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本文采用GL指数、Bruelhart指数、Thom&McD0well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综合评估了金融危机爆发后,自2007~2010年以来中国与欧盟27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结构特征。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与欧盟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以产品差异为特征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双方四大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采用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汤姆&麦克杜威尔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本文综合评估了1996年以来中国与欧盟15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结构特征。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与欧盟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以技术差异为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双方四大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发展文化产品贸易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为美国。首先分析了中美两国间文化产品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状况,认为中国对美文化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硬件上,中美两国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其次,通过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计算公式实证分析了中美两国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认为中美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是典型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4.
《商》2016,(6)
本文采用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2000-2012年中日服务贸易数据,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GL对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中日服务贸易整体上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就服务业各部门而言,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要明显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最后提出有助于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产业内贸易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形成产业内贸易的几个基础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汽车整车行业产业内贸易存在的成因和提高我国汽车整车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黄娜 《现代商业》2011,(32):14-16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方法,运用G-L指数,分析了2002-2008年云南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状况,结果表明云南省农产品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具体来说是活动物与动物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而动、植物油、脂、蜡以及精制食用油脂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最低并且出现下降趋势,其他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在稳步提升,并具体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2000-2010年的数据,通过GL指数、MIIT指数、HIIT指数和VIIT指数,对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分析,认为中日服务贸易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服务贸易各部门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较大,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对影响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表明: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和市场规模是影响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重要因素,中日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和市场开放度与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正相关,市场规模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2001~2005年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GL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得出中日服务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结论,但各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较大,运输和通讯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并通过计算各行业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中日两国在各服务业的竞争力情况.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1-2020年文化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与RCEP国家文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贸易竞争力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与RCEP国家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既有产业内贸易又有产业间贸易,但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结构呈现水平型和垂直型混合兼具的特点,但以垂直型为主;中国与RCEP国家文化产品贸易主要以设计类和工艺品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主,视听类、新媒体类等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特征的产品贸易额较少。在与RCEP国家文化产品贸易中,我国需要依靠现有优势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鼓励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同时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强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水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韩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本文运用G-L指数、Bruelhart指数和GHM指数对2007年至2016年间双边水产品进行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与韩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整体不高;水产业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新时期下两国应该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水平低的水产品,优化水产品贸易结构,加大海上运输贸易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兴起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国际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中间品贸易日益盛行,并成为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分年度、分行业地测算了连续14年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并实证研究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论是:近十余年来,国际产品内分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同时,垂直专业化比重(VSS)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工业行业贸易顺差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马涛 《国际贸易问题》2008,3(6):109-115
在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条件下,中间产品贸易在全部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尤其我国工业行业的中间产品贸易更是发展迅速。基于中间产品贸易,国际生产体系的新格局导致了生产向垂直专业化方向发展,依据Hummels等(2001)对垂直专业化比率的计算方法,测算到工业行业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本文检验了外国直接投资与垂直专业化生产和中间产品贸易之间的关系,得出外国直接投资分别与垂直专业化生产和中间产品贸易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并且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国际分工由产业间深入到产业内并进一步深入到产品内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产业。经典贸易理论以整体终端产品作为潜在的分析假设,因此难以担负解释国际贸易现状的重任。那么,什么是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何,怎样分析产品内分工的组织或权力结构?本文将以汽车为例,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评判。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力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从中获取的分工利益极为有限,总体而言,目前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但纵向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阶段性目标,比较优势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国际分工地位也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李瑞琴 《财贸研究》2011,22(6):63-69
采用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检验国际产品内贸易对中国行业内部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收入分配的效应。研究表明:现阶段,与技术进步相比,国际产品内贸易并不是造成中国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由于中国熟练劳动力要素禀赋的相对缺乏,国际产品内贸易发生的行业要素密集度不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不同,其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内不同性质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会缩小,而技术密集型及兼具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内收入差距则会拉大。  相似文献   

16.
两国产品内贸易的利益分配:基本模型及其经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品内分工框架下,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要素禀赋和技术进步两个渠道作用于国家间贸易利益的归属。文章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附加值概念,构建了关于两国贸易利益分配模型。模型结论表明当南方国家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扩展时,会触动北方国家在这些环节的既得利益,引发贸易摩擦。文章运用该模型,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了现状分析,充分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蒲华林  张捷 《财贸研究》2012,23(1):70-76
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引致贸易伙伴的诘难,国内外学者的实证分析却表明中国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取的国内价值增值非常有限。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主要表现为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这一特征在机械运输设备和自动数据处理产业表现得尤其明显。通过计算1994—2007年零部件进出口的单位价值比率,发现中国出口零部件的单位价值远远低于相同编码进口零部件的单位价值。这意味着中国在进口大量高价值零部件从事终端产品低附加值出口加工的同时,也在制造并大量出口低价值零部件。中国激增的贸易顺差是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副产品,掩盖了产品价值真实的国际分配。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并获得更大的国际分工利益,必须从提高国产零部件的价值开始。  相似文献   

18.
产品内分工刍议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从产品内分工的概念入手,区别分析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差异,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特点、影响及其启示。结论是,在产品内分工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产品内分工的深化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中的贸易利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双边贸易中中方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否使中方获得了同样的贸易利益,一直是中美两国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产品内分工框架内,构建了双边贸易利益分配的理论模型,使用面板协整对1997-2009年中美双边8个主要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利得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依靠比较优势和垄断优势占据了产品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而中国承担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中美贸易失衡背后的利益流向并没有与贸易差额一致,中国在中美产品内贸易中获利微薄。因此,我国应该努力提升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求锁定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以赢得更多的国际贸易利益。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品内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国际贸易模式能够实现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有助于世界福利水平的提高。但对于不同的国家而言,由于分工中嵌入的价值链的位置不同,其收益情况也不一样。同时,这样的分工模式会形成并加大不同参与国的技术差距,进一步固化本土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借鉴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结合“蛙跳”理论,分析了产品内分工框架下的代工模式所造成的中国产业升级困境,研究表明产品内分工模式下中国产业升级面临两难选择,自主技术创新可以突破困境,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