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越发重要。本文概括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动态,进而分析中美货币政策合作博弈框架的演变,并探讨中美货币政策合作博弈格局的趋势和难点。 相似文献
2.
多重均衡是金融危机研究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研究了金融危机多重均衡区间的生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公众(投资者)、政府以及投机者之间的两两博弈,确定了政府在金融危机多重均衡中的重要地位.研究结论对政府在金融危机多重均衡区域中应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章借鉴Hamada (1976)模型的思想,建立了中国、美国、欧元区货币政策博弈模型。结论表明:(1)当前三方货币政策不存在纳什均衡解;(2)美国量化宽松对中国福利具有负外部性;(3)中国盲目跟进量化宽松会对福利造成损失。文章认为中国参与货币政策协调要重点调整流动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共同防范国际流动性泛滥,投机高涨的风险,促进有益于各方福利的新国际货币制度安排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回顾货币政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实证分析了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经验证据显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因此,我国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显著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论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应如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全球陷入衰退边缘,企业融资难成为全球问题。为解决流动性问题,国家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央行更是在3个月时间内四次下调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总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6,(2):7-9
笔者针对外国学术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剖析,同时对金融危机影响之下国内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最新研究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极为有效的,然而也造成了物价的上涨。货币供应量以及信贷规模的变化对产出的变化起到作用,通货膨胀率及货币供应量增长之间拥有很强的关联,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大于产出效应。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所以其必然具备非对称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然而,世界经济复苏基础的脆弱性及中国治理金融危机的隐忧逐渐显现。为适应复杂而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货币政策将从宽松回归到稳健的、审慎灵活的状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运作应前瞻性地把握好既抑通货膨胀又保经济平稳增长、在"三元冲突"中坚守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强与财政政策在操作层面的协调配合、充分考虑资产价格因素等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笔者首先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使用状况,然后结合当前形势指出我国目前财政、货币政策配合中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强化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效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货币政策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的全球化扩大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空间,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相关性使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之一,我国无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应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搞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避免经济下滑,顺利度过危机时期,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2-2017年165家银行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FGLS)方法实证检验金融结构演变视角下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结构的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直接融资占比的上升,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显著减少,但负债端风险承担显著增加;控制住金融结构的作用之后,货币政策对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和负债端风险承担也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具体来说,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紧缩使得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显著减少而导致银行负债端风险承担显著增加,数量型货币政策的紧缩则使得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和负债端风险承担同时减少;此外,货币政策与金融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交互影响,随着直接融资占比的上升,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的影响减弱,对银行负债端风险承担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显著变化,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和负债端风险承担的影响都受到削弱。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对货币当局、监管部门以及商业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行的主要是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而忽视了金融结构的差异。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从金融结构差异的角度,结合我国中部六省金融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结果表明:中部六省存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而且各省存在一定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的差异。文章认为,为促进中部六省经济协调发展,可以考虑在中部地区建立区域证券交易中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创新关系的再反思,分析金融创新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申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提出金融创新在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中的重要策略和原则:金融创新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遵循"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并要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一般均衡模型中,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利差的均衡调整过程来实现。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期间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政策效果不佳与信贷渠道梗阻密切相关。短期货币政策操作应充分关注信贷市场动态状况。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切实缓解流动性过剩,提高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 相似文献
15.
中外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国家纷纷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应对。文章对比分析了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政策措施,归纳出中国政策措施的特点,并提出了中国进一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后危机时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放缓,欧洲债务危机严重,全球经济明显衰退。在后危机时代,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应进一步调节其货币政策及经济政策。当前,世界经济需要中国在连续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作出更大贡献,如进一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减少对进口的控制,增加对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口。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要在人民币和美元汇率之间保持稳定性,需要制定更加扩张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有效拉动内需。 相似文献
17.
褚一纯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延伸和扩展,它不仅表现在金融领域,而且蔓延到社会再生产与流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这次危机的形成和扩展过程作必要的研究,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和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我国掌握金融工具,更好地应对国际挑战,是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目前金融危机的国际经济环境特点,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要注意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特别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更为严重的跨国并购风险:政治法律风险、战略决策风险和资本筹集风险。为防止风险,跨国并购要分析东道国的政治法律环境,选好目标企业,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作好人力资源、技术文化整合等。 相似文献
19.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就中俄两国来说,石油合作对于两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俄罗斯能源战略及其金融危机后面临的新格局的分析,提出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中国与俄罗斯建立新的石油合作战略联盟,以更好地加强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次区域合作均衡及其政策含义——一个博弈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次区域合作均衡的博弈模型,并结合欧盟一体化和我国参与周边次区域合作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模型设定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次区域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了其对国家参与次区域合作的政策含义,对理解现有次区域合作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及其均衡均做出了阐述,而且该模型的一个优点在于对该模型稍加调整就能用来解释国家之间的同盟和一国的崛起之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