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近几年中国星空旅游市场快速崛起,然而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旅游新业态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分析方法,对国际暗夜星空旅游的发展脉络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发现:(1)在全球暗夜保护运动的推动下,星空的旅游价值得到发掘,暗夜星空体验项目在西方国家已趋于成熟;(2)国际暗夜星空旅游的实证研究于2011年起步,文献数量持续上升,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同步发展,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3)通过分析与对比天文旅游,本文界定了暗夜星空旅游的概念并探讨了暗夜星空旅游的主要特征;(4)国际暗夜星空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光污染测量与暗夜星空旅游发展、暗夜星空旅游发展效益、暗夜星空旅游体验及其影响、暗夜星空目的地的旅游发展4个方面。对于正处在萌芽成长期的中国星空旅游而言,国际研究成果为此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国内学者结合本土暗夜星空旅游市场展开具体的实证研究,逐渐建立暗夜星空旅游研究的中西对话。  相似文献   

3.
边境旅游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强化跨境旅游合作的主要手段,深入分析国际边境旅游研究脉络与研究热点,对促进富民兴边、睦邻安邦及对接国际国内旅游“双循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1995—2021年发表的1 124篇SSCI英文文献为基础,对边境旅游研究领域的时间分布、关键词突现、聚类特征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英文文献中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可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与创新阶段;主要研究议题包括边境旅游吸引物、边境旅游影响、边境旅游安全及跨境旅游合作;边境旅游研究趋势发生两大转变,一是研究视角从单一向多元转向,二是理论探索从功能说向效应说深入。建议国内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应结合国家战略拓展边境旅游研究议题,强调中国边境旅游特色的同时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生态空间是旅游型乡村聚落重要的功能空间,其格局变化可反映空间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选取特色旅游名村茶陵县卧龙村为研究对象,采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方法研究聚落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并利用遥感数据对其空间格局变化进行空间反演,根据不同时段各行为主体行为决策的空间响应差异,分析其生态保护行为决策与生态空间格局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开发后生态空间占用总量明显高于前40年之和,村民聚居地整体搬迁与旅游设施建设是生态空间占用量扩大的主要原因;乡村旅游兴起后,各行为主体的生态保护行为决策偏好值整体提升但有差异;旅游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改变是各主体生态保护行为决策变化的主导因素,聚落空间演变也是主体行为决策的空间响应结果。研究成果可为旅游乡村的规划编制提供借鉴,也有利于根据各行为主体决策偏好制定差异化空间管控策略提供案例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边境旅游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区位优势正日益凸显,边境旅游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本文基于霍尔果斯口岸地区的实地调查,通过对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大量二手资料,剖析了新疆边境旅游发展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疆边境旅游呈现出两阶段发展演化特征,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入境购物商贸游和21世纪以来的国内口岸观光游。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新疆安全形势、口岸区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旅游供给水平是新疆边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丰富了中国边境旅游区域差异性研究,对新疆边境旅游发展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尽管旅游业被视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重要工具,但很少有研究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导致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知识缺口不明确。文章以2015—2021年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收录的82篇旅游类SSCI期刊文献为样本,旨在通过梳理旅游学术共同体对2030年SDGs的研究响应,揭示研究发展脉络与学术热点,并启发未来研究方向。结果发现:(1)旅游衔接2030年SDGs研究已得到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积极响应,总体经历了初期探索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2)研究热点集中在旅游与消除贫困(SDG 1)、良好健康与福祉(SDG 3)、性别平等(SDG 5)、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 7)、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SDG 8)、减少不平等(SDG 10)、负责任消费和生产(SDG 12)、气候行动(SDG 13)、和平正义(SDG 16)等10个方面;(3)旅游业既是落实2030年SDGs的积极贡献者,但也面临诸多潜在挑战与外部威胁;(4)未来需重点拓展旅游衔接SDGs的研究框架,审视旅游对SDGs的贡献与挑战,厘清旅游影响SDGs的权衡与协同,观照旅游衔接SDGs的情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边境旅游具有集聚、扩散、阻滞三大效应,阻滞效应测度既是边境旅游研究的基础,也是促进边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决策参考。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基于边境旅游系统视角,运用重力模型对阻滞效应进行了测度。分析表明:(1)边境旅游存在阻滞效应,阻滞效应系数在基础重力模型下为4.388,在扩展重力模型下为4.326,阻滞强度在以往研究中存在被夸大的可能;(2)政策优势对边境旅游具有较强支持作用,境内外GDP及旅游资源次之;(3)空间距离对边境旅游具有阻碍作用,时空压缩背景下需关注旅游者跨越功能距离。国家边界既有维护边境安全、领土主权的传统功能,也有促进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现实需要,因此应科学对待边境旅游阻滞效应,“相机而动,开合有度”,着重从提升旅游者认知、打造边境旅游吸引物、寻求交通升级与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边境旅游治理,深化相关学术研究,以促进边境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岛旅游是国际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入分析国际海岛旅游研究的演化脉络和重点领域,对于提升“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海岛旅游研究水平,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Web of ScienceTM为数据源,使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 软件对2000—2019年的1 511篇英文海岛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图谱分析,揭示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结果显示:(1)海岛旅游研究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来可以划分为缓慢发展、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关注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逐渐转向海岛旅游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2)国际海岛旅游研究具有市场依赖性和资源依托性特征,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或海岛资源丰富国家,三位高引频次最高学者为Gossling、Hall和Scheyvens,发文期刊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海洋海岸科学和旅游学3个领域;(3)海岛旅游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海岛旅游地资源环境、海岛旅游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岛旅游市场、海岛旅游经济影响、海岛旅游社区、海岛游客消费行为、海岛旅游规划与管理、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中国海岛旅游研究应在借鉴国际海岛旅游研究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完善海岛旅游理论与研究方法,加强海岛旅游资源与环境,海岛可持续旅游,海岛经济与文化影响,海岛游客消费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有效协调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开发的功能定位是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改善民生”三效合一目标的难点与重点。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发挥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一问题框架,系统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旅游发展与文化要素表征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通过政策梳理、学理辨析、国内外对比等研究方法提出以上三方面问题的破题策略。本文认为要建设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需要运用“可接受的改变极限”思想开展红线划定与管控,因地制策、因时制宜、持续监测;需要加大游憩机会谱的研究及应用实践,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需要重视自然保护地内文化景观的提炼识别及其表征、传播,重视国家公园文化认同意义表达。  相似文献   

10.
11.
邮轮旅游因其内在脆弱属性,一直受到各类负面事件的影响。2020年初“钻石公主号”邮轮的新冠疫情跨境蔓延引起全球网络关注,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邮轮旅游的风险感知及消费决策。本文以知乎网站评论为数据来源,将疫情发生和全球邮轮停运为时间节点,把邮轮负面事件划分为3个阶段,运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情感分析结合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网民的风险感知变化。研究发现: “灰犀牛阶段”,邮轮正常运营,网民风险感知聚焦于自然灾害和救援开展;新冠疫情初发时的“灰犀牛遇到黑天鹅阶段”,邮轮逐渐停航,网民风险感知聚焦于邮轮公共卫生安全;疫情全面爆发后的“黑天鹅阶段”,邮轮全面停航,网民风险感知包括自然灾害、火灾、疫情等多个方面,感知内容趋向分散。同时,网民的风险感知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沿海地区网民对邮轮负面事件多以正面和微弱负面情绪为主;但内陆地区网民因对邮轮旅游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其感知负面居多。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研究内容可为邮轮旅游的疫后市场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理学报》是刊载地理学研究权威成果的最具影响力的国内学术期刊,刊载的旅游地理学学术研究成果反映了该学科的特征、主题和发展态势。本文以《地理学报》刊载的旅游研究论文为数据样本,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旅游地理学相关领域30年来的研究成果图谱,可视化展现其主要学术力量、热点主题、研究方法及其时间演变过程,从而考察30年来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旅游地理学载文数量日益增多,主题呈现多元化。相关成果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起步转向、继承发展和综合发展的3个旅游研究阶段。同时,整体研究呈现向东部倾斜的趋势,且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亟待完善。未来需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理论创新、学科交叉,促使旅游地理学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14.
15.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共享民宿的科学布局对有效释放旅游市场需求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市Airbnb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共享民宿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 Airbnb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集聚分布,整体上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形态,形成4个明显的高密度核心区;(2) 置信度高于99 %的热点区所占比重最大,主要集聚在市中心周围至东四环附近地区,且Airbnb与其他相关地理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3) 休闲娱乐设施数量、距市中心距离和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等因素的解释力较强,双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强于单因子,休闲娱乐设施数量对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4) 在影响机制中,房东作为供给者,其选址行为和主观意愿为基础因素;房客作为需求方,其多样化的需求成为主导因素;政府作为监管者,其宏观调控举措是调节因素;平台作为管理者,其战略决策和市场推广是引导因素。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耦合交互与权衡制约,各类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了影响共享民宿空间集聚特征的合力。  相似文献   

16.
17.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量,乡村社会重构是乡村重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典型旅游村落湖州市顾渚村为案例地,从乡村居民视角出发,分析乡村社会重构的特征,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旅游驱动下乡村社会重构机制理论模型。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乡村居民的原有身份,乡村居民从农民、打工者转变为旅游经营者,实现了社会身份的重构。(2)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乡村,乡村社会关系格局逐渐从“差序格局”转变为“多元格局”,实现了社会关系的重构。(3)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居民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乡村从传统乡土社区转变为旅游服务社区,实现了社会空间的重构。(4)旅游要素的介入是旅游乡村社会重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乡村经济重构、乡村空间重构、资源环境驱动、旅游市场驱动、政策制度驱动、行为主体参与6个方面分别构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的空间载体、物质基础、支撑机制、引导机制、促进/约束机制和引擎机制,各作用机制之间相互影响、动态耦合共同推动了乡村社会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海岛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推进海岛可持续发展是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脆弱性研究框架,运用组合权重法、集对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海县2009—2018年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为:(1)综合脆弱性沿着“W”型演化,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分别呈“W”型、“M”型和“N”型趋势。(2)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视角对致脆结构分析得出敏感性和适应性对于综合脆弱性贡献度相对较大,脆弱性和暴露性的趋势走向较为相似。(3)通过对敏感性耦合结构分析得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承载力高于其他2个系统组合,需重点关注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承载能力。(4)通过对适应性调控结构分析得出,今后适应性资本投资可参照2012年调控结构进行调整。(5)通过对影响脆弱性等级关键性因子演化机制分析得出,严格控制脆弱性持续障碍因子,重点发展“降脆”助推因子,降低“降脆”障碍因子阻力,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已成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探究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构建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TOPSIS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9年,河南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值的变化总体呈现递增态势,伴有较小波动。从城市层面而言,郑州、洛阳、开封是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而西部省界沿线的灵宝、济源、沁阳、辉县等地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依据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测评结果,可将河南省城市划分为高度协调型、中度协调型、低度协调型和微度协调型。根据指标性质可将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城市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城市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城市社会发展环境,其对两者间协调发展影响的重要性程度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20.
旅游发展是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与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重要体现,周边社区居民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其生活质量影响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居民调查数据,探讨了处于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等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及其成因。研究表明:(1)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显著,居民生活质量随社区旅游发展阶段演进而提升的现象具有滞后效应;(2)居民生计资本对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差异性;(3)随着社区旅游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