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旅游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旅游地理研究的实践性,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实践需求的过程中,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呈现出研究领域、方法和应用的新特征。本文围绕旅游规划、旅游资源、旅游大数据和旅游实验方法等进行总结与展望,认为:(1)旅游规划是透视旅游地理研究发展的重要视角,旅游规划的知识域主要包括旅游开发战略与对策、旅游业与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等12个方面;(2)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面临文旅资源保护和整合利用的重大现实需求,为旅游地理研究带来了文旅资源的内涵与分类评价、普查信息集成与应用、普查技术与组织方式等新命题;(3)大数据背景下要求旅游地理探寻新科学问题,重点要关注大数据旅游统计测量模型和指标规则的规范,数据伦理与信息茧房,大数据旅游现象的地理效应和相关空间格局等研究;(4)实验研究方法在认识论层面从描述走向解释预测,在方法论层面从调查走向直接测量,为认识和理解旅游情境下人地关系的核心科学问题提供了“科学化”的研究路径。因此,面对新时代战略要求和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地理学应加强产业实践、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研究,提升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始终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旅游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旅游地理学者在此进程中形成了突出影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的支撑下,旅游业是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凭借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成为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旅游多维减贫效应的测度和分析,有助于更加精准地识别贫困,进而研究旅游发展对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多维减贫效应。交通运输系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其要素的变动对旅游发展及多尺度旅游空间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新时期交通影响下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旅游影响区域的差异、旅游交通空间行为等的研究,可以为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工作重点,旅游地理研究实践须与国家需求有效结合,来拓展广阔的学术天地。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旅游经济发展是否推进了共同富裕尚存在争议。文章运用中国199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采用地理和经济特征双重视角构造4种空间权重矩阵,考察旅游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均会对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空间效应产生影响,其中经济特征影响更大;(2)旅游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既提升了总体富裕水平,又具有“分好蛋糕”的共享效应,但目前“做大蛋糕”效应更强,而且旅游经济的溢出效应在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3)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共同富裕的作用系数,呈倒“U”型的双门槛特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当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要注重产业结构转型的合理化,避免产业空心化。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旅游业是极富韧性的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旅游业虽然遭受了许多打击,但是依然呈现增长的态势。国际旅游地理研究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020年以来的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地理研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对近十年来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回顾,探讨在Covid-19影响之下,该学科于未来几十年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本文指出即便在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势下,旅游地理方面长期关注的许多关键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旅游的影响、作用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旅游与气候变化,近几十年及未来几十年旅游的地理尺度变化等。疫情影响下,旅游地理会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更好的旅游业”、迅速崛起的旅游服务数字化和社交媒体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韧性。从与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被边缘化,这场全球疫情以多种方式表明,休闲和旅游业从来都不是边缘产业,而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它不仅有助于人们的社会福祉,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乡村重构已成为国内外乡村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而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有效路径,进而成为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分析发现:(1)旅游语境下的乡村空间重构表现为三方面:乡村土地利用变化、村镇体系重构与乡村内部“三生”空间格局重构。(2)经济重构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化与居民生计方式转变两方面。(3)乡村治理的改善、乡村文化重构是乡村社会重构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此外,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从城乡融合发展、保育乡村性以及不同类型乡村的案例比较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通过语义内涵解读、现象考察和比较分析构建了穿越认知逻辑分析框架,然后从语义学视角应用发生学方法、心理距离理论,通过逻辑分析构建旅游时空穿越回环结构、旅游穿越过程结构机制模型,并对旅游穿越结构进行过程机制分析。研究结论认为:旅游的时空转换结构是一种穿越结构,旅游穿越表现出完整的时空穿越特征,具有人类穿越式对话的典型性;旅游结构的本质是时空穿越;旅游穿越就是通过物理时空转换建立心理距离,最终达成心灵对话之目标。因此,旅游运行的核心矛盾就是解决由物理空间转换带来的交通需要和由穿越式对话带来的旅游实景营造需要,从而实现心理时空穿越。本文通过对旅游结构本质的追问,将"穿越"这一日常化语言抽象为学术语言,形成旅游学内生性概念和范畴,为旅游体验活动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解释话语,并为不同类型穿越结构、穿越感问题的研究拓展了探讨空间。  相似文献   

7.
高师专科地理系旅游地理教育探索杨载田,熊绍华衡阳师专地理系湖南经济地理研究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和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仅对高师专科地理系的旅游地理教育问题略陈管见。1.高师专科地理系旅游地理教育的发展1.1旅游地理研究为...  相似文献   

8.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文 《旅游学刊》2016,(8):29-39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该理论的主要主张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为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因其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表现出的整体性、彻底性和说服力成为人们重新认识空间本体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空间的生产”及延伸理论内涵的挖掘和解析,认为资本、权力和阶层是主要影响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要素,该理论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基于空间社会统一体的认识,形成了系统性剖析社会空间问题的空间认识论、生产论、批判论和权利论基本框架,是对资本主义种种异化现象进行文化和社会层面批判的有力工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凸显,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旅游空间实践也出现了空间的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面对新问题,在研究向度上不能脱离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的理论视域;在概念体系分类层面,可以将旅游空间的实践(物理-地理空间)、旅游空间的再现(社会-经济空间)和再现的旅游空间(文化-心理空间)作为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范式;未来国家旅游愿景的实现应扬弃旅游空间生产带来的异化现象,警觉资本逻辑对旅游空间实践的另类牵引,并将空间正义作为新的发展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研究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综述法,对境外体育旅游研究进行整理,围绕体育旅游的定义、分类、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展开梳理与分析,并提出对未来体育旅游研究的展望。研究表明:(1)在体育旅游定义相关研究中,境外学者对体育旅游的定义并未统一。体育旅游的“属概念”和“种差概念”存在分歧,是造成其定义差异的主要原因;(2)在体育旅游分类相关研究中,境外学者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得出不同结果,目前学者主要以活动类型、消费者需求、消费者目的和意愿为分类标准,仍存在较大局限性;(3)在体育旅游研究热门领域可以分为体育、赛事、发展进程、空间、影响、利益相关者六大维度,新兴领域主要为“中国”和“可持续发展”。在未来体育旅游研究中,学者们需要进一步开展问题导向下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体育旅游的研究领域,学习和借鉴境外体育旅游发展研究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旅游学科是一个建立在时空视角下的学科,旅游行为是游客闲暇时间在非惯常环境下的休憩和游玩行为。然而,目前关于旅游时间的学术研究主要关注客观时间,旅游学术界对主观心理时间的研究较为缺乏。文章基于时间主客观性及时间属性(时距、时序、时点)构建了旅游心理时间研究框架,并在系统文献评述的基础上,提出4个基于心理时间框架下的旅游研究方向:旅游者时序知觉与时点知觉对旅游决策及旅游体验的影响、旅游心理时间与时间记忆的相互关系、跨文化差异对时间框架下旅游心理及旅游决策的影响、旅游者时间稀缺感与时间压力的影响。文章提出的旅游心理时间研究框架勾画了旅游时间研究的逻辑框架,为后续旅游心理时间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地理学报》是刊载地理学研究权威成果的最具影响力的国内学术期刊,刊载的旅游地理学学术研究成果反映了该学科的特征、主题和发展态势。本文以《地理学报》刊载的旅游研究论文为数据样本,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旅游地理学相关领域30年来的研究成果图谱,可视化展现其主要学术力量、热点主题、研究方法及其时间演变过程,从而考察30年来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旅游地理学载文数量日益增多,主题呈现多元化。相关成果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起步转向、继承发展和综合发展的3个旅游研究阶段。同时,整体研究呈现向东部倾斜的趋势,且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亟待完善。未来需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理论创新、学科交叉,促使旅游地理学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2.
旅游地理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如何推动多元文化、多元学科、多元领域的交叉研究,成为旅游地理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旅游地理研究的跨文化、跨学科和跨领域视角展开,从宏观层面讨论了旅游地理研究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从学科层面论证了跨学科研究对于旅游地理现象的解释力,从领域层面分析了跨领域研究对于探讨旅游发展新趋势的独特作用。研究表明: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坚持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精神,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地理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呈现“理论框架逐渐完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研究方法更加成熟、新技术应用广泛、多学科综合研究、国际学术交流扩大”等发展特征。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态势,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中国旅游地理学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议题,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时空格局及其演变、差异化自然人文环境下的旅游业发展机制、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游客流和行为地域规律与新发展格局、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的时空关系和制衡机制、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地理因素、旅游地域多源信息融合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4.
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正进入重大变革期和调整期,这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重新审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转型问题。文章认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国际化是重要趋势,这种国际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研究本土化进程。中国特色旅游地理学研究在总体方向上要扎根于旅游产业重大需求实现转型,在研究对象上,从典型旅游地研究向国土游憩空间优化研究拓展;在研究重点上,从旅游要素研究逐步向旅游地复杂地域系统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转型;在研究范式上,更加从现有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脱节向“理论研究—规划实践—政策应用”的有效链接提升。在此过程中,国外旅游地理研究可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interest in tourism during the past half century and examines the range and scope of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is reviewed and suggestions are made regarding possible research aveneus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Six major areas of interest are identified: spatial aspects of supply, spatial aspects of demand, the geography of resorts, patterns of movements and flows, the impact of tourism, and models of tourist space. Through an emphasis on spatial interaction an attempt is made to provide some cohesion and synthesis for this body of knowledge which constitutes the basis of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地理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旅游地理学,因发展历程尚短、理论方法体系不十分健全和完善,对持续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支撑乏力,迫切需要从相邻学科吸收养分。物候学与旅游地理学交叉性质明显,可多方面支撑其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物候学对旅游业的学科支撑作用、具体实践应用领域、服务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6个维度以及气候变化对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行业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物候概念有助于系统整合旅游系统中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的相关旅游资源,而物候学应用亦可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服务支持子系统、交通子系统以及医疗健康子系统的效用;(2)物候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主要涉及利用植物季相进行景观设计、观赏季划分与观赏期预报、体验类生态旅游活动的时间规划、花粉浓度预报与冰雪灾情预警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五大方面;(3)物候学可在要素、行业、过程、时空、方位和部门6个维度上服务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相关研究人员在未来应注重气候变化对其的风险影响研究,深入分析游客感知、行为反应所受影响,并积极参与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报告编制。从学科发展和产业应用的角度讲,物候学可为旅游学的研究提供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撑,也为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7.
城市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一个理论评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薛莹 《旅游学刊》2004,19(2):50-54
在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的已有基础上,评述两个基本问题。从城市地域对城市旅游的限定上来理解城市旅游的涵义;从产业一城市理论、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理论来理解城市旅游与城市的关系;最后提出对城市旅游研究方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是我国地理学研究 4大权威性核心期刊。本文全面回顾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4种期刊关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从综述、旅游地、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景观、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以及理论与方法研究等7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对 4种期刊进行了载文数量的时间分布、载文作者的地域分布、论文作者单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 ,并总结了 4种期刊关于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