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方法从2001年1月起,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更加科学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体系,国家统计局开始计算和发布使用以2000年为固定对比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消费价格定基比指数,与此同时,消费价格同期比指数、环比指数、累计比指数、与上年12月为100四个不同对比基期的价格指数也一道向社会公布.  相似文献   

2.
分析研究表明,烟台市加工贸易发展现状符合修正后的"贫困化增长"前提条件。本文以2005年为基期,运用2005年~2014年数据,对烟台市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进行测算,发现价格贸易条件比基期有所恶化,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较基期均得到改善。结果表明,烟台市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有出现"贫困化增长"的趋势,最后提出了促进烟台市加工贸易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盛水源 《电子外贸》2005,(5):4-7,27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是衡量一国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它是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即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视为100.再计算比较期的价格比率,然后与基期相比,若大于基期比率(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改善,交换效益提高:若小于基期比率,表明贸易条件恶化.交换效益下降。  相似文献   

4.
杨菊洪 《中国市场》2012,(23):72-73,101
贸易条件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可以换回进口商品数量的能力。本文利用拉式指数计算方法,使用我国2006至2011年进出口商品月度数据测算了价格贸易条件,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方面分析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走势。结果表明,在2006至2011年期间我国主要进出口商品价格贸易条件呈周期性波动态势,并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贸易条件出现不断恶化趋势。为此,必须从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征收关税、有效利用外资、推动外贸市场多元化发展等方面采取政策措施,全面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帕氏价格指数对1992-2013年大陆与治湾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其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两岸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比较平稳,而两岸整体贸易和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主要处于下降的趋势中,且下降幅度较大;在制成品内部,资源型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不大,下降比较多的是中高技术类产品。台商对大陆投资、两岸贸易环境的改善、台商从事加工贸易等是引起两岸价格贸易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最后对进一步推进两岸经贸关系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畜肉类产品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畜肉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以及整体物价水平。文章基于2016年2月到2021年11月的“畜肉类居民价格消费定基指数”,采用Census X-12季节调整模型、H-P滤波法以及预测模型,探寻畜肉类居民消费价格趋势性和周期性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畜肉类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基本处于上升趋势。趋势因素呈现出“平缓上升-快速上升-趋于平缓”的规律,季节性因素在畜肉类居民消费价格波动中影响程度较深,突发事件、极端天气、政策措施等不确定性因素对价格波动也产生重要影响,而循环因素对畜肉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最小;预测结果显示畜肉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符合季节变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1998年为基期,计算1994-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条件指数。结果显示两点结论:第一,外资企业正的贸易效应为中国进口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平衡保障。其中,价格贸易条件在波动中呈改善趋势,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呈稳定上升趋势。第二,与规模以上企业、国有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在经贸易调整的以实际增加值为代表的国民财富变化方向和程度上,处于显著的上升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建国初期曾采用总值法计算职工生活费价格指数。1953年末改为按加权算术平均公式计算。1957年开始,由于我国主要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已长期保持基本稳定,加上1956年工资改革后,工资不随随物价指数浮动,改为用城市零售物价指数和城市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加权汇编职工生活费价格指数。应该指出,生活费价格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指数。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所反映的都是消费品价格动  相似文献   

9.
我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着我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收益是否也在随之增加的问题.笔者使用进出口商品单位值方法构建了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研究分析了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详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商》2015,(50)
本文根据永续盘存法的测算要求,介绍了基期资本存量、当年投资额、折旧、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指标的不同的测算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算法给出了估算出的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回归方程对1981-2007年中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进行测算,研究发现:中国贸易条件以每年4.6%的速度下降,其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是主要动因。在此基础上,利用协整模型对价格贸易条件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长期来看,价格贸易条件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上升是造成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南北贸易模式与中国贸易条件决定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得失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南北贸易模式中讨论了南方国家贸易条件。研究发现,南方国家贸易条件是否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恶化,依赖于南方国家是否具有垄断定价能力。我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表明,1997年之前贸易条件主要受到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提高的影响而不断改善,1997年后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13.
对日本1900~1937年宏观经济的数量分析表明,Ex+|Em|=0.74<1,即不能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同时,日本的贸易条件与贸易收支为弱正相关,即如无政府干预,贸易收支的改善则依赖进出口物价而不是进出口物量。因此,数量分析支持日本的总供求态势属"供给约束型"的逻辑结论。笔者认为,分析战前日本宏观经济运行时,不应使用以"需求约束型经济"为上位前提的理论框架,特别是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G-L指数和GHM分类方法,通过对2000~2010年中国与非洲25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各国来看,中国与非洲12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趋势明显;而从农产品各章目来看,中非农产品贸易则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GHM分类方法显示中非农产品贸易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征。此外,回归模型表明市场结构与中非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关系,而人均收入差异、国家贸易政策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非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利用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2006-2008年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碳排放权价格,评估了中美贸易利益。结果表明,2006-2008年中美贸易的结果是中国无偿为美国排放了二氧化碳。考虑到碳排放权价值后,中方贸易利益减小。中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价格出口模式不可持续,中国有必要调整外贸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中澳产业国际竞争力与贸易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澳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利用修正后的贸易互补指数计算公式计测了中澳两国之间各产业以及综合贸易互补程度.结果表明:中澳两国各自具有极强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互不重合,大部分产业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综合贸易互补性近年来呈逐年增强之势.中澳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很大,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与促进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Bergstrand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和GHM分析方法,对2001年至2009年中韩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结构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结论认为,中韩双边初级产品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工业制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波动上扬趋势;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进行低质量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则是低质量的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并存,两国仍然处于低水平的贸易合作层次。为提升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8.
从外贸规模、外贸结构、外贸效益、外贸可持续发展、外贸竞争力五个方面建立外贸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1995—2008年的数据,对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成效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已有成效;规模指标显示外贸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指标显示外贸结构在波动中优化,但优化程度与规模增长相比显得不足;效益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外贸竞争力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贸易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环境、资源指标需要进一步提高,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设立股指期货迫在眉睫 ,而定价问题是建立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的核心问题。作者首先介绍了通过持仓成本定价模型确定股指期货理论价格 ,进而对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否成立进行了探讨 ,并对建立中国股指期货市场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World Economy》2018,41(2):414-430
The KOF indices of globalisation are the most used globalisation measur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iterature, but it uses the nominal trade openness measure to construct the globalisation index. In this paper, we use real trade openness instead of nominal trade openness and recalculate the KOF economic globalisation index over the period 1970–2013. Using the panel data regressions for 146 countries, we revisit the economic globalisation–economic growth nexus to investigate the robustness of the KOF economic globalisation index. We consider several possibilities in model specification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nominal trade openness measure in calculating the KOF globalisation index is statistically robust. In addition, the KOF economic globalisation index in logarithmic form introduces a more robust outlook in the panel data regressions—a lower bias is emerged by considering different trade openness measures to calculate the globalisation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