,但是,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状况有待优化,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辐射与承接辐射能力有待提高。优化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应加快环珠三角城市群快速交通网建设,培育承接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缘优势,实施反边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有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区域之一,但承载压力和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其综合承载力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足。本文以城市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经济、资源、科教、医疗卫生、交通和环境承载力6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城市群内13个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11.
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度了京津冀城市群10个城市2003—2013年的财政支出效率值,接着利用Malmquist指数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了动态研究,最后通过面板数据Tobit模型分析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的财政支出效率整体较高,其中北京市财政支出效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技术进步衰退是阻碍京津冀地区财政支出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支出产生并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引进外资水平与财政支出效率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人口密度和受教育程度对财政支出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AQI指数的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代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特征、变化模式及影响机制开展专门研究,对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然后利用2005-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度数据对京津冀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进行考察:一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市AQI等级分布,并将其与珠三角、长三角及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的比较;另一方面,对京津冀城市群的13个地级市的空气质量进行空间差异综合比较;以北京市数据为例,构建计量模型分析空气质量指数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出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企业活力》2019,(3)
相对于更多由政府主导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区域环境联防联治,基于市场共赢的产业协同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持续支撑。以天津、河北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共建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为例,通过分析梳理其主要特征,发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主要面临中关村企业较难实现转移、津冀产业承接能力弱、中关村企业转移缺乏持续性、北京新布局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等导致中关村企业更多处于观望状态等发展困境。发展与完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可以从中央统筹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创新先行先试;构建权责匹配,多层次的制度化合作机制;找准产业创新协同对接点,构建高效优质服务体系;聚焦重点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教训,提出新版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的分析思路、规划编制程序和编制原则等三方面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17.
用赫芬达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基于省域尺度的服务业集中度不显著,且就业人数的空间差异程度大于基于增加值的空间差异程度;基于市域尺度的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省域背景下相似,但是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度波动更大;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集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空间格局呈现以北京、天津地区为核心向西向北呈圈状辐射分布,增长集聚水平空间格局与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基本耦合。 相似文献
18.
《企业活力》2015,(3)
城市群是空间视角下经济利益相关者自发活动的结果,这种区域整合是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我国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壁垒及行政区管理体制阻碍城市群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自然组合,削弱了区域整体竞争力。要进行区域治理创新,就要在充分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尽力协调政府间的关系,从而打破行政区经济藩篱,并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区域治理协调组织,以保证各种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与交换,要以Citistates理念为指导,弱化我国城市群治理创新理念发展的行政区概念,以形成常规化的合作协调机制。要建立健全区域共同市场规则,扩大城市群内企业的市场配置空间。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合作组织,以提升城市群公共政策的执行力。最后,还应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9.
城市间邻近性是影响其技术创新合作的重要因素。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09-2018年城市群内部和对外合作申请专利数据,探究多维邻近性对城市技术创新合作的影响以及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差异。研究发现:(1)地理邻近性能够促进城市间技术创新合作,并在经济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对技术创新合作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2)城市间经济差异对技术创新合作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同等经济差异下,地理邻近性程度越高合作概率越低,存在核心城市“帮外不帮里”的现象;(3)城市更愿意寻找技术结构差异大的合作对象以谋求更大创新空间,地理邻近性会进一步强化这一偏好;(4)相比于内部技术创新合作,京津冀城市更倾向于与城市群外部城市开展合作,且地理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在对外合作中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研究结论为解释京津冀城市群内部技术创新协同程度不高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经济效率的测度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2003~2015年京津冀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京津冀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测算要素投入及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区市县之间的经济增长及要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进一步发现资本投入依然是京津冀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京津冀经济增长依然是要素投入的结果;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大部分区市县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合理引导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流动,提升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有效配置;其次,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