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6,(25):63-65
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产建设在不断地改变着土地的利用结构。论文以志丹县2005-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从土地利用数量和土地利用程度两方面对志丹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志丹县土地的总体变化幅度较小,但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率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慢,未利用地、耕地和水域的面积出现负增长,利用动态变化度分别为-5.60%、-2.93%和-2.3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林地和交通用地呈正增长,利用动态变化度分别为1.15%、1.00%、0.77%和0.67%。志丹县2005年和2014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31.10和227.38。最后根据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志丹县土地利用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安康市2005—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调查数据,运用土地利用模型,对于安康市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安康市耕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非农用耕地面积增多.其中2010年林木覆盖率比2005年上升2.69%.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安康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过量消耗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的出现,科学家逐步认识到人类对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土地覆盖的变化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如何实现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变化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强省,同时也是我国碳排放大省。据估计,广东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的10.9%,人均碳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目前,广东正处于落实《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碳减排是广东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2、2012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利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土地利用流量”的新概念来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区际差异。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流量能很好地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数量、方向,以及转化程度、方向;(2)从土地利用流量来看,北京市近20年来耕地减少最为严重,流出面积为2408.97km2,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是流入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3)从土地利用流量比的角度分析,耕地和其他土地均为负值,而其他类型均为正值;(4)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来看,北京市土地利用年均变化速度达到1.15%;(5)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区际差异,将北京市16个区县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迅速变化区、较慢变化区和轻微变化区。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是资源环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及时的变化信息为人类资源环境的生产和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遥感技术具有实时、快速、覆盖范围广、多光谱、周期性等特点,给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现存在很多遥感变化检测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因此需结合实际需要,选取较为适合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也是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管理和评价也越来越重要,人类逐渐认识到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更重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加快,在对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史进  童昕  张洪谋  陶栋艳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2):98-107,124
以北京市的亦庄新城为例,采用基于微观模拟的大尺度城市模型UrbanSim作为分析工具,考察不同产业结构变化情景下,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向亦庄新城转型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变化的空间特征。模拟结果揭示了在不受政府调控干预的条件下,现有住房供应与需求存在结构性不匹配,导致模拟环境下,亦庄新城家庭的数量未达到规划目标,而且落地率(实际数量与规划数量之比)持续下降;同时,产业结构变动本身对新城的能耗水平会带来较大影响,服务经济转型有助于新城能耗下降。  相似文献   

8.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不同财务管理目标的出现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同时又随着环境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本文就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目标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有土地政策的变化,土地的有效利用成为垦区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广西农垦土地资源丰富,而由于诸多原因还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这也是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广西垦区为例,对于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利用的对策和建议,以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进入转型期,土地利用管理事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同时,土地的属性和功能也在发生重大变化——资源、资产与资本的三位一体,给土地的宏观调控带来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引言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企业生产环境、市场环境、管理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以历史成本为核算基础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要求。现代成本会计是在传统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使资产负债表在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  相似文献   

12.
收益的计量和报告,一直被视为会计领域的核心内容。会计收益报告的目标及收益观念,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发展的。本文研究阐述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收益报告目标与收益观念从历史观、信息观到计量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河网水系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城市建成区域不断扩展 ,上海市的河流数量锐减 ,水质明显恶化 ,雨季暴雨积水严重 ,给城市水系水质和排水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分析了 5 0年来上海市城市化过程中河网水系的演化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 ,得出了河流自然排水功能下降 ,径流系数 (不透水面积 )增加的不利于城市排水的结论。作者提出了尽量保留现有城市河道 ,完善泵站—管网排水系统。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6,(27):184-186
目前各矿常采用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及区域测绘地形的方法,对矿区的塌陷范围进行监测,实地调查土地利用情况。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淮南矿区对采煤塌陷区域进行了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 SAR)、TM影像技术研究,获取地表土地利用特征,为淮南矿区土地分析与复垦提供技术依据。论文主要研究淮南丁集、顾桥矿区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2005年~2015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矿区土地利用信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高校的理财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本文从高校理财环境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应对高校理财环境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高校的理财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本文从高校理财环境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应对高校理财环境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推广,企业内部控制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变化和特点,针对当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8.
日本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言 物流是随着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而变化的。这种变化具有从追求规模到追求速度和从企业物流走向社会物流的两大特征。原因在于经营者的目光从扩大基建投资规模转向扩大基建投资效益。 本文从提高对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物流中心的竞争能力出发,说明信息网络对改善物流所起的作用。 2 影响物流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 认真观察不断变化的环境,并根据变化来进行决策。为了便于确认,现将市场环境与经营环境的各种变化整理如下: 2.1 市场环境变化 为了便于确认,现将市场环境与经营环境的  相似文献   

19.
白云天 《价值工程》2011,30(18):287-287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内在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为确保吉林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  相似文献   

20.
唐静秋 《价值工程》2012,31(25):62-63
以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增长、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动、城镇化、国家和地方政策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